如果一個人只是大量閱讀,把讀書當成空閒時光不動腦筋的消遣,那麼長此以往,他就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個總是騎在馬背上的人,最後會失去行走的能力一樣。——叔本華

兩千多年前,中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味地讀書而不思考,只會被書牽着鼻子走;只思考而不讀書,就會更加疑惑、更加危險。通俗地說,只讀書而不思考,就好比喫到肚子裏的食物未經腸胃消化,不能轉化爲營養供給身體,這樣喫的東西再多也是浪費,讀的書再多也是徒勞。

歡迎關注“知源學堂”

在生活中,有些人讀書一味地追求速度、追求數量,講究一目十行地快速閱讀,書籍和知識在他們面前就如過眼雲煙,只是匆匆留下些許印象,轉眼就被他們拋於腦後。更嚴重的是,他們讀完書後也不思考自己對書中某些知識留下的疑問,這樣就無法將讀書得來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學問,這樣的人不過是在“讀死書”,即使讀的書再多也不能掌握知識,讓知識爲自己所用。

讀書不能是僅僅滿足於開卷有益,更重要的是要思考。英國的弗・奧斯本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與其匆匆博覽百書,不如徹底消化幾本。”法國作家伏爾泰也說過類似的話:“書讀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會覺得你知道得很多。而當你讀書思考得越多的時候,你就會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還很少。”所以說,讀書雖然重要,但還需要與思考相結合,讀完一本書,甚至要花3倍的時間去思考、去消化,你才能真正把書中的知識變爲自己的財富。正如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所說:“一個能思考的人, 纔是個真正的力量無邊的人。”

歡迎關注“知源學堂”

1.思考的第一步是弄清書中所講的含義。

讀書不能沒有思考,而思考的第一步是弄清書中所講的含義。這是最基礎的思考,也是一切思考的前提。 因爲讀書讀書,首先你得讀懂書裏的內容,這就離不開思考。通過積極的思考,或藉助工具,比如,查字典,請教他人,將書中的內容理解透徹,這是讀楊必不可少的一步。

2.聯繫實際多問幾個“爲什麼”。

當你理解了書中的內容之後,你對這些內容有什麼看法呢?你對書中所講的事物是否有不解之處?如果有,那一定要多問幾個“爲什麼”:

爲什麼作者要這樣構思行文?

爲什麼作者的經歷如此豐富?

爲什麼書中所講的事物會有這樣的特性?

對於你所提出的疑問,你應該聯繫實際做深人的研究和透徹的思考,這樣你才能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牛頓曾說:“ 如果說我對世界有些貢獻的話,那不是由於別的,卻只是由於我的辛勤耐久的思考所致。”在讀書的時候思考,一是爲了學習已有的知識,二是爲了消化所學的知識,並在廣泛吸收精華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由此深化認識,加深理解。

3.盡信書不如無書,對書要有質疑態度。

讀書不僅僅是爲了學習別人現成的知識,還是爲了在別人的知識和發現的基礎上,提高自己對事物的認知。因此,切不可迷信書,因爲書也是別人寫的,是人寫的就難免有不完美的地方,甚至有錯誤的地方,所以,我們要敢於質疑,敢於求證。

蓋倫是古羅馬時代的名醫,也是解剖學的權威人士,他建立了完整的解劑學理論體系。他認爲肝臟的“自然之氣”混在血液裏,就像潮汐漲落那樣每天來回做着直線運動,以給各器官供給營養,維持生命。

一千多年來,人們將他的書視爲經典,將他的觀點視爲真理,從來沒有人提出過質疑。但比利時醫生維薩里卻沒有迷信蓋倫的觀點,在大量臨牀實踐的基礎上,維薩里提出質疑,並寫了一本名爲《人體的構造》的著作,糾正了蓋倫認識上的錯誤。

人類對事物的認識往往不是一次就完成的, 而是分階段性的,因此,當你看到前人對某事物提出某些觀點之後,切不可認爲他的觀點是百分之百的正確。也許前人也有思考欠妥的地方,也遇到了不解之處,因此,你應該在他的基礎上,在吸收其有益的觀點的同時,對你感到不解的、不認同的地方提出質疑,並積極求證,尋找新的答案,這樣你才能通過閱讀不斷提高自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