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江南文化?

是戴望舒笔下那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

还是儿时记忆中浓油赤酱的家常菜?

上海广播《听江南》节目组

从江南的特有意象与声音入手

创作了节目主题曲《寻声江南》

先来一饱耳福↓↓↓

《寻声江南》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人文类全媒体节目《听江南》的主题歌,由节目组集体作词、青年作曲家关伟作曲、青年歌手万敬平演唱。

《听江南》节目宗旨是向听众和网友介绍和解析江南文化,以“解码江南、共听未来”为主题,进行全程、全景、全息融媒体呈现;以深度人文访谈、短音频产品多次级传播、线下活动等,展现江南地方文脉与底蕴、彰显城市品格与精神、探析区域融合发展历史与未来。《听江南》节目每周六上午9点-10点在FM90.9东广新闻台·长三角之声播出。

江南在哪里?什么能代表江南、能代表江南文化?要解码江南,必然要找到江南文化的根脉、江南文化的精髓。节目组将对江南文化的思索体现在了歌词当中——

在歌词的初创过程中,节目组选取了代表江南文化意象的东西集纳在歌词当中。比如“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第一段里面就写了“旧时光里”、“一身诗意”,同时“笔墨烟雨”、“百年印记”这样几个词,其实说的就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在江南烟雨中书写下的动人篇章。

同时,也找到了一些江南的声音意象。比如姑苏城外的钟声、戏台上的江南丝竹声,乌篷船的桨声阵阵,和巨轮启航的汽笛声。

希望听到这首歌的人都能感受到,其实江南文化就融汇在我们的生活里、记忆里,也融汇在我们的所见、所感、所想的每一天里。

演唱者万敬平,是一名出生在安徽、工作在上海的歌手。

曲作者青年作曲家关伟,是上海音协会员、上海嘉定音协秘书长、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青年领军人才,拥有原创作品300多首。

在他们眼里,江南是怎样的呢?

此次为《寻声江南》谱曲,关伟将故乡之情融汇其中:

“老家云南,毕业之后就在这边工作,现在成家也都在这边。第一故乡在老家,但第二故乡江南,会有特殊的情感。”

作为江南文化的代表,江南的音乐,其实也体现着这样一种融合的精神、创新的特质,所以关伟在对《寻声江南》创作中,也是用一种融合的形式进行了创新:“江南尤其像苏州评弹一些这种古韵、古风的东西是非常多的。写歌的时候就想通过流行音乐结合江南特色,再配器加进去。所以前奏和间奏,用了萧这样一些民族乐器。”

演唱者万敬平则认为,记忆里的江南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在江南中寻声实际上就是去找到对江南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江南已经不是一个地方了。它是一种象征,是一种向往,是对一种生活的向往。歌里面、词里面写的这样子,他还是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古老的、美好的东西来给我们去欣赏。”

在词曲作者和演唱者心中,江南是故乡,把眷恋谱写成音符,也就成为了一种自然。

除了创新融合、江南文化还具有另一种特质,那就是“柔中带刚”。

而这种“刚”,体现在长三角强大的经济增长潜力上。

歌词中描写的“千里平原碧空金浪”、“稻花香”、“鱼虾跳”等意象,勾勒出江南鱼米之乡的景象。

万敬平觉得这正是一种江南文化强大经济基础的缩影:“柔中带刚,非常柔美的一面,也有非常有承载力的一面。著名的鱼米之乡,我们国家重要的一个经济体,是他‘刚’的一面。”

对于江南“柔中带刚”的文化精神,关伟也表示赞同。他说在今年创作这样一首歌曲,实际上正是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时代议题下:“一体化之后,更是能看到龙头作用。实际音乐中,歌词上有跟新时代结合一些特点在里面,我们也尽量把这种东西表现出来。”

关伟:“锡剧、昆曲、江南丝竹,都是我们瑰宝,是传统文化中非常精髓的部分。将来如果还进行这方面创作的话,我会把这些元素跟音乐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听到,去体现改革的一些东西。”

《寻声江南》这首歌,也许只是一个引子,她描绘了一个在水乡稻田里找寻江南声音、在标志景观中了解江南文化、倾听江南悠久历史、展望江南美好未来的故事。

其中寻声者,可以是一个生长在江南的女孩,也可以是一个初到江南的游客,更可以是我们每一个在江南、爱江南,关注江南、感受江南的人。

江南在哪里?江南文化在哪里?

它可以是创新融合的城市气质

是柔中带刚的文化特质

也更可以是一种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

FM90.9东广新闻台·长三角之声

本周六上午9点-10点

周播人文类全媒体节目《听江南》

主题曲《寻声江南》正式上线

欢迎收听

作者:孙宇宏

出品:东方广播中心 路平工作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