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起,每天7:55、10:55与21:55,国网上海电力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声音纪录片《点亮夜上海》在上海新闻广播和阿基米德APP播出。

系列短音频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金亚声音工作室制作,在一段段口述历史中,用声音再现城市电力发展中的感人片段和非凡成就。

今天,就请你和广播君一起聆听16日与17日播出的短音频《幸福曹杨》。

1952年,红瓦白墙下,1002户工人家庭乔迁新居,纺织厂的居永康结束了他多年的“睡船板生活”;

80年代,屋里热腾腾的,电火锅正冒出白蒸汽,还是孩子的陈建万分期待眼前这顿“大餐”……

曹杨新村原貌

当年火锅前的男孩、服务过新村的供电所老所长,我们一次都找齐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曹杨新村有过什么样的交集?一起聆听他们点滴的“小欢喜”。

告别“睡船板” 平生第一次用上电

曹杨新村建于1952年,是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彼时,上海是新中国的工业中心,入住的首批1002户居民全部都是工人,多数是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

此次声音采集过程中,我们找到了乔迁新居的第一批居民居永康当年的留声。

那年,纺织厂的居永康和他的家人告别了多年点油灯、烧洋蜡,睡船板的生活,平生第一次用上了电。

睡船板

住新家

新村的落成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下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条件提高的一大标志。

建成通电后的曹杨新村被正式纳入了沪北供电所的服务范围。宽敞的新居中,头顶白炽灯照亮簇簇新的红漆地板,照亮了曹杨人的新生活。

沪北供电所员工在抄电表

让居民的电够用

新村的居民陈建在曹杨新村生活了40年。80年代时,一栋楼十几户人家合用一个电表,起初相安无事,后来生活越来越好,每家每户都添置不少电器,电表就吃不消了。

居民陈建(左一)接受采访

陈建回忆起,当年家里用新买的电磁炉吃过火锅。那真是趣事不少,电磁炉火锅经常引起电表跳闸,但还是孩子的他仍对“火锅大餐”充满期待。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上海市的供电情况较为紧张。老旧的电力设施难以为继,如何保证良好的供电服务成为头等大事。“让居民的电够用”的服务口号应运而生。

原沪北供电所所长崔长玉(右一)接受采访

原沪北供电所所长崔长玉谈起当年的工作,神情矍铄。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能用电”,到改革开放的“够用电”。伴随电网不断升级改造,供电服务一路践行着“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核心理念。

安全用电、科学用电、文明用电

2014年10月,在历史建筑保护和居民住房改造双重需求下,市北公司通过“光明工程”对曹杨新村实施配电网改造,以此彻底改变老旧小区的用电面貌。

在曹杨新村,“安全用电、科学用电、文明用电”的“三电”示范服务区启动第一批试点。

党员服务队进曹杨

光明工程大改造

市北供电公司杨海涛(左)和刘均(右)接受采访

让新的时间,记录全新的生活

1952年6月25日,《解放日报》记者俞创硕拍摄了一张照片,曹杨新村电力工人正在调试新装在新村大门口的电钟,为居民入住做着最后准备。拍摄照片的立意是“让新的时间,记录全新的生活”。

曹杨新村大门口的电钟

智慧合杆虚拟设计图

如今,在新村大门口电钟原址即将进行的智慧合杆工程,是以“泛在电力物联网”的理念将智慧城市信息采集和便民服务终端结合,将有效促进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成为新时代下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服务、新标杆。

走入未来,智慧电网将给生活带来更多欢喜瞬间。

扫描下方二维码

进入阿基米德《点亮夜上海》短音频专区

关注国网上海电力微信公众号

来源:国网上海市北供电公司

音频制作: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金亚声音工作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