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输电线路杆塔的发展,从木质电杆到水泥电杆到钢管电线杆,再到架空线入地,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2018年12月20日,武昌路乍浦路口,国网上海市区供电公司的施工人员正在紧张作业,该片区电力架空线入地工程进入最后的撤线拔杆阶段。

编者按:

9月16日起,国网上海电力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声音纪录片《点亮夜上海》在上海新闻广播和阿基米德客户端每日播出。

系列短音频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金亚声音工作室制作,在一段段口述历史中,用声音再现城市电力发展中的感人片段和非凡成就。

今天,就请你和广播君一起聆听9月18日播出的短音频《魔都电杆百年演化史》。

2018年12月20日,武昌路乍浦路口,国网上海市区供电公司的施工人员正在紧张作业,该片区电力架空线入地工程进入最后的撤线拔杆阶段。

1879年,清光绪五年,在上海虹口乍浦路电弧灯发光试验成功,华夏第一盏灯问世,电力逐步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进入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电杆作为输送电的桥梁,是早期中国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我国的输电线路杆塔的发展,从木质电杆到水泥电杆到钢管电线杆,再到架空线入地,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1920s~1930s洋松电杆

这种电杆的木头叫洋松,加工以后不会轻易烂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洋松电杆在上海的城市电网建设中被大量使用。

1960s~1980s钢筋混凝土电杆

钢筋

混凝土

电杆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用电需求的不断增加,从六十年代开始到八十年代,洋松电杆逐渐被钢筋混凝土电杆所取代。不少老上海都还记得,当时的人行道上,常常有拉拽着钢筋水泥电杆的斜拉线,外面套着红白两色的套管,提醒行人注意不要被绊倒。

82年入职的戴国华师傅

当时是一名巡线工,工作就是让线路一直保持正常的安全运营,不能等到事故出现后造成大面积停电。基本一个巡路工出去,正常的话要检测2公里左右的线路,96根左右杆子,270个左右节点。虽然工作很单调,但是如果在现场发现一个缺陷,就可以避免一次断电事故,或是一次大的电网事故,实际上就是保障了整个城市的安全运行。

1990s钢管电线杆

改革开放后,新一代钢管电线杆开始在上海使用,钢管韧性强,不易断裂,不会风化,无需拉线。而且,钢管电杆直接入地,防雷防漏电,运行更安全。

<

>

1999年开始实施架空线入地工程

1999年上海电力在淮海中路东段开始实施架空线入地工程。

2018年全面启动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行动

2018年上海两会人大咨询现场,以通讯线,电力架空线为代表的“城市蜘蛛网”能不能入地再次备受代表关注。

2018年3月上海正式启动全市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行动。

请输入标题

站在四平路的路口,看架空线的问题会更为直观,通过镜头可以看到整个架空线是黑压压的一片,贯穿在十字路口,而且这个架空线本身的分量是比较重的,因此只能和当地的电线杆捆绑在一起。

改造前

改造后

2018年3月21日

市区公司首批架空线入地工程在虹口区四平路庆阳路上开挖第一铲土

从3月21号至2018年末,市区公司已累计完成架空线入地43.3公里,共拔杆1018根。

旧电杆悄悄撤去,新时代光明前行。

扫描下方二维码

进入阿基米德《点亮夜上海》短音频专区

关注国网上海电力微信公众号

来源:国网上海市区供电公司

音频制作: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金亚声音工作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