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在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告诉市民,戴口罩与保持社交距离是一对灵活掌握的措施。吴凡说,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其实是一对措施,市民如能确认与其他人员保持1.5米以上距离,就不必戴口罩。

5月8日14时,上海市政府召开第74场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邀请市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郑锦,市交通委副主任杨小溪,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所长、主任医师吴寰宇介绍情况。

上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降级,所有入境人员依旧实行核酸检测

市政府决定自5月9日零时起,将本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二级响应调整为三级响应。

本市将继续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切实落实好常态化防控的各项举措,进一步巩固疫情防控成效,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守好“入城口”。海关等口岸部门对进境航班、入境人员继续严格执行登临检疫、健康申明卡审核、测温以及流调等措施,发现有发热等症状人员直接闭环转运至指定医疗机构诊疗;对所有入境人员实行核酸检测。各区继续加强对境外来沪人员转运闭环管理,统筹做好集中隔离点工作。对隔离健康观察人员在解除隔离前开展核酸检测。

二是抓住“落脚点”。外来人员进入小区的,须出示随申码;对首次返回小区的来沪人员,继续实行信息登记。对入住酒店的来沪人员,继续落实好测温、人员信息登记等措施。

三是管好“流动中”。在机场、火车站、地铁站等人员密度高的重要交通枢纽、场站,通过红外热像仪等非接触式测温设备,加强对大片移动人群的快速检测,提高体温筛检精度。落实长途客运、水上客运等正常运行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

四是服务“就业岗”。不断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和第三方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落实好复工复产企业对来自部分地区新到岗(返岗)员工实施核酸检测。对经营性室内密闭场所,根据行业公共卫生规范与要求,落实限流、预约、有序开放等相应措施。

五是看好“学校门”。实施“一校一策”开学工作方案,建立晨(午)检及日间健康巡察、因病缺勤缺课每日直报、应急预案与演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防控机制,设置相对独立隔离观察区,保持教室通风,实行错峰用餐等措施。一旦发现师生有发热等症状,立即启动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及时排查和诊治。

六是用好“监测哨”。加强全市发热门诊和社区发热哨点诊室建设,提升病例监测发现能力。强化医疗机构预检分诊,一旦发现有可疑流行病学史就诊者,立即引导至发热门诊或哨点诊室进行隔离排查,对疑似病例立即落实隔离留观措施,形成闭环管理。

上海今新增治愈出院3例,分别来自俄罗斯美国英国

市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郑锦通报:5月7日0—24时,无新增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增治愈出院3例,其中1例来自俄罗斯,1例来自美国,1例来自英国。

5月7日0—24时,无新增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截至5月7日24时,累计报告境外输入性确诊病例318例,治愈出院291例,在院治疗27例(其中2例危重)。待排查的疑似病例6例。

截至5月7日24时,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339例,治愈出院332例,死亡7例。没有待排查的疑似病例。

截至5月7日24时,没有在医学观察中的无症状感染者。

市民该如何科学佩戴口罩?

今天上午,上海发布了新版口罩佩戴要求,市民该如何科学佩戴口罩?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所长、主任医师吴寰宇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三个必须两个建议”,是市民佩戴口罩的“正确打开方式”。

三个必须分别是:

第一、有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的人员及相关陪同人员,赴医疗机构就诊或前往公共场所(场合)时,必须佩戴口罩。

第二、相关从业人员在岗期间,依据执业规范和有关规定,必须佩戴口罩(包括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从事疫情防控相关工作人员等)。

第三、乘坐轨道交通或长途客车,进入医疗机构、福利机构及学校等国家有明确要求的场所,必须佩戴口罩。

两个建议分别是:

第一、年老及体弱者、慢性疾病患者外出时,建议佩戴口罩。

第二、提倡个人随身携带口罩,在密闭空间内、人群密集区、需要与他人密切接触时,建议视情况佩戴口罩。

另外,许多市民关心,学生上体育课以及市民体育运动是否需要佩戴口罩?吴寰宇表示:如果是在室外/户外的,而且不是有近距离肢体接触的项目,可以不戴口罩;如果是在室内的,在确保空气流通良好,而且保持安全距离的情况下,可以不戴口罩;考虑到学生刚复课不久,体能尚未完全恢复,建议体育课项目可以循序渐进,避免近距离接触项目、对体能要求较高以或者对抗性较强的项目。

商务楼宇、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可使用空调,但须加大新风量,关闭回风

吴寰宇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 鉴于本市的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响应等级将调整为三级,商务楼宇、大型商场、轨道交通等公共场所可以正常使用空调。 使用中央空调时,应加大新风量,加强通风换气。 其中,使用全空气系统的中央空调时,应关闭回风。

使用中央空调过程中,应当按照《GB50365-2019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标准》(2019年国家标准)《WS/T396-2012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规范》(2012年卫生行业标准)和《DB31/405-2012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规范》(2012年上海地方标准)的要求,落实对相关设备部件进行清洗、消毒或更换等措施。

当发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时,应在疾控部门指导下,对中央空调通风系统进行终末消毒,经检查(测)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对于市民比较关注的家用分体式空调和乘坐出租车、公交车等汽车空调的使用,在完成滤网和机芯的清洁和消毒后可以正常使用。使用中需要注意多通风换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戴口罩与保持社交距离,是一对灵活掌握的措施

出行怎样掌握戴口罩原则?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在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告诉市民,戴口罩与保持社交距离是一对灵活掌握的措施。

吴凡说,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其实是一对措施,市民如能确认与其他人员保持1.5米以上距离,就不必戴口罩。比如到商场买东西,遇到人多可以把口罩戴上,没有那么多人的时候,可以不戴口罩。乘地铁时同样如此,人群密集时应该戴上口罩,出了地铁口场所开阔了,可以摘下口罩。开会时,人多时需要戴上口罩,演讲者与观众保持一定距离,可以不戴口罩。春天游园雅兴正浓,市民可以尽早准备,出行戴口罩,进了公园没那么多人,就不用戴口罩。

吴凡最后友情提示,保持社交距离是防控传染病的原则。市民不妨携带口罩出门,遇到有需要时,就戴上口罩。这是最为有效的措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