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上海久事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携手上海广播,推出久事公交集团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声音纪录片,于9月9日至18日在上海新闻广播每日播出。

系列声音纪录片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金亚声音工作室制作,通过口述历史、采访当事人、原音重现等形式,生动再现了上海公交事业发展历程,展示了上海公交改革的新成就、新发展、新面貌。

“让出行更舒心”

是上海市民对城市交通的期盼

也是久事公交一直以来的坚持

系列声音纪录片选取了上海公交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与人物,以及各具特色的20路、49路、71路等公交线路,辅以细节丰富生动的真实故事,从多个角度立体呈现了上海公交车“驶过”的历史。

久事公交集团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系列声音纪录片目录

从过去到现在,坐上71路展望未来

49路:为了乘客,我们每天都在努力

绿色公交: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车迷话公交

驶向未来的智能公交

走过111年的20路

上海的第一辆空调车

车厢里走出的“工匠”——方进

杨师傅与5000封表扬信

充电的秘密:新能源公交保障

成为历史的“公交三难”

广播君带你速览每集亮点,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专题页面收听所有音频。

No.1

从过去到现在,坐上71路展望未来

1949年1月3日,北京东路外滩到番禺路开辟了一条公交线3路。它,便是71路的前身,既是当时上海载客量最多的线路之一,也是上海屈指可数的黄金线路。

随着上海的发展和西部区域的建设,沿线客流逐渐增多,71路开始了它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延伸。

2017年2月1日,中运量公交71路正式开通载客。如今的71路已经成为广大乘客见证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的红色交通走廊。

No.2

49路:为了乘客,我们每天都在努力

上海有着一千多条公交线路,1946年开通运营的49路是其中最具特色的线路之一。

数十年来,49路连续六届获得 “上海市劳模集体”,连续八届获评“上海市文明单位”,全国 “工人先锋号”、五星级上海公交品牌线路等荣誉接踵而来;涌现出多名全国及省部级劳模及“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对于这位上海公交系统“标兵中的标兵”而言,岁月在变,时代在变,但“为了乘客,每天都要努力”的理念从未改变。

No.3

绿色公交: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2010年上海世博会,首次提出了“低碳世博” 的理念。第一代新能源公交车也由此开始走近上海市民。随着电池技术和动力系统的日趋成熟,2015年,路面上出现了第二代新能源公交车。

如今,第三代新能源公交车也已经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高大的车身,四方的造型,黑银相间的色彩,因为有着充满科技感的外形而被称作“黑金刚”。

根据计划,到2020年,上海建成区公交车将全部更换为新能源汽车。绿色出行,公交优先,新能源公交车将助力我们打赢蓝天保卫战。

No.4

车迷话公交

从60年代的公交老爷车到90年代熟悉的黄标车,再到如今种类繁多的绿色公交,公交车始终是上海一道靓丽的风景,它承载着人们的记忆,见证着城市的变迁。

如今,人们不再花费大把时间排长队,并且拥有更快捷更良好的乘车体验。公交对乘客的服务越来越贴心,乘车付款的方式也发生着改变。

2017年,拥有百年公交历史的上海,荣获“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称号背后的一项项达标数据,折射出上海城市交通更便捷、更绿色、更智慧的发展历程。

No.5

驶向未来的智能公交

近年来,上海一直在推进智慧交通信息化建设。公交企业通过引入信息化手段,以应用程序、车站信息牌等多种手段将智慧城市的红利分享给市民乘客,在方便市民的同时,也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推动了传统交通行业的转型升级。

如今,公交信息的查询对市民而言动动手指就能完成。此外,公交车站上实时更新的电子站牌也让公交乘客更方便。按照计划,到今年底,久事公交将完成浦西城区220条线路的信息预报全覆盖。

No.6

走过111年的20路

2019年3月22日,上海公交20路突然上了“热搜”。一群痴迷公交的年轻人在终点站,为这条据说“10个上海人有9个坐过”的线路举办了一场111岁的庆生会。

1908年3月5日,从静安寺到外滩,伴随着“当当当”的声音,有轨电车公交1路开始营运,这是上海第一条公交线路,也是20路的前身,它的开通标志着上海近代公共交通的诞生。

直到今天,20路仿佛是一座移动的“公交博物馆”。这辆还留着“小辫子”的公交车,从繁华深处穿过海派经典,已经整整111年。

No.7

上海的第一辆空调车

改革开放以后,老百姓的收入有所增加,于是一部分乘客就提出来,国际上很多城市的公交,都有空调车,上海怎么一辆也没有?为了小试牛刀,1996年, 49路上试着投放了一辆空调车。

57岁的陈志(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曹刚 摄)

1996年7月23日,上海成批正式投入运营的第一辆公交空调车在46路驾驶员陈志的操控下,缓缓驶出车站,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2013年,上海非空调车全部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空调车也从最初的3辆到如今的全市覆盖;从全封闭式侧窗到敞开式侧窗。如今,花两元就能享受到的清凉而便捷的出行,其空调制冷功率比过去更强劲,新风装置始终保持着车厢内的空气流通,而且全部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国三排放标准。

No.8

车厢里走出的“工匠”——方进

要有五年的驾龄,岗位能手,十万公里的安全公里和一年多的岗位培训,才能成为71路驾驶员。

方进,这位退伍军人、共产党员,如今也是一位71路驾驶员。80后的他,已经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了。

带着秒表开车的他,有怎样的故事?短音频会告诉你。

No.9

杨师傅与5000封表扬信

作为96路公交车的驾驶员,从中山南路西藏南一路到中山公园地铁站,杨路这一路已经开了39年。

在杨路看来,作为公交车驾驶员,对乘客就要有爱心、细心、耐心。三十多年来,他是驾驶员,是沿线站点的活地图,也是导游。

车队办公室,存着厚厚一叠表扬信,5000多封。乘客们想为杨路亲切细致的服务叫一声好,却不知他的名字,因为他不肯告诉大家自己的工号。于是,大家只能亲切的叫他“光头”。

No.10

充电的秘密:新能源公交保障

给一辆新能源公交车充满电,需要5-6小时。那么,给数百辆新能源公交车充电,需要多少时间和人力呢?

在逸仙路停车场,有四层楼多的充电桩,共250个车位,白天营运的新能源公交车几乎每晚都得回停车场充电“吃夜宵”。如何“吃得好”,既快速有序又节约成本,背后的秘密就在智能充电运营管理平台里。

即将使用的3.0版本的充电管理系统实现自动化智能分配。未来,4.0版本的智能充电运营管理平台将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为城市公交补血系统提供重要支持。

No.11

成为历史的“公交三难”

公交作为一种移动的载体,见证着城市的变迁。在上海市民乘车难的日子里,那些含辛茹苦的公交职工也经历着外界不曾知道的苦——吃饭难,如厕难,休息难。

如今,“公交三难”已经成为过去。对公共交通的投入,不仅仅是新车的投入,还有管理水平的提高。只有不断改善公交线路的配套设施,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才能让他们投入工作,全心全意服务好广大乘客。

即可收听全部音频

一起听移动的"城市交通博物馆"

说说ta的故事

资料:久事公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