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騎自行車,兩腳使勁蹬1小時大概跑10公里;

人開汽車,一腳輕踏油門1小時能跑100公里;

人乘飛機,喫着美味1小時能跑1000公里.

交通方式不同,行進速度有着巨大的差異.

而且,坐在飛機上俯瞰天地的那種奇妙感覺和地面騎車也大不一樣!

同樣,思維方式不同,解決問題的效率大不相同,內在體驗也完全不同.

來看一個例子:如圖,等邊△ABC的邊長爲6,D是BC的中點,E是AC邊上的一點,以DE爲邊作等邊△DEF,若AF=√7,求CE的長.

這道題難嗎?對於思維處於混沌狀態的人來說,很難.而對於擁有高階思維的人來說,瞬間就能想到多種解決方法!

同樣的東西,不同思維層次的人看到的和想到的大不一樣.下面教你快速看透問題的三種視角,解題馬上就會變成一件簡單而有趣的事情.

本源思維觀來去:

找結論,尋其從何來;看條件,追其至何去.

題中已知AF求CE,所以問題的本質是尋求線段CE與AF的關係,因而判斷解題關鍵是探求點F與點E的依存關係,再設法把AF和CE轉化到同一個三角形中或相關圖形中以產生聯繫.

動態思維知動靜:

靜化動,運動生聯繫;動化靜,靜止好定位.

E是線段AC上的點,點F是由點E繞點D逆時針旋轉60°而得,自然想到把與點E(或AC)和點F的相關三角形進行同樣的變換構造圖形以使其產生數量關係.

全局思維見整體:

點非點,點動便成線;線非線,定線要找點.

點E在線段AC上運動時,與它對應的點F形成的軌跡是把線段AC繞點D逆時針旋轉60°的線段,因爲AF=√7,所以點F在以A爲圓心爲半徑的圓上,此圓與F點軌跡線段應有兩個交點,所以F點位置有兩種可能,對應的E點位置也有兩種可能,從而判斷本題的答案應有兩種情況.

由以上視角,在腦中呈現的是以下圖景,如下圖,線段AC繞點D旋轉60°得線段PQ,點F是PQ上一點,當AF=√7時,存在兩種位置情況.

以此方式思考得到下面的圖形構造方法:

                  

方法一:如圖1,把E點所在三角形△CDE繞點D逆時針旋轉60°得△PDF(即取AC的中點P作等邊△CDP),這樣CE=PF,∠APF=60°,線段CE轉化爲線段PF,與已知線段AF共處於同一三角形中.如圖2,作AH⊥PF,解△APF即可,由於三角形中已知兩邊及其中一邊的對角,圖形不唯一,分兩種情況計算PF=PH±FH=1.5±0.5=2或1,得CE的長爲2或1.

方法二:如圖3,把F點所在三角形△ADF繞點D順時針旋轉60°得△PDE(即以AD爲邊作等邊△ADP),這樣AF=PE=√7,CP=CD=3,∠ACP=60°,線段AF轉化爲線段PE,與所求線段CE共處於同一三角形中.如圖4,作PH⊥CE,解△CPE即可,由於三角形中已知兩邊及其中一邊的對角,圖形不唯一,分兩種情況計算CE=CH±HE=1.5±0.5=2或1,得CE的長爲2或1.

方法三:如圖5,把E點所在三角形△ADE繞點D逆時針旋轉60°得△PDF(即以AD爲邊作等邊△ADP),這樣AE=PF,AP=AD=3,∠APF=∠DAE=30°,線段AE轉化爲線段PF,與已知線段AF共處於同一三角形中.如圖6,作AH⊥PF,解△APF即可,由於三角形中已知兩邊及其中一邊的對角,圖形不唯一,分兩種情況計算PF=PH±HE=1.5±0.5=2或1,所以AE=2或1,得CE的長爲2或1.

以等邊三角形這一重要條件爲抓手,只要能夠構造適當的圖形使條件之間產生聯繫,就可以實現解決問題的目的.用同樣的思維方式,還可以產生以下幾種構造方法,具體過程不再贅述,請讀者思考.

蘇東坡詩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王安石也有詩:“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他們都在說明一個道理:要想走出迷惑看清問題,必須站在更高的維度.比如,要想搞明白城市的平面輪廓,僅僅站在地面的二維空間是很難弄清楚的,如果擁有第三維的高度視角,處在高空俯瞰城市,那麼問題就太簡單了,可以毫不費力直觀清晰地看見城市全貌.這就所謂“降維打擊”的強大威力!

經過本書的學習和訓練,可以讓你擁有看待問題的高階思維,這樣才能在思考問題時直擊本質,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獲得強大的思維能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