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防老”這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傳統觀念,時至今日,仍有不少人認爲只有生兒子老年生活纔有保障。女兒一旦出嫁,就如同那潑出去的水,成了別人家的人,指望不上。

這樣真的就能防老嗎?

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和兒子比起來,女兒會多花費兩倍多的時候照顧父母。

今天偶爾聽到一些人在八卦別人家的事。

有這麼一位老人一輩子最得意的是生的都是兒子,既傳宗接代,養老也老了保證。

兒子小的時候,夫妻倆盡心盡力撫養;成年後,爲了辦婚事幾乎掏光了積蓄;結婚後,幫着照顧孫子……

現如今身體大不如前、需要照顧的時候,兒子們卻推三阻四。

再一看別人家的女兒時常回家看望父母;

每年換季的時候也是當女兒給老倆口置換衣服;逢年過節的時候,儘可能回來陪父母;工作不忙的時候,還會帶着他們出去旅遊,看看外面的世界……

相比之下,自己的兒子顯得特別不孝,跟別人聊天的時候,除了羨慕別人家中的小棉襖,就是嘆氣。

最初以爲有了兒子,老年會更加的幸福,可誰知現在油然而生的卻是孤苦無依的感覺。

百善孝爲先,自古以來便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順自己的父母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一件事情。

生病的時候,最是能檢驗兒女是否孝順。

乾媽住院那段時間,她的兒女都過來了。每天探視時間,身邊都是一羣家人陪伴。

可同病房的一個老人,卻顯得比較淒涼,時常只有老伴一人陪着。雖說有兒有女,但各有各的工作家庭,爲了孩子着想,便叫他們不用操心,有老伴照顧就夠了。

女兒顯然沒有那麼“聽話”,一有空就往醫院跑,週末的時候還一家三口過來。相比之下,兒子一家顯得比較“薄情”。

他們夫妻倆也就來過一兩次,雖說會打電話,但也只是寥寥幾句。

老人即使嘴上說不用操心,不用過來,不要耽誤工作,但內心還是希望兒女多陪陪他。

這些年,新聞也從報導獨居老人在家發生意外的事件。大部分最先發現老人出事的,都是旁人。但凡兒女時常跟家人聯繫,都不會等到旁人發現。

羊有跪乳之情,鴉有反哺之義。雖說工作忙碌,有了各自的家庭,但孝順不能丟。

只是在一味指責兒女不孝的時候,是否應該反思自己的行爲?

身爲人母,是否有樹立自己應該樹立的榜樣?若你待自己的父母孝順有加,經常關懷問候、有空便陪伴在旁,孩子是否也會耳濡目染,受到影響呢?

這,的確是身爲人父人母應該思考的問題。要想兒女孝順,就取決於你們是否對父母孝順。

朋友家大伯母到處跟親戚指責自己兒子不孝,即使遇到他們這些晚輩,也要嘮叨一番。

家中長輩敢說的會直接回懟:“你自己年輕時候是怎麼對待父母公婆的?現在他就這樣對你你就高興了?”

“那時候你多長時間纔回去看一次你爸媽?對你婆婆想罵就罵,想指責就指責,現在要求兒子要對你百般好,可能嗎?”

是啊,可能嗎?從小耳濡目染,深受影響,即使接受教育,也無法完全阻止這種事情的發生。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當父母所說的與所做的不一致的時候,會讓孩子產生懷疑;言傳不如身教,做永遠比說來得重要,不一致的時候,他們會優先模仿父母的行爲,而是按照父母所說的做。

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小時候你是我的依賴,長大後我是你的靠山。無論你變得多老,我都會握緊你的手,陪你慢慢走……

無論是養兒防老,還是養女兒防老,都不重要。若想兒女孝順,就要看你自己怎麼做,莫等自己年老纔有感悟,待那時,也只能是子欲養而親不待,兒女離家久不歸!

聲明: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