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媽媽說她是愛孩子的,不會故意去傷害孩子。這些年,她每次和媽媽通電話都不知道說些什麼,和奶奶卻能東聊西聊。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首歌吧,在小的時候,每個人都希望膩在媽媽的身邊,有媽媽陪着。可是真的能享受到這種時候的,又少之又少。

尤其我們出生那個時候,不少人爲了生計背井離鄉,把孩子留給了父母。

靜從小跟着奶奶長大,一年才見父母一回。在僅靠電話聯繫的那些年,她可以說和父母成爲最熟悉的陌生人。

小的時候,看着同學和媽媽說笑的樣子,很是羨慕。可是,她也只能羨慕而已。

每一次她想跟媽媽多聊幾句,可是她的媽媽只圍繞着這些話題:“你要好好讀書;要考出好成績;要聽話;我們賺錢都是爲了你……”

久而久之,她也聽煩了,每一次也只是恩恩的回答。

後來弟弟出生了,她媽媽說這次我要把弟弟帶在身邊,親自照顧。

靜問了一句:“那我呢?也可以跟你們在一起嗎?”

“你還繼續留在老家,好好讀書。你現在長大了,是姐姐了,不需要媽媽照顧了。”

她很傷心,內心很想問爲什麼,可偏偏不想再多說什麼,任憑眼淚在眼眶裏打轉,也要強忍着不讓它流出來。

從那以後,她跟相依爲命的奶奶更親了。

這些年,她每次和媽媽通電話都不知道說些什麼,和奶奶卻能東聊西聊。她媽媽無數次質問她:“我纔是生你養你的那個人,你就不能多和我聊幾句嗎?”

“那時候我和你爸那麼拼命的賺錢養你,你看你現在一年回多少次家,也不想想我們有多麼辛苦?”

靜說:“我選擇閉口不談,曾經我那麼想在他們身邊,可是他們把我留下了,記憶裏是奶奶做飯給我喫、給我修補衣服、開家長會……雖然他們給了錢,但是錢不能代替陪伴。”

的確,小的時候每個人都希望父母在自己的身邊。

通常父母是孩子最初的照顧者,尤其媽媽這個角色,尤爲重要!

對於幼孩來說,物質並沒有那麼重要。他們更想要的是媽媽陪在身邊,想抱抱的時候抱抱,想親親的時候親親。

也許你認爲幼孩能記住的太少,但是卻不能忽略他們的感受。他們能感受到誰纔是陪在身邊的那個人。

也許生活很忙碌,爲了生計逼不得已,但這些不能成爲藉口,因爲還有忙碌之餘。

靜說她當留守兒童也算一件幸事了,鄰居家那小女孩從小就在媽媽的打罵中度過。

只要媽媽在外面受氣、夫妻吵架,她都會成爲“出氣筒”,稍不小心就被揍一頓。大點了,一看形勢不對,就撒開腿趕緊跑。鄰居媽媽還拿着棍子在後面追,嘴裏還罵罵咧咧的。

她總是躲到爸爸回來了纔回家,這樣纔能有庇護。

現在她大了,始終跟媽媽保持一定的距離。即使她媽媽現在有反思以前的做法,也沒辦法抹去那些傷痕。

想靠近又害怕靠近,這種感覺很不好受。

臺灣女星陳喬恩和媽媽的關係也是如此,她和媽媽相處的時候有些尷尬,不知道能說些什麼。

她媽媽說她是愛孩子的,不會故意去傷害孩子。但小時候她的棍棒教育卻給陳喬恩留下了陰影。

陳喬恩在節目中這樣說的:“因爲她經常壓力很大,我不知道怎麼跟她講話,我怕她隨時打我。”

即使未來想真實的相處,也很難去實現。

因爲成年後,根深蒂固的僵局很難打破。即便略微煽情的話語,也很難開口。每次電話也總是寥寥幾句便匆匆掛了。

我們自認爲所有的犧牲教育都是爲了孩子好,卻忽略了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

只有花時間和孩子共處,才能走進他們的世界,親子關係纔不會越走越遠!

聲明: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