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朋友打電話來抱怨,只因爲老闆的一句小家氣。

她說,“原本只是彙報工作進展,臨了來一句你怎麼這麼小家子氣!”

“工作跟小家子氣有什麼關係?”

她很不解,但事實上她身處的行政崗位就能夠看得出來一個人是否大氣!

從我們記事以來,就時常聽到這麼一句話: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很多老一輩教導孩子也總是把勤儉節約擺在第一位。

喫飯時米粒掉了撿起來繼續喫;飯菜剩下來翻來覆去熱着喫;衣服只要能穿就不會隨意添置新衣服;孩子除了三餐幾乎沒有機會接觸零食……

雖說勤儉是必須的,但凡事也要有過度纔好。在兒童時期,家庭環境和生活習慣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也將伴隨孩子一生。因爲他們的成長一直處於不斷模仿、複製的過程。

同事從小跟着爺爺奶奶生活,苦日子出生的他們過習慣了節衣縮食的日子,同事在潛移默化中深受一分錢掰成兩半用的影響。

原本同事之間互相請客喫飯是職場上的常事,但她能不參加就不參加,只爲了儘可能減少請客的概率;

看着自己喜歡的衣服,再看看上面的數字,默默關掉電腦窗口;

有時候自己想喫好一點都要猶豫好久,最後放棄。照她的話來說就是:“賺點錢不容易,還是省着花吧。”

在耳濡目染的原生家庭影響下,節衣縮食已經成爲她深入骨髓的習慣,因爲太過節儉,所以讓人覺得小氣和吝嗇。

慶幸,她沒有處處斤斤計較,一丁點虧都喫不得。

在孩子的世界裏他們沒有自己的認知,總是認爲家裏人說的做的都是對的。

媽媽說家裏沒錢,他們就相信沒有錢;

爸爸說這個玩具買不起,再哭鬧也還是買不起,他們就眼淚汪汪的接受現實;

“你想買的這個東西,是家裏東拼西湊、省喫儉用纔買回來的”。這句話一度重擊了孩子的內心世界,加重了他們的心理負擔。

明明家裏條件沒有那麼差,卻天天靠哭窮來制止孩子的“慾望”。

因爲成人時常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這個東西買回去他也就玩個幾天,買了也是浪費;這個垃圾食品不如自己做的乾淨,還是不要喫的好;這件衣服這麼貴,家裏的衣服還能穿,還是別買了……

於是一直給孩子灌輸“家裏窮,買不起”的觀念,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現實”,控制自己的慾望,長期以往,能不變得小氣嗎?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三歲的時候就能夠看到其長大後心理與個性的雛形;七歲的時候,就能看到中年以後的樣子。

如果從小養成小氣吝嗇的習慣,那麼絕對會影響到未來的每一天生活,對人際交往產生重大影響。狹隘的價值觀也會束縛住他們的手腳,限制孩子拓寬眼界,跳不出侷限思維,縮小了自己的格局視野。

這樣將如何有出息呢?

聲明: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