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到了兩歲叛逆期,最喜歡說的一個字就是「不」。「比如孩子說要喝水,媽媽給他倒了一杯水,孩子突然開始大哭起來。

前幾天有位微課學員跟我求助:

「我家孩子以前很乖的,最近跟變了個人似的,特別愛跟我唱反調,還動不動就大哭大鬧,簡直把全家人都整崩潰了!」

說着,媽媽開始羅列寶寶的「反常」: 夏天非要穿冬天那件印着賽車圖案的羽絨服,不給穿就躺在地上打滾哭; 你跟他說「別撿地上的東西喫!」,啪嘰,撿起來放嘴裏喫了; 你說「別跑,小心摔倒」,他聽了,撒丫子就開始跑; 你跟他說,「今天巧克力喫的夠多了,不可以再喫了」,他一來氣,順手就把茶几上的水果推得滿地都是……

等這位媽媽說完後,我問她:「你家孩子多大了?」 「剛到兩歲。」 這就對了,不是孩子性情大變,是孩子進入「2歲叛逆期」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Terrible 2,全世界孩子到了2歲前後這個年齡段,都十分讓人頭疼。

朱丹前段時間也在微博分享,自家孩子還沒到兩歲呢,就提前進入叛逆期了,天天跟媽媽對着幹。

看來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兩歲的娃!

其實從兒童心理發展學角度來看,2歲是孩子的一個成長里程碑。

從這個階段起,他們開始有了獨立的意識,明白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所以開始試圖用行動向父母證明自己的獨立。

那麼2歲的孩子,通常會怎麼做呢?

-1-孩子到了2歲,畫風大變

一、「不」字當頭

孩子到了兩歲叛逆期,最喜歡說的一個字就是「不」。

媽媽說喫個蘋果,「不」!

咱們下樓玩小汽車吧,「不」!

今天穿藍色這件衣服,「不」!

家長犯愁了,他到底想幹嘛呢?其實在2歲孩子的世界裏,所有的事情沒有對或者錯,只有別人說的和我說的。孩子爲了證明我是對的,那麼,我就要否認其它所有的話。

說「不」讓孩子感受到語言的威力,所以他們會頻繁對身邊的人使用這個「武器」。

比如《媽媽是超人》裏有一次,咘咘頻繁拒絕賈靜雯:說媽媽綁的頭髮難看,不要媽媽綁;說答應音樂老師唱一首自我介紹的歌,後來又說「不唱」;說媽媽在黑板上寫的字很「呆呆」。

二、一言不合就哭鬧

有位朋友吐槽說:

「孩子到了兩歲以後,有話不好好說,全靠猜。只要你猜錯,完蛋了,孩子能給你哭上半天。」

「比如孩子說要喝水,媽媽給他倒了一杯水,孩子突然開始大哭起來。原來他是想喝飲料。我這個老母親容易嗎?」

這個時期的孩子特別脆弱,還有點矯情。他們希望自己的心思被猜中,因爲覺得這樣自己纔是被關注的。

三、我的事情我做主

2歲的孩子大腦還沒發育成熟,很多事情沒法自己完成,可是他們硬是要自己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然後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孩子爲了自己穿上衣服,跟T恤抗爭了半個多小時。

媽媽想去幫他,但是孩子堅持要自己穿。可是,一個領口,加上兩個袖口,他怎麼都沒有辦法把頭套進正確的口子裏。

看着滿頭大汗的孩子,媽媽在旁邊也跟着着急。

最後,在數不清多少次的失敗之後,孩子終於放棄了。對着一件T恤又撕又扯,把它扔在地上踩。

想做又做不好,這是2歲孩子特有的無奈。

從外面回家,他必須第一個到家; 到了家門口,必須得他拿鑰匙開門,打不開門還哭;四、重度強迫症

睡前故事讀得正好,突然非說媽媽翻書用錯了手,必須重來一次……

2歲左右的孩子對自己和世界萬物,都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稍不如意就情緒爆發,像一個不定時的炸彈。

-2-叛逆的背後是自我認知的發展

首先我們要知道,孩子種種行爲,比如喜歡說「不」,本質上是一種自我表達的衝動。

因爲這個時候,孩子特別急於在父母面前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想法,以獲得父母的認同和肯定。

然而,無論是詞彙量,認知能力,還有信息量都不足以支撐他們清晰地表達某個想法,所以他們情緒經常跌宕起伏,也開始頻繁的推開父母的手,對父母大喊「 不」字。

另外,孩子很多看起來匪夷所思的行爲,其實是一種對世界的探索欲。

比如我的小侄女,在這個時期特別喜歡把飯桌上的東西往地上扔。

什麼溼噠噠的菜葉子、啃完的西瓜皮、一掉就滿地黏糊糊的燉土豆……這背後的訴求,是她對物體下落的狀態特別感興趣。

明白這些背後的原因,我們就會知道,孩子其實不是「叛逆」了,而是「成長」了!

-3-如何把「可怕兩歲」變成「了不起的兩歲」

一、接納理解孩子,不要嚴厲斥責或說教

2歲的孩子像一個小刺蝟,你越說他,他越會豎起滿身的刺跟你掐架。

很多家長面對叛逆的孩子,喜歡跟孩子講道理,告訴他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其實這個時候孩子不一定能聽進去。

比如我曾在路上看到這樣一幕,媽媽從幼兒園接孩子回家,孩子在路上踢了垃圾桶一腳,這位母親就展開了一系列說教。 比如要做一個有教養的人,要愛護環境,要保護公物等等,而孩子面對這些大道理完全無法領會,只能一邊走,一邊將耳朵捂住。其實對於孩子的各種「鬧」和「作」,父母首先需要做的是放平心態、接納孩子的行爲,你鬧你的,我笑我的。等到孩子安靜下來,再去給他一個擁抱。

當孩子感覺到自己被關注了,所有的情緒都被父母get到了,那麼目的也就達到了。這個時候再跟孩子溝通,他會更容易聽得進去。

二、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交流

很多父母習慣用大人的口吻和孩子交流,往往事倍功半,如果改換故事書或者動畫片裏的語言,孩子會更加容易接受。

比如孩子踢垃圾桶,媽媽代替垃圾桶說:「哦哦,你踢我,我好疼哦」。

孩子一來會被媽媽逗樂,二來也能明白任何物品都需要被尊重和愛護。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引導孩子學着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

比如孩子哭鬧後,我們可以問問他,是不是「生氣、難過」。再之後,我們就可以告訴孩子,這種情緒就是不開心,難過,下次你可以用語言告訴別人「我很生氣」。

當雙方都可以用恰當的語言進行溝通的時候,引導和教育的目的也就很容易達到了。

三、讓孩子做選擇題

讓孩子在有限的範圍內選擇,既能讓他們有一定的權力,又能把事情圈定在一個範圍內。

比如:

「 你是看五分鐘電視,還是十分鐘?」

「 我們再講一個故事,還是兩個?」

「 你打算現在喝水,還是喫完飯後喝水?」

當然,有時候孩子會給出範圍外的答案,這個時候,家長要很明確地說,這不是選擇範圍內的,然後很嚴肅地再重複一遍自己的命題。

通過這樣的方式,既能引導孩子,又能讓他有一種自己有權選擇的感覺。

四、轉移注意力

有一次在朋友家,她的兒子鬧着要看iPad,媽媽是這麼處理的:

「你想看iPad,對嗎?」

「嗯。」孩子一邊點頭,一邊哭。

「哎呀,流鼻涕了!咱擦完鼻涕,再繼續哭行嗎?不然太難受了。」媽媽開始顧左右而言他。

「好,擦鼻涕。」小男孩馬上不哭了,等着媽媽給擦鼻涕。

趁孩子不注意,媽媽把iPad藏在視線範圍以外,然後開始轉移話題:「咱們一會去就坐超級小飛俠的車出門好嘛?你最愛超級小飛俠了對不對?」 孩子果然開心地答應了。 然後媽媽一邊帶着孩子換衣服,一邊愉快地哼着超級小飛俠的主題曲,還時不時提醒兒子:「別急哦,咱們馬上就去坐超級小飛俠的車!」 孩子期待着出去玩,很快就忘了iPad的事情。 其實當孩子提出「想看iPad」這個要求的時候,背後的訴求可能是孩子希望能有好玩的。如果大人能成功讓他對別的東西感興趣,陪他玩玩具、讀繪本,他真的會放下 iPad 的。

其實,孩子的2歲叛逆期並不是洪水猛獸,而是孩子成長的一個新階段。 心理學家曾說,孩子的叛逆期是老天賜予父母的機會。

通過這個機會,父母能夠更好地瞭解孩子的個性和特點,也能夠進一步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從而幫助孩子實現成長和進步,開啓人生的新篇章。

快用袋鼠想學的方法試試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