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专家们建议,要将隘南故事传播做立项,这个片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社造团队可以深入到社区,做好田野调查,收集资料、口述历史,整理成出版物或者资料都可以,这些都可以长远地服务于未来。建议团队再多多行动,深度调研社区居民的诉求,空间的设计要用泉州的语言来做,太跳跃了,与泉州的气息不相符。

上周日下午,泉州“美丽古城 家园共造”试点立项中期评审会召开。5支社造团队汇报了各自的阶段性成果,并逐一阐述了社造项目与居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居民如何自发参与进来。通过试点立项中期评审的项目,将获得资金支持。

古城社区营造工作,自2017年8月启动,先期邀请了多地的十多位专家来泉州讲授“社造是什么”、“社造怎么造”等问题,吸引了400名社造热爱者到场学习。通过“培训—提案—竞赛—选点”等一系列过程,这两年里筛选出了5支由社区干部、热心者和专业人士组成的“三合一”团队,分别在5个试点社区开始了社区设施改善、文化业态活化等工作,并生成落地可执行的社区营造项目。

古城社造工作润物无声地细密展开了,社区居民从一开始不知道社造是什么,到如今积极地成为社造中的一员。

上周日的这场评审会,由多位专家组成评审团,逐一对每个项目的可行性等提出建议,并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其实,早在今年5月就曾举行过一次试点立项中期评审会,3个月来,社造团队结合当时的专家建议进行了项目调整,“能看出这次多支团队都在成长,有些团队提出的项目已经达到相对成熟、可转入执行的阶段了。但是,还是要继续深度思考,不要以为社造就是找一个空间来改造,然后再往空间里填东西。要行动,去真正调研居民的诉求。”会议现场,专家给出了中肯的建议,而且推荐社造团队去读一读《模式语言》这本书,学学怎么做好社造。

下一阶段,这5支团队将综合专家意见,继续论证并完善各自的项目。

溪亭家婆队

结合编织文化,让展览馆更灵动

团队计划要打造公共活动中心、社区展览馆、中山花园居民活动之家,并进行友善环境微改造。还要将片区里的泉州编织厂进行改造,结合编织的特点,发动社区里的中小学生,打造一个“活的”社区展览馆。

这支队伍已发起了多场活动,关注社区里小孩、青年、老人等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他们有个“共食小组”,单身老人、中老年人、青少年、儿童都可以报名参与,大家一起协助解决吃饭问题,试点了一段时间后有十多人参与,每一餐饭都公开财务记录,大家有共食约定,一起轮值。同时,发起组织学生暑期夏令营,让孩子去观察社区,有小孩写下“社区流浪狗”的论题,大家以文字、照片、物件来办“活的”社区展览馆。

专家们对这支团队给予了好评,希望他们对想要进行改造的几处空间进行认定,如建筑的产权、结构安全等。并希望团队结合自己的“编织文化”,把展览馆变得更灵动点,比如将厂里的编织老手艺人请回来,教孩子们编织,在这里做好活态传承工作,这也是社区文化的一环。

木偶队深挖木偶文化,空间运营再深思

团队讲述了要提升通政巷入口的景观,为通政小学的围墙做提升,并结合通政巷的木偶文化创作《提线木偶小戏:小马游泉州》剧本,与学校合作,办小学生木偶剧场。同时,计划打造一个T9驿站空间,作为社区居民的交流中心,内有主题书咖。

相比木偶队的上一轮项目方案,专家们首先肯定,这次方案更成熟了。同时也认为,T9驿站这个名字不够在地化,如果老人们用闽南语相约要去驿站里话仙,“那用闽南话,他怎么说?名字还要更泉州一些。”建议这个空间的改造,不要只是室内,可以延伸到屋外的檐廊下,可以在檐廊下设一些木偶元素,跟这条巷子的木偶文化呼应,更有特色。并且,要进一步细化这个空间的展示和服务功能,思考3年后空间的方向性,不能只限于眼前,今后运营怎么做、谁来坚持,都要深度思考。

泉城淘井队井、庭院与人,转化成设计语言

团队立足于井亭巷北段,提出要以井亭巷51号为试点,打造一个半开放式的泉州庭院,并为周边巷道做立体绿化、设休息小凳,而且要调整社造的着力点,从井亭巷延伸到中山中路,寻找合适的点位做公共空间。团队说,51号的院子里有一处古井,将在古井之上盖个小亭子,用手摇式的轱辘取水。

专家们建议,要再深度挖掘井、庭院与社区人的关系,让人通过井、庭院来认识泉州,井文化还未能很好呈现。井上建亭子不是泉州的风格,51号这个庭院的改造,不是简单让游客来看“这里有个院子”,而是要深入研究这院子将来怎么使用,“并且,要回到周边人们与井的记忆、井与巷子历史的关系,人们曾经围在井边热热闹闹地生活,这些怎么变成设计的语言,还要再沉淀去思考。”

城南地保队隘南故事传播,建议立项收集

团队计划将片区里盐业仓库的旧屋,打造成社区公共活动中心,并引入“雨花斋”慈善餐厅,做非盈利性的素食馆。城南片区历史文化深厚,团队还想做隘南故事的挖掘和传播。

专家们建议,要将隘南故事传播做立项,这个片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社造团队可以深入到社区,做好田野调查,收集资料、口述历史,整理成出版物或者资料都可以,这些都可以长远地服务于未来。但隘南故事要怎么构思,记录什么,采访哪些对象,都要有调查后的细项。

新桥新生队点赞四点半课堂,其他时段也要用好

团队想打造一个新桥童心社和“四点半课堂”,在片区里找一处合适的空间,孩子们每天4点半放学后可以到这里聚集,读书做作业,待父母下班再来接回,这是许多家庭的诉求。片区里有李贽故居等,旅游资源丰富,将对社区三年级以上的小学生进行双语导游培训,开展周末和节假日“我是城南小导游”志愿服务。

专家认为,“四点半课堂”的主题很好,但这个空间怎么发挥最大的潜力,除了傍晚的那个课堂,在其他时段,它还能做什么,还可以动员社区哪些力量来做这个事情。建议团队再多多行动,深度调研社区居民的诉求,空间的设计要用泉州的语言来做,太跳跃了,与泉州的气息不相符。

END

文/ 燕婷 图/ 陈艳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