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因爲沈飛主要領導到貴發所調研發動機研製情況的新聞,關於“輕四”的爭論又開始了。

這裏對於那些張嘴就“中型機陷阱”的說法,我覺得施老昨天關於如何避免“中型機陷阱”的文章說的也算清楚了。中型機也從來不是什麼“機場圍牆保衛者”,即使是經常被詬病“航程短”的米格-29,實際上也足以滿足蘇聯空軍當年的作戰需求了,這個說法不過是西方國家對東方武器裝備習慣性的污衊罷了。

對於冷戰時期的歐洲戰場來說,米格-29絕對不能說是“機場圍牆保衛者”,它足夠滿足從東歐國家前線基地覆蓋整個主戰場上空的任務了

俄軍新的米格-35的作戰半徑更是增加到了1000公里,增加近三分之一,算不上“短腿”了

不過呢,也有人的意見說的對了,空軍既然提出了需要一種爲殲-20打下手的飛機,那麼自然應該展開競爭,畢竟當年殲-20也是方案競爭出來的是不是?

沈飛可能已經論證了一個基於“鶻鷹”總體佈局,但放大到13噸-14噸空重,總體和F-35體量相當的“輕四”,那麼成飛在完成生產殲-20任務的同時,如果有餘力,自然也可以搞自己的輕四方案。這並沒什麼奇怪的,而且動力和體量設計也完全可能和沈飛的方案相似,畢竟中國空軍未來一段時間內有可能獲得的,主要也就是貴發的這款新中推。

9500公斤新中推的模型在珠海已經展示了好幾次,說這種發動機“沒影兒”也是很搞笑的了。

或者,如果渦扇-15發動機能搞定,那麼以它爲基礎去開發單大推的“輕四”,也不是不可能嘛,既然很多人對渦扇-15都信心十足,就應該相信自己的判斷。

畢竟我們現在真正能說的,也就是中國空軍未來的機隊,確實存在一種比殲-20廉價的“打下手”四代機的可能。

“輕四”只是一種代號,或許叫“廉價四代機”更合適。

你說成飛能不能折騰一種“輕四”?也沒啥不可能嘛,當然這個是粉絲製作送給小巴空軍的模型,不是成飛的方案

畢竟,某種程度上,未來四代戰鬥機的最大價值,是成爲信息化戰場上的關鍵節點,通過自身先進的電子系統,在“隱身”狀態下觀察空中的態勢,還能通過無人機倍增自身的探測優勢。而這個功能,較輕的四代機也是有可能來完成的。這也正是美國空軍現在正在探索的,最大限度發揮F-35效能的路徑。

而對於中國空軍來講,目前在技術領域,首要的問題是提升現有機隊的作戰能力。目前我軍的主力殲-10、殲-11B機隊仍在使用機掃雷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我軍的主要假想敵主力戰鬥機將過渡到使用相控陣雷達,而我軍目前使用相控陣雷達的主要還是少量的殲-10B/C和殲-16戰鬥機,由於殲-10和殲-11B還遠沒有到需要考慮退役的時候,那麼進行中期改裝,爲其安裝價格相對低廉的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顯然是迫在眉睫的。

這個問題上,我國和美國空軍完全不同,美國空軍是完全放棄了繼續改進從上世紀80年代服役到現在的F-16C和F-15C,用F-35和未來可能製造的F-15X替換——而不考慮對這些老機再進行相當於“再製造”的大規模改進。那是因爲這些飛機真的太老了,再改就等於重新造新的,沒有太大意義。

而我軍呢,殲-10A和殲-11B還年輕着呢,不進行改裝說不過去。

因此,我們曾經猜想的“殲-11BD”和“殲-10AC”這樣的改進都有可能出現,它們同時也將通過信息化系統的改裝,具備和殲-20配合作戰的能力——就如殲-16、殲-10C現在一樣。

殲-10A最早的一批裝備部隊到現在也就十幾年

F-16C最早裝備部隊都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了,再升級其實和新造一架也差不多了,所以美國空軍最終還是放棄了,該型機和同期的F-15C可能都會逐步退出美軍

那麼,未來我軍的三代半未來數量就會非常龐大,但對於與三代半配合作戰這個任務本身來說——殲-20的性能甚至有些過剩……

有一點必須強調,觀網評論區裏經常有人刷屏的“中導集羣”純屬扯淡,先進中短程彈道導彈價格十分昂貴,事實上它的價格比同等射程的巡航導彈貴得多,甚至達到其兩倍左右。而巡航導彈的價格——美國的“戰斧”導彈價格就是一百萬美元,而中國同等性能的導彈價格對於我軍來說一樣價格不菲。

因此戰術導彈只能是“踹門”,這就和殲-20之前被描述的功能差不多,真正要摧毀數量衆多的各種目標(或者說,在“踹門”之後到敵人家裏“打砸搶”),性價比最高的手段仍然是用飛機投擲精確制導彈藥。

DF-16的價格兩倍於其替換的某型中短程彈道導彈,而未來的DF-17會更貴,指望“中導集羣”就消滅敵人,從成本上講是負擔不起的,“打砸搶”的主力還得是飛機

那麼,未來無論是四代機帶着三代半,還是帶着無人機去執行“打砸搶”,那都顯然需要更多的四代機。而且執行這樣任務的四代機,如果具備較高的隱身性能和較高的信息化性能,那麼自身的作戰能力、載彈量都可以比殲-20弱一些。

這樣的思路,在美國開發F-35的時候還沒有提出,但是近年來他們在實戰演練當中,越來越強調F-35的這項性能——所謂“系統取勝”就是這個意思。

當然了,即使我這麼寫了,堅持“中型機陷阱”論的朋友只怕也是聽不進去的——那麼好吧,我們等着瞧,反正相關的很多事情,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都會陸續發生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