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年像

張岱年,字季同,河北滄縣人,著名哲學家,國學大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與錢穆並稱“國寶”。先生1909年生於北京,一生筆耕不輟,2004年4月24日,先生因心力衰竭仙逝,享年95歲。

和同時期的長壽國學大師們相比,先生的養生之道頗顯“佛系”——不悲不喜、順其自然:梁漱溟先生晚年喫素食、練氣功,主張“少喫多動”,享年93歲;錢穆先生好山樂水,每天散步一小時,除風雨天外從不間斷,享年94歲;而張岱年先生一生除了讀書沒有什麼其他的愛好,除了出門買菜很少進行體育鍛煉,飯後就倒牀自稱“養胃”,享年95歲。

岱年先生講自己的人生格言“忘年忘壽,不刻意追求;任其自然,不貪畏生死。”先生雖不刻意養生,但除了心性修養外,生活中也有許多良好的生活習慣值得學習。

起居有常,飲食有節

summer

“生命福在健康,健康貴在養生”。這是張岱年晚年總結的一句話。但張老的養生並沒有什麼偏方。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勞逸有度便是張老養生的三大祕訣。

張老做學術很刻苦,但不做熬夜勞作的事情,作息很有規律,每天早上7、8點鐘起牀,看書、看報紙,做學術研究。偶爾小憩就是在屋內走動走動,不抽菸也不喝酒,先生還保持着午睡的習慣,白天精力充沛地進行腦力工作,夜晚的睡眠質量也很高。

而且先生喜歡去外面的澡堂泡熱水澡,洗完澡在小牀上靜養神氣,喝點茶出出汗,因爲常去澡堂的師傅們都認得他。勤泡熱水澡不僅有利於個人衛生,還能通經活血,對健康十分有益。

張老不僅睡得好,還能喫得飽。他曾說:“我平素就是胃口好:喫什麼都覺得香,也能喫。”然而,張老的好胃口可並不是山珍海味養出來的。先生一家的飲食對口味是相當不講究的。據張老的兒媳劉黃文回憶:“公婆對喫飯穿衣的要求都不高。在我家能夠見到世界上最奇異的菜譜:用清油烹一下胡蘿蔔、白薯、玉米、豆類以及芹菜及純瘦肉,略加醬油煮成一鍋,一日三餐皆如是。”但能看出來,張老的食譜還是以素爲主,輔以葷食,葷素相宜。

同時,先生還有每天喝四杯白開水的習慣,說起多喝水的習慣,還有一些獨特的原因。他在《八十歲自述》中講:“在勞動時,兩手都是泥土,喝水不易,於是養成習慣,飯後喝一大杯,即參加勞動,午飯前一大杯,午眠後一大杯,晚飯前一大杯,各段中間不喝水。”喝水的初衷雖無意養生,但先生此後便保持着這個習慣,算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了。

勞逸有度,勤於用腦

summer

詩人王維言“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但從養生的角度看,年老後身體行動大不如目前,但堅持適度用腦對健康絕對大有裨益。

先生出身於書香門第,年少時便“靜默好深湛之思”,一生筆耕不輟,到了晚年,著作不減反增。先生的學生陳來回憶先生的創作高峯是70歲到90歲,陳來認爲先生後二十年所寫文章數量之大,在國內他還沒有發現第二位學者能比擬。

青年張岱年

先生到九十歲高齡時,依然保持着每日讀書四小時的好習慣。勤於用腦讓先生到晚年仍然思路清晰,頭腦靈活。先生之書《文化與價值》的編輯就評價“張先生已高齡,但思路仍像涓涓細流,心態恬然”。

一生有愛,伉儷情深

summer

除了個人良好的生活習慣,張岱年和妻子馮讓蘭的七十年白金婚姻也是助其長壽的祕訣。美滿婚姻有助長壽的現代科學證明已經數不勝數,一段美滿的婚姻不僅會帶來穩定的社會和經濟支持,還會讓人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積極情緒對對抗疾病、延長壽命都大有幫助。

張岱年與馮讓蘭

張先生講自己的愛情觀:“我認爲愛情首先是專一,你不能同時去愛兩個人,否則要鬧矛盾。一個人一生的主要精力應放在學問和事業上。”先生這話雖然把愛情放在了學問和事業之後,好友兼大舅哥馮友蘭也評價他“氣象木訥”。但先生與夫人的婚姻生活卻別有種平淡中的甜蜜,着實應了那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張岱年(右)與馮友蘭(左)

要講先生和夫人之間是如何相濡以沫,張先生的孫女說有一則小事讓她印象深刻:

“有一次奶奶說喫的藥苦,爺爺好像沒聽見,可下午我爺爺就不見了,回來的時候往桌上放了一包糖,是特別棒的巧克力,也不說話,後來奶奶自己看見了,問他買糖做什麼,爺爺說,你的藥苦。爺爺每次買東西都給自己買好多食品,可那次就買了一包巧克力。那天風特別大。”

張岱年一家

先生和夫人之間,除了生活中的點滴感動值得誇讚,對彼此的珍重和奉獻更是值得好好學習。

先生說自己“寫起文章什麼也不管”,妻子“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完全可以寫文章和做學問。可她卻爲我放棄了,爲我犧牲了一切。”先生嘴上說自己什麼也不管,但2003年底夫人因骨折臥牀後,先生的心思便全在妻子身上,日夜牽掛,每天都要坐在夫人的牀邊陪伴。晚上臨睡前都要和夫人道晚安,握着她的手對她說握着她的手對她說“See you tomorrow ”。

2004年4月24日,張先生逝世。這之前是先生第三次心臟病復發,前兩次住院都順利康復,這次竟是比先臥病牀的夫人早走一步,大家擔心馮讓蘭情緒波動,沒有讓夫人知曉先生去世的消息。4月30日舉行追悼會,會後張家人回家發現,馮讓蘭也在家中悄然逝世。相隔不到一週,夫人相隨而去。

因爲孤獨是生命的常態,所以陪伴才顯得格外珍貴。張老的學生、人民大學教授張立文先生說:“做學者的夫人是非常辛苦的。”張老夫人爲他放棄個人事業,甘於清貧全心養家,如此70年風雨不離,此生得遇這般愛情,何其幸運。

生死有數,志閒心安

張老93歲高齡時,有拜訪者向他討教養身之道,他以孔子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作答。

關於仁者壽的含義,清代方苞注爲《論語》“仁者壽”做注:

凡氣之溫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容者壽,言之簡默者壽,蓋四者皆仁之端也,姑曰仁者壽。

這段話剛好可以作爲張老長壽的一種註解:

先生一生都懷有仁愛之心,對同行沒有門戶之見,對後輩則是關愛有加。

與先生同事近半個世紀的湯一介回憶先生說:“他是一個平和的人,沒有門戶之見、沒有架子……他對晚生後輩,總是採取幫助的態度。社會上有些年輕人希望靠他出名,這樣的現象出現也是難免的,然而張岱年總是抱着鼓勵的態度。”

張老晚年依然保持健康年輕的心態,先生喜歡接觸年輕人,每次有青年學生或者學界後輩拜訪,他和妻子都會備好零食和水果,張夫人有時還會拉着學生的手噓寒問暖。兩位老人比起學界泰斗、學術前輩,更像是慈愛的爺爺奶奶形象。

先生的兒媳回憶二老“我極佩服兩位老人,能上能下,安貧樂道,寵辱不驚。我對他們性格特點的最大感受,唯有兩個字——從容。”張老的從容,是經過歲月打磨的。“文革”期間,先生以六十歲的年紀下鄉勞動,但他卻能苦中作樂:

淡泊明志張岱年

“有一次滑倒,傷了左脛,痛了一百天才好。八連常讓老年人值夜班,夜間坐在草棚外守望……仰望天空,星雲皎然。多年以來住在城內或近郊,房屋比櫛,很難觀到星斗,今一片空闊,仰望天空,北斗在目,另有一番情趣。”

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在物質層面:穿着樸素,居住簡陋。在精神追求上,先生志在學術,一生不爲官,晚年也是在學術和公益界活動。

張岱年與其書

先生最喜歡的一句古訓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如果說自強不息是先生志在學術、著作等身的動力,那麼厚德載物,便是先生神氣清朗,延年益壽的關鍵吧。

張岱年“厚德載物”書法

領略“國寶”張岱年的養生法:在起起落落的人生境遇中,選擇恰合適的人生態度,低谷不致萬劫不復,高峯又謹於樂往哀來。忘年忘壽,任其自然。這便是先生的樸素人生能夠綿長九十載的原因吧。可謂是——山河滄桑,風雨積年,岱宗猶然!

作者:趙唱

編輯:陳曉燕 趙博

文史e家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絡我們獲取版權。

除了帶給您優質黔貨

更希望我們能帶您

去了解貴州深山裏的故事

敬請關注

博愛扶貧雲商城

那家網/蘇寧易購

黔貨出山,我們在努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