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 月,法軍一路在沿紅河進攻黑旗軍的同時,另一路攻入越南首都順化,迫使越南政府同法國簽訂了《順化條約》,使其成爲法國的“保護國”。正當中國軍隊掌握戰場主動權,準備把法軍趕出越南北部之際,清政府卻於 1885 年 4 月 4 日與法國在巴黎簽訂了停戰協定,承認了《中法簡明條約》,並於 4 月 6 日下令從越南撤軍,滿足了法國在戰前提出的要求。

早在 19 世紀 50 年代,法國就侵入了中國的南方鄰邦越南。爲了擴張自己在遠東的利益,70 年代初,法國決計侵佔全越南,並以其爲基地,進而侵略中國。中法之間這種矛盾的激化,終於在 1883 年引發了一場戰爭,史稱中法戰爭。

中法戰爭形勢圖(1)黑旗軍援越抗法

1873 年 11 月,已經侵佔了越南南方三省的法國,又派軍隊向北進攻,在 1 個月中連佔北圻、河內、海陽、南定等城。面對法軍的強烈攻勢,越南國王邀請駐在中越邊境保勝(今老街)地區的黑旗軍助戰。

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本是活動在粵桂邊境的一支農民起義軍,由於受清軍逼迫,於 1867 年輾轉進入越南國境,逐漸發展成一支 2000 多人的隊伍。因其以 7 星黑旗爲戰旗,故稱黑旗軍。1873 年 12 月,黑旗軍在河內西郊大敗法軍,斬其頭目安鄴。越王封劉永福爲“三宣副提督”,允許黑旗軍駐紮在紅河上游的宣光、光化、山西三省。1882 年 3 月,法軍上校李威利率軍數千,再次溯紅河向上遊進犯。劉永福應越南政府要求,率軍繼續參戰。5 月19 日,黑旗軍在河內城西的紙橋與法軍展開激戰。擊斃法軍統帥李威利,法軍敗退河內。越王又任命劉永福爲“三宣正提督”、“一等義勇男爵”。1882 年 5 月,法國決定繼續擴大對越南的侵略。8 月,法軍一路在沿紅河進攻黑旗軍的同時,另一路攻入越南首都順化,迫使越南政府同法國簽訂了《順化條約》,使其成爲法國的“保護國”。

越南淪爲法國的殖民地,中國西南邊疆岌岌可危。鑑於事態發展的嚴重性,應越南政府的邀請,清政府從 1882 年至 1883 年,陸續抽調 1 萬多名軍隊駐紮在越南北部的山西、北寧等地。《順化條約》簽訂後,法國先是施加軍事壓力,企圖迫使清政府撤退駐紮在越南北部的軍隊,承認其對越南的佔領,當其要求被拒絕後,便決定訴諸武力。1883 年 12 月,法國政府任命孤拔爲遠征軍司令,向駐紮在北圻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清軍被迫應戰,中法戰爭正式開始。

孤拔(2)法軍攻佔山西、北寧

1883 年 12 月 14 日,法軍 5000 人在孤拔的指揮下,向紅河上游的戰略要地山西城發動進攻。清軍和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頑強抗擊,血戰 3 晝夜,在消滅法軍近千人後終於失利,山西爲法軍佔領。1884 年 2 月,法軍增至 1.7萬人,由陸軍少將米樂接替孤拔爲遠征軍司令。3 月,法軍連陷北寧、太原、興化等地,全部佔領了紅河三角洲。

戰前,清廷內部就瀰漫着妥協的氣氛。山西、北寧失利後,主和派勢力抬頭,清政府無心整軍經武,繼續抵抗,於是派主和派首領、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與法國代表福諾在天津談判。5 月 11 日,簽訂了《中法簡明條約》,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同意在中越邊界開埠通商,將越南北部的清軍撤回邊界。(3)戰爭擴大與清廷宣戰

《中法簡明條約》簽訂後,法軍立即要接管越南北部的清軍防地。6 月,米樂派遣陸軍中校杜森尼率軍向諒山前進。當法軍到達觀音橋(今北黎)附近時,諒山清軍因尚未接到撤防命令,派代表向法軍解釋。法軍開槍打死清軍代表,併發起攻擊。清軍被迫還擊,將法軍打退。法國政府隨即以觀音橋事件爲藉口,部署向中國本土進攻。7 月,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率領艦隊強行駛進福建馬尾港。8 月,進犯臺灣基隆,爲守軍擊退。

法軍進攻基隆失敗後,將艦隊主力集中到馬尾港,控制了閩江口。馬尾是中國東南沿海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軍、商港口,清政府在此設立了全國最大的福州造船廠,這裏又是福建水師的基地,法國對其早有奪佔之意。8 月23 日,法艦發動突然襲擊,用大炮、水雷轟擊中國軍艦。福建水師倉促還擊,11 艘艦艇被全部擊沉,損失商船 19 只,死難士兵 700 餘人。24 日,法軍又炮擊福州造船廠,使船廠受到嚴重破壞。

馬江慘敗,打破了清廷的幻想。1884 年 8 月 26 日,清政府下詔對法宣戰,並確定了在東南沿海加強防禦、在陸路北圻戰場組織反攻的作戰方針。(4)鎮南關大捷和不敗而敗的戰爭結局

法軍偷襲馬江成攻後,集中兵力進攻臺灣。1884 年 10 月初,孤拔將艦隊分爲兩部,向基隆和淡水同時發動進攻。清軍放棄基隆力保淡水,法軍屢攻淡水不下,傷亡慘重。孤拔見攻基隆受阻、攻淡水失敗,便率 20 多艘軍艦封鎖臺灣所有海口,企圖使臺灣因得不到內地支援而不攻自破。但是,福建、廣東、上海等地軍民千方百計打破法軍封鎖,向臺灣運送軍械、餉銀和兵員。臺灣軍民在困難的條件下堅持戰鬥。使法軍奪佔臺灣的目的未能實現。1855年 1 月,孤拔率艦隊北上進攻淅東門戶鎮海。清軍官兵憑藉堅固防禦,打敗法艦 3 次進攻重傷其旗艦,孤拔被擊傷,不久死於澎湖。3 月底,法軍攻佔了澎湖。

當東南沿海在抗擊法軍進攻的同時,清軍的陸路戰場亦在越南北部分東西兩線進行。東線清軍越過諒山、谷松,進抵郎甲、船頭等地;西線清軍與黑旗軍聯合作戰,於 1884 年 10 月前進到宣光一帶,準備攻佔宣光。法軍爲了達到威懾清廷的目的,決定在西線取守勢,東線取攻勢。1855 年 2 月,得到增援的法軍在東線發動猛烈進攻,清軍節節敗退,法軍很快攻陷戰略要地諒山,又佔文淵城,一度闖入鎮南關(今友誼關),把戰火燒到了中國境內。

正當廣西震動、邊關危急之時,在軍中素有聲望、年近 70 的老將馮子材,被清政府任命爲關外軍務幫辦,指揮前敵諸軍,率部增援東路清軍。他根據鎮南關地形險要的特點,修築長牆作爲防禦工事,並集中了約 80 營的兵力,形成了嚴密的防禦體系。1885 年 3 月 23 日,法軍第 2 旅司令尼格里率軍分 3路猛攻長牆。馮子材坐鎮壕牆,沉着指揮。當法軍逼近長牆時,他手持倭刀大吼一聲,跳出戰壕,將士們隨主帥一齊衝向敵陣,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法軍三面被圍,死傷甚衆,只得狼狽敗退。鎮南關大捷,殲滅法軍精銳近千人,不僅使東線清軍反敗爲勝,整個中法戰爭的戰局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此後,馮子材乘勝揮師南下,很快收復了文淵、諒山、郎甲、船頭等地。這時,西線清軍和黑旗軍也取得了臨洮大捷,連克數十州縣。東西線清軍連戰皆捷,越南北部抗法戰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勢。

愛國英雄馮子材

法軍在鎮南關等地的慘敗,導致了法國茹費裏內閣的倒臺,於是法國政府不得不加緊了與清政府的談判。正當中國軍隊掌握戰場主動權,準備把法軍趕出越南北部之際,清政府卻於 1885 年 4 月 4 日與法國在巴黎簽訂了停戰協定,承認了《中法簡明條約》,並於 4 月 6 日下令從越南撤軍,滿足了法國在戰前提出的要求。在中法戰爭中,作爲戰敗國的法國反而得到了在戰場上沒有得到的東西,這種不勝而勝、不敗而敗的結局,進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敗和無能。

法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