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千多年以前,在东方和西方有两个著名的大帝国。东方就是我们的西汉帝国,它的都城就在长安。在遥远的西方有一个罗马帝国,它的都城就是今天意大利的首都罗马。这两个帝国在东西方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影响了东西方历史文化发展的进城。但是在古代的时候由于交通不便利,信息不发达,所以汉和罗马这两个帝国彼此相隔万里相互之间知之甚少。

汉帝国对西方的罗马帝国是什么印象呢?把罗马帝国叫做“海西国”,它位于遥远的西部。同时在当时的《汉书》上对罗马帝国有一个称呼,叫做“大秦”。为什么叫做“大秦”呢?因为在史书里面记载,说在那个地方的人长得长大又平正,特别类似于秦朝的人,所以叫做“大秦”。除了用这样的一个名称和海西国这样一种称呼,我们对罗马帝国的各种信息了解的非常少。罗马帝国对于汉帝国有怎样的印象呢?我们讲一个小故事。

在公元前59年的时候,罗马帝国出了一个著名的执政就叫做凯撒。公元前44年,他打败了其他的竞争对手,成了罗马帝国唯一的一个执政官,最高的主宰。有一次在外作战胜利了,回归罗马。回归罗马之后为了对这场战争的胜利表示庆贺,所以就在罗马的大剧院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演出。在演出开始的时候,凯撒大帝出现了,出现的时候,他一改平日的戎装,而穿上了一身袍服,这是第一次。这一身袍服质地柔软,色彩非常鲜艳。因为是开放式的剧院,微风吹来,所以使他的袍服略微地有飘扬,显得使凯撒恍若天神降临人间。有一部分好奇的贵族在私下里打听,打听之后才知道凯撒大帝穿的这身袍服是用来自遥远的汉朝的丝绸制作的服装。其实人都有这个心理,越是不知道的东西,感觉到越是神奇的东西就会产生轰动的效应。

在当时的时候罗马人制作衣服主要用麻和动物的皮毛,这种东西穿在身上的时候冬天的时候可以保暖,但是到夏天的时候非常热。我们的丝绸服装透气,质地柔软,所以夏天穿起来的时候,既显得飘逸同时又比较凉快。当时罗马有一个作家叫做培利埃盖提斯,他曾经形容过来自中国的丝绸,他说:中国制造的名贵彩色丝绸,就像田野里盛开的美丽的花朵,它的纤细简直可以和蜘蛛织的网想媲美。

皇帝的新装加上培利埃盖提斯这样的一种描述,就使丝绸服装在罗马增添了它的神秘感。因为当时凯撒大帝是被罗马帝国崇拜的对象,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样一来,不久就引起了罗马市场上丝绸的物价飞涨,最高的时候一磅丝绸相当于12两黄金。一磅折合我们公斤还不到0.5公斤,是0.45公斤多一点。等于说还不到一斤的丝绸,就需要有12两的黄金才能买到。当时的罗马人也很奇怪说中国丝绸到底是怎么样做的,谈么不明白。当时罗马有一位博物学家普林尼,他曾经在《博物志》这本书中对中国的丝绸做了这样一个描述:(塞里斯)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琦,贩运到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辉夺目。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普林尼生活的这个时代是1世纪,直到100年以后,中国丝绸制作的技术和工艺才由阿拉伯传到了罗马,他们才清楚了怎么回事。这个故事说明当时的大秦也就是罗马帝国,他们对中国产生印象最早的就是中国是一个丝国。在罗马语里面,他们把它叫做“Serica”,中国这个丝国又叫做赛里斯国,所以一开始的时候用了“赛里斯”这个名称。那么这个“丝绸之路”名称最早是由谁来命名的呢?他是一个德国人,这个德国人的名字叫做斐迪南·冯·李希霍芬,这个人是一个地理学家。他曾经在晚清的时候来到中国进行考察,考察了中国18个行省里面的13个行省,后来回到德国以后他就把后半生都放在了著书立说上,所以后来他就写了五卷本的皇皇巨著名字就叫《中国》。在这本书里,在第一卷说了这样一段话:从公元前114年到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指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以及中国与印度,以丝绸之路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就是从长安出发,然后到河西走廊,经过西域,中亚,通过南亚的印度,再通过中亚,西亚,通到古罗马这条道路,他就把它命名为“丝绸之路”。

因为这个时间与中国一位伟大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张骞有关联。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在评价张骞的时候,在说到他的功劳的时候用了两个字“凿空”,说张骞这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凿空西域。所谓西域就是我国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当然更广大的或者广义的西域的概念也包括了葱岭以西的中亚,西亚甚至到罗马帝国。司马迁直接说开通西域不就可以了,为什么在评价张骞的时候要用“凿空”这样两个字呢?这意味着什么呢?

“凿”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一点一点地开,而这个“空”我们可以理解为空间,“凿空”加到一块儿就是开通,但是它的意义远非我们所理解的“开通”这样两个字。张骞生活的时代与凿空西域这样的一个背景有直接的关联。他生活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当时西汉经过了休养生息,经过了文景之治,所以国家安定,经济发展。私人的粮仓里面都放满了粮食,国家的府库里面还有大量的钱,这些钱也用不完,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为了探索西域未知的世界,汉武帝就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138年,这次出使到大月氏。大月氏在今天的阿富汗境内的这块区域。第二次是在公元前119年,这次出使的目的是乌孙国,乌孙国在今天的伊犁河以及伊塞克湖附近这一带。张骞当时带了大量的人,钱,物,还损失了大量的人,财,物。比如说第一次出使的时候,他带去了100多个人庞大的使团,但到最后回来的时候,只剩下了张骞和堂邑甘父。等到张骞这两次出使西域回到长安的时候,汉武帝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给他升官加爵封他为太中大夫大行,甚至给他赐了一个爵,就是博望侯。这令我们不可以理解,任务没有完成,反而升官加爵,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原因?我们大家知道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一刻我们也离不了,现在的手机是我们信息的主要的来源,所以我们出门的时候就不能忘了带手机。其实古代也是一样,在汉朝的时候,信息对于我们国家,对于汉武帝本人也是同样重要。在汉朝以前,因为我们国家是东方国家,所以对西方的世界我们知之甚少。但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却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当时张骞行程数万里,他走了西域的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比如说大月氏,乌孙,大宛,安息,龟兹,库车等等,而且对那些地方风土人情,地理环境有了基本的了解,把这些信息都带给了汉武帝。

与此同时张骞还向汉武帝报告了大量的西域的一些特殊的物产,比如书汗血宝马,还有他们的毛布,毛毡,一些植物,比如说像葡萄,石榴,还有一些乐器,比如琵琶,箜篌等等。张骞还向汉武帝报告了这样的一个信息,他说:自大弯宛以西制安息……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钱器

当时张骞给汉武帝报告说,他说大宛和安息这块区域就是遥远的中亚,西亚这块区域,它们那个地方农耕文明不发达,所以在那个地方既没有漆器,也不产丝绸,甚至不知道铸铁器,也甚至不知道铸钱。这种信息带回来之后,汉武帝听了之后不仅仅感受到震惊而且让他纠正了一些错误的看法。在他的印象里面昆仑山是西部的边境,现在汉武帝才知道昆仑山以西还有广阔的一些区域等着我们去认识。

在公元前114年,也就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回归长安之后的第二年,张骞就在长安去世了。张骞这一生两次出使西域,两次加到一块儿达到了18年的时间,九死一生,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探索西域的事业。所以大史学家司马迁才用“凿空”来说明了张骞出使西域过程的艰难,说明了张骞的毅力之坚韧,所以张骞成为我们国家励志的,开拓的一个典型,受到后人的颂扬。所以这一条道路这时间定在公元前114年,李希霍芬就是为了纪念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巨大的功劳。

唐朝的诗人元稹曾经有一首这样的诗《感石榴二十韵》,他说:

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

迢递河源道,因依汉使槎

这首诗是当时元稹咏石榴的一首诗,这是前面的几句。他说哪一年安石国向汉朝或者说向唐朝贡献了石榴花,然后他又接着推测也许是当年的张骞,说当年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还带了另外一个任务,就是汉武帝交代他探索一下河源所在,也就是说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后来张骞出使西域,就跟西域的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那么安石国就随着张骞派遣使者到了长安,贡献了石榴花。这是元稹在这首诗里面的一个推测,这里面其实他提到的安国和石国是中亚的两个国家,它在今天属于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和塔什干这一带。石榴产自于安石国,但更遥远的时候还有记载说它来源于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的这一带,后来到了安石国。后来又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是不是张骞带过来的呢?

我们暂且把这个问题放下,我们先看看石榴进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知道石榴的子可以解渴,又健脾养胃。石榴花可以欣赏,石榴的皮和籽也可以作为中药,而石榴它又寓意着多子多福,子孙满堂。所以石榴进入中国之后就非常受欢迎。当时有史书记载,汉武帝的时候石榴就进来了,进来之后,汉武帝就在上林苑甚至在骊山的温泉宫附近种植了大量的石榴。后来在长安城也有了石榴,石榴又从长安出来之后在黄河流域甚至长江流域都大量地种植。到了南北朝,一直到隋朝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妇女喜欢穿裙子,把红色的裙子就称为“石榴裙”,因为这种石榴裙它的颜色非常像石榴花的颜色,逐渐地在隋唐的时候就把年轻貌美的女子她们所穿的裙子也称为“石榴裙”了,而逐渐地又形成了一句话叫“拜倒在石榴裙下”。如果说喜欢哪一位女子,爱上哪一位女子了,我们就用这句话来说。说明石榴,石榴裙,石榴花已经渗透到了我们文化的深层次。

后来到了明清时期的时候,北京城也遍植石榴树。清朝有一位文人他叫夏仁虎,他曾经有一本书叫做《旧京琐记》。在这本书中他说到“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说一些富贵人家的家里面,四合院里面有天棚,天棚上面可能是葡萄,然后有鱼缸养着鱼,然后有石榴树。家里面富贵的话可以聘请一个教书先生,养一只肥狗,还有胖丫头。这是富贵人家,那么穷人家呢?可能没有天棚,没有鱼缸,没有先生,没有肥狗,没有胖丫头,但是家里面再穷也可以栽一两株石榴树。所以石榴在当时非常流行,石榴今天我们把它叫做石榴我们大家就知道了它最早来自于石国,或者叫做安石榴,因为来自于安石国。

从汉武帝时期就有了石榴,我们就可以推测它应该跟张骞有关的,那么张骞当时出使西域到底带回来了多少新鲜的植物品种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有几种植物应该是那个时候带回来的,比如说像石榴,葡萄,核桃,西瓜,黄瓜,胡萝卜等等都是那个时间段带回来的,但并一定都是张骞带回来的。为什么呢?因为张骞出使西域在西域的各国留下了美名,所以史书上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这句话是说张骞凿空西域之后,汉朝的使者就大量地来到西域,但是由于张骞出使的时候质于外国,当时张骞在那儿非常诚信友善,所以名声很大。后来的这些使者来到西域的时候,都自称“博望侯”,所以博望侯就成了出使西域的一个名片,知名度非常高。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后来就有很多的使者从西域带回来一些植物的种子,都是以博望侯的名义带到了中原地区。所以有可能是后来的这些使者和张骞一起把这些新鲜的一些植物的品种带到了中原,不一定是张骞本人。

这种“波罗球”起源于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这一带,后来传入了吐蕃,然后又传入到了长安,所以在长安城就流行马球戏。史书记载,在唐中宗的时候,景龙三年,公元709年的时候,存在一个吐蕃政权,当时和唐朝和亲,和亲要到长安娶金城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为了表示对这个事情的重视,所以吐蕃就派遣了一个庞大的使团,这使团的人数甚至达到了上千人。在这个上千人的使团里面就有一个马球队。为了表示对这个事情的庆贺,吐蕃的使者就和唐中宗提出来我们能不能举行一场友谊赛在长安打马球。当时长安的宫廷禁苑里面就有马球场,所以唐玄宗也非常喜欢马球,就答应了这场友谊赛。

当时马球赛的规则是这样的,双方各出十个人骑在马上,一个人执一个球杆,马球场两边有门,进球多就为胜者,和今天的足球和类似。第一场友谊赛开始了,开始之后,唐中宗和吐蕃的使者们就坐在台上看。看着看着,唐中宗就看不下去了,这个时候脸上觉得很没有面子。因为当时他派出的宫廷马球队和吐蕃使者组成的马球队在打的时候不是人家的对手,而且连连被人家破门,毫无招架之力。就这样,第一场比赛结束了。结束之后稍作休息要进行第二场比赛。没比赛的唐中宗就觉得那还不如不比赛呢,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实力不行,最优秀的选手都已经派上了,而正在这个是偶看马球戏的临淄王李隆基却主动请缨站出来。当时的李隆基是临淄王,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唐玄宗。这个时候的李隆基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二十五六岁。第二场李隆基和李邕,杨慎交,还有一个叫做武延秀,这几个人平时都是李隆基打马球的玩伴,而且都很有身份。

比赛一开始,令中宗没有想到一幕就出现了。史书记载,李隆基领着另外三个人在球场上左突右冲,而且所向无敌,连连进球。四人对十人,吐蕃的使者根本不是对手,所以很快就取得了一场大胜。第二场比赛就结束了,结束之后中宗非常高兴,然后赏赐给李隆基“强明绢数百段”。这是娱乐对长安的影响。

除了娱乐,当时我们根据史书的记载,有大量的西域的商人甚至他们的后裔就逐渐地在长安城居住了下来,在这里读书生活。有这样一个例子,说有一个大食的商人,也就是今天阿拉伯地区,这个商人的名字叫李彦升。他祖上就经常跟唐朝做生意,后来到他的时候,也沿着丝绸之路做生意。做生意之后就居住了长安城,他精通汉语而且熟读儒家的经典。所以在唐代的晚期,唐宣宗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震惊唐代长安城的轰动事件。就是这位李彦升参加了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唐宣宗时期组织的一次科举考试,而且是一举登科中了进士。在当时的长安城引起了轰动,第一他是外国人,第二唐朝的时候中进士是相当难的,录取的比例之后1%,2%,而李彦升竟然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脱颖而出,成为我们有史记载以来第一位中了进士的一位阿拉伯商人。

从这样几个例子我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的长安开辟了丝绸之路,成为了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城市。与此同时,长安城也受益于丝绸之路,而丝绸之路也成就了长安上千年的繁华,所以我们说丝绸之路是一个文化传播之路。在这样一个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间,西方逐渐了解东方,东方逐渐了解西方,所以从汉朝开始我们对于西方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知道在遥远的昆仑山以西还有广阔的世界等待我们去认识,所以从汉代开始,从张骞开始,西方对于我们中国人的印象是最深的,我们队西方的观念就可以体现出这一点。比如说我们说西域,后来到明朝的时候,郑和下西洋,我们也用“西”这个概念,后来我们又用“西学东渐”这个概念,再到后来,甚至我们把位于我们东边的美国也称作西方国家。所以“西”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就意味着神秘,意味着探索,意味着要交流。而对于西方的一些国家,一些大国比如说我们刚刚提到的意大利,还有西方的一些国家它们也是通过丝绸之路认识了我们中国,所以在西方他们把我们中国人称为“汉人”,把我们的文化称作“汉文化”。同时由于唐朝通过丝绸之路对西方印象也非常深,所以我们中国人在西方的一些国家集中居住的区域被称为“唐人街”。这些我们不能不说与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有直接的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