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著名的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南怀瑾老师的《历史的经验》。

01

这本书的书名是“历史的经验”,其实著名的思想家威尔·杜兰特也写过一本类似的书《历史的教训》。我们常说“以史为鉴”,我们能从历史中总结什么经验,又得到了什么教训?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纵观世界人类发展史,发现无论朝代更迭、经济发展等活动都在不断的重复过去。总之,历史总会惊人的相似,但又不会简单的重复。

黑格尔

那我们如何从历史中学习和借鉴呢?我们又能从历史中学习和借鉴到什么呢?这是这本书《历史的经验》要给我们的内容。这本书的作者是南怀瑾老师,南怀瑾老师很多人都应该听说过,甚至读过他的著作,这里简单来介绍一下南怀瑾老师。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书香门第,从小饱读诗书,通览经史子集,是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国学大师。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国民党迁至台湾,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后曾旅居美国、香港等地,晚年定居苏州太湖大学堂。

南怀瑾老师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全身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其出版代表作诸多,比如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共计三十多册,且被人们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

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南怀瑾老师在苏州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年95岁。南怀瑾老师生前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这一本《历史的经验》就是南怀瑾老师在1975年,在台湾应邀进行演讲,主题就是:“历史的经验”,而这本书就是其讲稿整理而成的。

02

南怀瑾老师在一开篇就说,什么是历史是经验?从逻辑上讲,这个命题其实是一个自证的命题,因为历史本身就意味着经验。从学术上讲,历史不过是讲了两个问题:人的问题和事的问题。

关于“人”的方面,又分两个方向来立论,拿旧的观念说:一个是经,一个是权。经是大原则,不能变动,权又叫作权变,就是运用的方法。

关于“事”的方面,中国文化绵绵流长,已经上下五千年了,所看到的事,几乎没有什么不同。《金刚经》说:“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浅深。”风花雪月是不分古和今的,但是人的情怀却有深和浅的区别。

月亮、太阳、风、山河,它们永远如此,古人看到的那个天,那个云,和我们现代人看到的是一样的。风月虽是一样,但是情怀有浅深。有的人闻风而动,有的人触景生情,同样的风景,有人欣喜,有人悲哀,这些都是人的思想观念上感受不同,都是自己唯心造成的。03

著名的思想家斯宾塞.约翰逊曾经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也有人说“历史总会惊人的相似,但又不会简单的重复”。

到底世界是会变化,还是不变呢?老子说在《道德经》中说“反者道之动”,或许给了我们一些启发。历史是周而复始的来回变换的,这种规律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任何事情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我们常说一个时代“盛极必衰”,也常说一件事情“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老子说“反者道之动”,说的是,事物到达一个极端之后,都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变化,历史的变化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不是永远向前或者永远向后的。

这个道理看似很简单,但是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这种“物极必反”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底色,也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这种思想让我们更加谦虚和谨慎,也让我们处于低谷中不至于绝望,处于巅峰时也多一丝敬畏。这就是因为我们的古人都洞悉了事物变化的规律。我们常说中国人内敛、谨慎,其实和道家、儒家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古代很多成语典故都说明了这个道理,比如“置之死地而后生”、“乐极生悲”、“否极泰来”、“苦尽甘来”等等。

04第二层: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而且是时时刻刻都具有两面性,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世间没有什么是绝对的,美丑、善恶、高低都是相对的,事物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而且两面都是共存的。同样,天地间的人情、事情、事物都没有一个是固定一成不变的。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立场不同,观念就两样。因此,有正面一定有反面,有好必然有坏。归纳起来,有阴就一定有阳,有阳一定有阴。阴与阳在哪里?当阴的时候,阳的成分一定含在阴的当中;当阳的时候,阴的成分也一定含在阳的里面。

当我们做一件事情,好的时候,坏的因素已经种因在好的里面。譬如一个人春风得意,得意就忘形,失败的种子已经开始种下去了;当一个人失败时,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未来新的成功种子,已经在失败中萌芽了。就像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没有绝对的,这是中国文化一个很高深的慧学修养。05

好了,以上我们结合古人的思想,说了历史的“变”与“不变”,总的来说就是,历史大的规律是不变的,而在不变的规律和趋势下,各种人情、事情、事物都是随时随地变化的。印证了那句话“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历史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重复。”

说到这个世界的“变”,那就不得不提到中华文化的起源之一,也是阐述世界“变化”的开山鼻祖《易经》。

《易经》是阐述了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它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06

《易经》的思想深邃,内涵广博,值得每个人都细细评味,这里我们从一个角度去理解。南怀瑾老师说《易经》上对人生宇宙,只用四个现象概括:吉、凶、悔、吝,没有第五个。吉是好,凶是坏,悔是半坏、不太坏、倒楣,吝是闭塞、阻碍、走不通。

《周易·系传》有句话:“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吉庆、灾祸、悔恨都产生于行动。它告诉我们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通人事的道理尽在其中了。人生只有吉凶两个原则。悔吝是偏于凶的。那么吉凶哪里来?事情的好坏哪里来?由行动当中来的,不动当然没有好坏,在动的当中,好的成分有四分之一,坏的成分有四分之三,逃不出这个规则,如乡下人的老话,盖房子三年忙,请客一天忙,讨个老婆一辈子忙,任何一动,好的成分只有一点点。就像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认为,天地并没有什么偏爱,对待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全凭万物自然生长;(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祭祀完就把它扔掉或烧掉。刍狗作为祭品,人们对它并无爱憎)。

同样的道理,圣人也没有偏爱,对待百姓也像对待刍狗一样,全靠百姓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实在像一具风箱一样啊!没有人拉它,它便虚静无为,但是它生风的本性还是不变的,若是一旦鼓动起来,那风就汩汩涌出了。天地的或静或动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常以自己的小聪明,妄作主张,固执己见不肯相让,实在说来,言论愈多,离道愈远,反而招致败亡,倒不如守住虚静无为的“道”本身。所以《易经》说:“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