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鐵鍋內添入清水約72千克,旺火燒開後,投入骨頭、豬肉,煮約10分鐘,撇去浮沫,見湯色發白時,下入母雞和精鹽(900克),再煮30分鐘,將花椒、八角、桂皮、大香、元桂、草果裝入淨布口袋內,紮緊袋口,下入鍋中,改用小火煮3小時,待湯汁濃後盛入大瓷盆中。⑥在鐵鍋中加水約60千克,旺火燒開後,放入腸、肚,稍煮幾滾,撇去浮沫,改用中火煮約30分鐘,在此期間要攪動7-8次,接着壓上鐵箅子,蓋上鍋蓋,用小火煮約4小時,再加精鹽600克。

陝西丨在西安,唯有葫蘆頭不負我

"給我一個饃,我能泡遍全天下",這樣一句話曾火遍西安美食圈。

在老陝,喫饃的方式多種多樣,最爲聲譽在外的,是羊肉泡饃。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西安人更青睞的是別具風味的另一種——葫蘆頭泡饃。當地流傳"提起葫蘆頭,滿嘴涎水流"的說法,可見是多麼特別的存在了!

葫蘆頭,名字挺有意思。

這道陝西西安傳統特色小喫,源於北宋街市小食中的"煎白腸"。因豬大腸油脂肥厚、形似葫蘆,也就有了"葫蘆頭"的叫法。

葫蘆頭泡饃的喫法類似羊肉泡饃,饃會更鬆軟一些。先將饃用手掰成塊兒,泡入以豬大腸和豬肚爲主料熬製的原湯中,加熟豬油、青菜、粉絲、香菜、蒜苗、辣子等。喫的時候,佐以辣醬與糖蒜,可謂湯鮮腸肥美,清爽又利口。據說賈平凹曾對此評價:"生了痔瘡的葫蘆頭最有味,最耐咀嚼。"真是一句自帶氣味的評語……而葫蘆頭所用的確是"腸頭",最靠近豬肛門的那一節,以肉質厚實,纖維緊密而居上。怎麼樣,下次去西安,是不是也來上一碗嚐嚐?

製作方法

步驟一

(1)處理腸、肚:

①30千克,24千克各用精鹽(240克)、醋(300克)分別用手搓揉20分鐘,除去油膩和腥味。

②將用鹽、醋揉搓過的腸子放入清水中,左手捏住腸頭,右手握緊腸子,先捋淨腸子外壁上附着的粘液、髒物,再將肚子展平,用刀颳去外皮薄膜,然後把腸肚放入清水中洗淨(肚子尚需翻過來沖洗)。腸頭開始翻過,待全部翻轉後,將腸壁上的油膩、髒物撕摘乾淨,清水漂洗後捋幹水分。

④將腸、肚回翻過來,各用精鹽(240克)、醋(300克)揉搓10分鐘。然後先用清水漂洗,再用清水反覆衝灌,直至腸、肚色白,發亮,無臭臊味爲止。

⑤將空鐵鍋用中火燒熱,把洗好的大腸放入鍋內,改用小火一邊焙烤一邊攪動,約10分鐘後,大腸受熱收縮,排出帶有腥氣的水分。取出,再用清水沖洗兩次。在距大腸頭約35釐米處切斷,取下葫蘆頭。

⑥在鐵鍋中加水約60千克,旺火燒開後,放入腸、肚,稍煮幾滾,撇去浮沫,改用中火煮約30分鐘,在此期間要攪動7-8次,接着壓上鐵箅子,蓋上鍋蓋,用小火煮約4小時,再加精鹽600克。10分鐘後,用漏勺撈出大腸頭(即葫蘆頭),再撈細腸,最後撈肚子。

⑦用細竹竿一根,搭掛起大腸,瀝乾水分,再將大腸頭及碎節腸子放入竹篩內,晾乾。

步驟二

將豬骨頭洗淨、砸斷。豬肉切成2.4千克重的塊。在大鐵鍋內添入清水約72千克,旺火燒開後,投入骨頭、豬肉,煮約10分鐘,撇去浮沫,見湯色發白時,下入母雞和精鹽(900克),再煮30分鐘,將花椒、八角、桂皮、大香、元桂、草果裝入淨布口袋內,紮緊袋口,下入鍋中,改用小火煮3小時,待湯汁濃後盛入大瓷盆中

步驟三

饃:在大鐵鍋內倒入原汁湯約18千克,對水9千克,旺火燒開。喫時將饃掰成碎饃塊,放入大碗中(一般每碗200克),然後將熟大腸、熟肚子各切成三片八分長的坡刀片;熟豬肉切成兩片一寸半長、二分厚的肉片;雞肉切成兩片一寸半長、四分寬的片。然後,把它們整齊的排放在掰好的饃上,用鍋內滾開的湯汁反覆澆3-4次,使碗內的饃塊浸透湯汁。然後放入料酒、調料水、味精、香菜末、蒜苗絲,淋上熟豬油(15克),再澆入適量的滾湯汁即可食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