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部探索生命、醫學、疾病的科普性讀物——《3D醫學》

《3D醫學》是一本研究西醫、中醫、心理三大醫學體系的異同點與相互整合融合之道的書籍,深入探究了慢病發生髮展的共性規律,進一步闡述了疾病未分化態與臨牀專科分化態雙態疊加模型,創立了PCD診療路徑,體現了大醫至簡之精髓,併爲中國慢病防控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追尋醫學初心,努力破解臨牀生物醫學發展面臨的困境,3D醫學還症狀爲疾病、還器官爲病人、讓醫生從檢查迴歸臨牀、從藥師迴歸醫師、讓醫療迴歸人文,實現心身並重、中西醫並舉、防治並行、醫養並進、人病同治。此書適合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醫護人員閱讀;也是一本關於生命學的科普性讀物,適合對生命深度思考、對醫學深度探究的有識之士閱讀;同樣此書還是一本自我健康管理、自我健康促進、疾病個人防治的個人值得保存的讀物。

重磅連載——《3D醫學》第二期

作者:李永奇 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21世紀,人類進入了心理問題、心身疾病與慢病快速發展的時代,單純生物醫學的一維視野已經不能很好的應對“生物、心理、社會”三維疾病診療需求。傳統臨牀生物醫學模式把心身整體的人體機械地分解成各種器官、組織、細胞與分子,忽視精神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髮展以及康復中心中的作用,導致臨牀科室越分越細,讓患者成了器官,疾病成了症狀,醫療成了檢查、成了“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引發了很多臨牀問題。因此醫學進入了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醫學模式轉變、從科學醫學時代向整合醫學時代發展的歷史時期,整合醫學將成爲未來醫學發展的必然選擇、必然方向與必然路徑。

3D醫學以整合醫學思想爲引導,從探索多維生命本源的視角出發,深入研究西醫、中醫、心理三種醫學體系的異同點及其相互整合之道,提出了一些生命醫學新觀點、新思維、新方法;提出了亞健康學、慢病學新概念,深入探索了慢病發生髮展共同規律,並通過CTM-PEM診療技術,創立了3D醫學疾病PCD診療策略與臨牀路徑;提出了疾病未分化狀態與臨牀專科分化狀態的疾病雙態疊加模型,探索了疾病未分化狀態的診療策略、原則與方法,體現大道至簡、大醫至簡之精髓。

3D醫學從探索生命健康與疾病本質出發,努力尋找破解臨牀生物醫學模式現存問題之法,充分體現人類人文醫學內涵,讓醫學充滿溫暖與陽光,具有較爲實用的臨牀價值。3D醫學是全方位、全週期保障人類健康的一種新思維、新醫學觀、對推進整合醫學臨牀實踐、實現健康管理與醫養結合、促進醫學發展與健康中國戰略實踐有重要意義;是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醫學模式轉變的有效路徑,是全力推進醫療供給側改革、全方位改善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支撐。

(內容節選)第二章、生命醫學

第一節、人的本質

人是一個獨特的宇宙能量信息黑箱系統,是各個生命組成部分與構成元素的總和,是具有人格特徵(Personality is the expression of the unity of the organism)的多細胞生命體。人不是簡單局部之和,人的心理現象不僅僅是生理現象的宏觀反映,更是一個人過去歷史、文化、社會關係編構的產物以及現實反映的綜合體。

人是一個從出生走向死亡,以壽命(健康壽命年、亞健康壽命年、疾病壽命年)定義時間的單向時空過程;也是一個從健康走向疾病,以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疾病狀態定義生命空間狀態的單向時空過程。

重磅連載——《3D醫學》第二期


第二節、健康與疾病

一、WHO健康新概念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948年在其組織法中提出健康新定義,即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體格、精神與社會適應的良好狀態。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進一步闡述: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面皆健全。2001年再次對健康概念做出新解釋,即健康是指一個人在生理、心理、社會功能(社會適應、社會行爲、社會道德)方面的良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與疾苦。

重磅連載——《3D醫學》第二期

健康新概念


二、疾病概念

1、疾病定義

疾病是指一個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適應不良,在多種外在與內在風險因子、致病因子的相互作用下,經過一定時間出現的相對穩定的心理、生理、社會功能的異常狀態,表現爲情緒、代謝、生理功能、形態結構的異常變化,這種變化超過了一定範圍或域值即臨牀疾病診斷標準,使正常的生命活動受到一定的限制或破壞、表現出可覺察的不適症狀或體徵,異常生理指標、異常形態學改變或異常行爲,這種狀態發展的結局可以是直接導致死亡(終止生命)、長期殘存(不完全康復、降低社會功能與生命質量)、也可以康復(完全恢復正常)。

2、疾病發生模型

  • 疾病是有原因的,疾病的原因簡稱病因;
  • 疾病是一個有規律的發展過程,在其發展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變化,這些變化之間往往有一定的因果聯繫;
  • 疾病發生遵循從未分化狀態到分化特化狀態發展、從可逆狀態到不可逆狀態發展過程;
  • 疾病時,體內發生一系列的功能、代謝和形態結構變化,並由此而產生各種症狀和體徵,這是認識疾病的基礎;
  • 疾病是完整機體的反應,但不同的疾病又在一定部位(器官或系統)有它特殊的變化;
  • 疾病時,機體內各器官系統之間的平衡關係和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平衡關係受到破壞,機體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降低,勞動力減弱或喪失,是疾病重要特徵。


重磅連載——《3D醫學》第二期

心理、情緒、行爲在疾病發生髮展中起着基礎或決定性作用


第三節、醫學本質

一、醫學定義

醫學是研究與維護人的生命健康的學問,暨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轉化規律的學問,其本質是“人學”。《中國百科大辭典》(1990)對醫學的定義是:“醫學是認識、保持和增強人體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促進機體康復的科學知識體系和實踐活動”。

目前,具備這些要素的世界醫學體系有西醫(臨牀生物醫學)、心理學與中醫學。

二、醫學發展之路

1、未來醫學發展三大戰略轉移

  • 目標上移:從以疾病爲主導走向以健康爲主導。
  • 中心下移:從以醫院爲基地下移到社區、功能社區、家庭。
  • 關口轉移:從單純疾病診斷治療前移至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

2、未來醫學發展趨勢

  • 進入21世紀,醫學正在從以“疾病”爲中心,向以“健康”爲中心轉變;從生物醫學模式服務向現代醫學模式服務轉變;
  • 從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轉變;
  • 從生物醫學向整合醫學轉變。醫療衛生服務內涵也從治療服務擴大到預防(保健)服務;
  • 從單純生物醫學服務擴大到“生物、心理、社會”服務;
  • 從院內服務擴大到院外服務(醫養結合);
  • 從純技術服務擴大到社會心理服務;從爲患者服務擴大到爲廣大健康人羣服務(健康管理);從被動服務擴大到主動服務。

第四節、醫學模式

一、醫學模式概念

醫學模式(medical model)是指在醫學科學的發展過程和醫療服務的實踐過程中,在某一時期形成的生命觀、健康觀和疾病觀,是對生命與醫學重要觀念的總體概括,是人們對待或處理生命問題、健康問題與疾病問題的態度或方式。其核心是生命觀,是對生命本質的深刻認識。

二、醫學模式的特點

  • 社會性:與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
  • 普遍性:任何人都受其影響(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
  • 廣泛性 :影響無處不在。
  • 漸進性:表現爲動態地發展,與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科學等的發展密切相關。
  • 穩定性:穩定與發展並存。

三、醫學模式發展歷程

醫學模式發展經歷了神靈醫學模式、自然哲學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現代醫學模式四個階段。21世紀、醫學進入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醫學模式發展、從科學醫學向整合醫學發展的歷史時期。

重磅連載——《3D醫學》第二期

醫學模式發展歷程


第五節、生物醫學模式發展的困惑

一、生物醫學模式概念:

生物醫學模式(biomedical model)是指建立在經典的西方醫學基礎之上尤其是細菌論基礎之上的醫學模式。

二、生物醫學模式存在問題

三、生物醫學模式是“治標不治本”醫療模式

重磅連載——《3D醫學》第二期


臨牀生物醫學是僅僅針對疾病的知識體系,即只重視疾病治療、而輕視預防。生物醫學模式治病不治人,就像園藝工修剪樹枝,“治標不治本”,儘管臨牀生物醫學技術層出不窮,儘管臨牀醫生如此辛苦,醫療耗費又如此之多,但臨牀效果卻常常不盡人意,滋生過度醫療行爲,增加醫療負擔。

四、生物醫學模式是“守株待兔”醫療模式

重磅連載——《3D醫學》第二期

五、生物醫學研究具有其突破不了的瓶頸

第六節、現代醫學模式與醫學整合

一、現代醫學模式概念

隨着科學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在疾病發生、發展中,除生物因素外,社會因素、心理因素也起着重大作用,根據這種新的醫學觀點,恩格爾(Engel)1978年提出“社會-心理-生物”現代醫學模式,又稱恩格爾模式。現代醫學模式就是指從生物、心理和社會等方面來觀察、分析和思考,以及處理疾病和健康問題的科學觀與方法論。

二、整合醫學概念

樊代明院士提出的整合醫學(HOLISTIC INTEGRATE MEDICINE,HIM)是從人的整體出發,將醫學各領域最先進的知識理論和臨牀各專科最有效的實踐經驗分別加以有機整合,並根據生物、心理、社會、環境的現實進行修整、調整,使之成爲更加符合、更加適合人類健康和疾病診療的新的醫學體系。

整合醫學是繼生物醫學之後,一次新的醫學理論與實踐的變革,根據WHO健康新概念與現代醫學模式要求,整合醫學發展需要從生物、心理、社會三個維度去研究生命、健康與疾病問題,最終要從生物、心理、社會三個界面綜合診療疾病、增進健康。整合醫學發展需要實現西醫、中醫、心理三個不同醫學體系的整合,實現醫療實踐的心身整合,推進現代醫學模式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