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週起,3D整合醫學頭條號正式開始連載國內首部探索生命、醫學、疾病的科普性讀物——《3D醫學》

《3D醫學》是一本研究西醫、中醫、心理三大醫學體系的異同點與相互整合融合之道的書籍,深入探究了慢病發生髮展的共性規律,進一步闡述了疾病未分化態與臨牀專科分化態雙態疊加模型,創立了PCD診療路徑,體現了大醫至簡之精髓,併爲中國慢病防控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追尋醫學初心,努力破解臨牀生物醫學發展面臨的困境,3D醫學還症狀爲疾病、還器官爲病人、讓醫生從檢查迴歸臨牀、從藥師迴歸醫師、讓醫療迴歸人文,實現心身並重、中西醫並舉、防治並行、醫養並進、人病同治。此書適合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醫護人員閱讀;也是一本關於生命學的科普性讀物,適合對生命深度思考、對醫學深度探究的有識之士閱讀;同樣此書還是一本自我健康管理、自我健康促進、疾病個人防治的個人值得保存的讀物。

重磅連載——《3D醫學》第一期

作者:李永奇 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21世紀,人類進入了心理問題、心身疾病與慢病快速發展的時代,單純生物醫學的一維視野已經不能很好的應對“生物、心理、社會”三維疾病診療需求。傳統臨牀生物醫學模式把心身整體的人體機械地分解成各種器官、組織、細胞與分子,忽視精神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髮展以及康復中心中的作用,導致臨牀科室越分越細,讓患者成了器官,疾病成了症狀,醫療成了檢查、成了“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引發了很多臨牀問題。因此醫學進入了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醫學模式轉變、從科學醫學時代向整合醫學時代發展的歷史時期,整合醫學將成爲未來醫學發展的必然選擇、必然方向與必然路徑。

3D醫學以整合醫學思想爲引導,從探索多維生命本源的視角出發,深入研究西醫、中醫、心理三種醫學體系的異同點及其相互整合之道,提出了一些生命醫學新觀點、新思維、新方法;提出了亞健康學、慢病學新概念,深入探索了慢病發生髮展共同規律,並通過CTM-PEM診療技術,創立了3D醫學疾病PCD診療策略與臨牀路徑;提出了疾病未分化狀態與臨牀專科分化狀態的疾病雙態疊加模型,探索了疾病未分化狀態的診療策略、原則與方法,體現大道至簡、大醫至簡之精髓。

3D醫學從探索生命健康與疾病本質出發,努力尋找破解臨牀生物醫學模式現存問題之法,充分體現人類人文醫學內涵,讓醫學充滿溫暖與陽光,具有較爲實用的臨牀價值。3D醫學是全方位、全週期保障人類健康的一種新思維、新醫學觀、對推進整合醫學臨牀實踐、實現健康管理與醫養結合、促進醫學發展與健康中國戰略實踐有重要意義;是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醫學模式轉變的有效路徑,是全力推進醫療供給側改革、全方位改善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支撐。

(節選連載)第一篇 生命與醫學

第一章 生命的本質

第一節 生命起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138億年前,宇宙奇點大爆炸形成正能量與暗能量粒子,正能量粒子與暗能量粒子瞬間膨脹,並結構化形成宇宙基本粒子,開啓了宇宙能量結構化編構與物質指數增長演化的歷程,宇宙時空由此開始。


重磅連載——《3D醫學》第一期

宇宙奇點大爆炸—能量即物質、物質即能量,時間即空間、空間即時間



宇宙基本粒子具有陰陽兩性(負陰包陽)即正能量性與負能量性,正能量多維度構象的反面即負能量,陰即陽、陽即陰,陰陽可以相互轉化。

宇宙是一個無限循環的能量生成場與能量編構場。各種能量粒子不斷向結構化、物質化、有形化發展。宇宙間一切物質形態包括萬千生命形態皆爲不同結構的能量形態,E=MC2,任何存在既是物質的又是能量的。

原子是構成宇宙物質世界的基本單位,原子構成不同分子,宇宙能量進一步通過分子演化構建了DNA、蛋白質等,爲生命最終出現儲備了前提條件。

DNA與蛋白質等有機分子在海洋中進一步演變生成自我複製系統,第一個單細胞生命Luca出現,開啓了地球生命發展進化的歷程,進而從單細胞生命體到多細胞生命體,逐漸形成萬千多細胞生命形態,構建了地球生物鏈生態系統,直至出現人類。

重磅連載——《3D醫學》第一期

生命起源是宇宙能量演化、分子演化的結果

第二節、生命是多態DNA生命

個體生命的全息信息皆編構在DNA之中,並從遠古穿越而來。每個生命個體的DNA皆由N代父系與母系DNA不斷雜合編構,最終成爲一個獨特的宇宙能量信息函數體,並儲存在DNA之中。是DNA將我們帶來這個世界,最後又將我們帶離這個世界。生不在我、死不在我,生命的生與死由“生命態”DNA控制。我們通過DNA,可回溯生命起源久遠的過去;我們透過DNA,可深入到宇宙的深處!

第三節、生命是細胞生命

重磅連載——《3D醫學》第一期

地球上任何生命形態,不論植物還是動物,皆起源於37億年前海洋中出現的一個單細胞生命體Luca。

細胞是生命的基本構成單元。不同的細胞以及細胞合成的不同的生命結構分子,形成了地球上萬千生命形態

重磅連載——《3D醫學》第一期

細胞是生命的全息原型,細胞既是多細胞生命體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又是獨立的、多維度、全息性生命個體,每個細胞都具備發展成爲個體生命的DNA全息潛能。DNA是細胞生命的大腦,細胞胞漿是細胞能量代謝與“臟腑”功能系統,細胞胞膜是細胞生命邊界與行爲運動系統。與個體生命的行爲模式(在人爲人格)相對應,細胞可以表現出不同的“行爲模式”即細胞格。細胞能夠從周圍環境中接受信息、做出反應,攝取自己需要的“營養成分”,轉化爲供自己生長的能量與物質。分裂增值與指數增長是細胞本質特徵之一,體現了DNA中宇宙能量信息編構的內在力量(中醫稱之爲元氣)。

第四節、生命是能量生命

生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由分子(DNA、蛋白質等)構成的,而分子由原子構成,原子由亞原子構成,亞原子最終由基本粒子構成,基本粒子即宇宙能量,具有波粒二重性與量子特徵,人體大約由1029個夸克與電子組成。所以,細胞是能量持續編構與構建的產物,生命是能量生命。

生命能量可分爲不同級別,高能量級別代表健康狀態,低能量級別代表亞健康或疾病狀態,高能量級別的人不容易罹患疾病,低能量級別的人比較容易罹患疾病。生命能量狀態與級別是可以通過醫學手段(主要是心理學與中醫學手段)進行干預與調節。

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互動、人與社會人際之間的關係互動皆爲能量關係與能量互動,一切能量轉化,皆是不同能量形式之間的轉化。人通過視、觸、嗅、聽、感、意接收外界正能量或負能量信息,經過不同能量信息形式轉化與傳導(正能量轉化機制或負能量轉化機制),引起生命能量級別升高或下降,最終皆可改變DNA表觀構象、影響細胞行爲。任何“外淫內邪”皆爲不同形式的負能量信息構象體,比如,風寒暑溼燥可以引起生命能量級別下降,引發不同健康問題。病毒、細菌作爲負能量體,多在人體能量場降低時,侵入人體,導致各種感染狀態或疾病。

重磅連載——《3D醫學》第一期

寒冷會引起內分泌與細胞行爲學改變

疾病是內外正能量與負能量較量,正負能量失去平衡,引起DNA表觀改變,導致細胞行爲與功能變化的結果。

生命外在負能量源有風寒暑溼燥、病毒細菌、不良人際關係、不良生活方式、生活應激事件、生活工作壓力等;內在負能量源有不良人格、不良認知、負性情緒、不良體質等;而外在正能量源有風和日麗、社會支持、人文關懷、良性人際關係、積極心理干預、經絡調理、中藥調理等;內在正能量源有積極人格、積極認知模式、正性情緒模式、PEM冥想訓練等。

病毒、細菌常在,而感染不常得。與人類相比,病毒、細菌屬於負能量體,喜陰克陽,抑鬱陽虛體質病人,能量級別較低,比較適宜病毒與細菌寄生、繁殖,容易罹患感染性疾病,所以,經常感冒的人以及罹患慢性感染性疾病患者,多爲不同程度的陽虛體質,並往往伴隨不同程度抑鬱狀態。

第五節、生命是心理生命

一、心理的本質

一個活人與死人在組織解剖與形態結構上是一樣的,但組織結構不是生命全部、更不能代表生命本質,在組織結構之中以能量信息流與小分子云爲代表的 “心理”部分纔是生命本質所在。心理是生命之“火”,沒有心理的生命是“屍體”。心理是由腦神經能量信息流、植物神經+/-功能平衡狀態、激素分子云網絡構象、DNA能量網絡等共同構成的宏觀生命現象,它是歷史的發生、現實的反映,隨着人的生、老、病、死發展與消亡。

二、意識與心理

意識是不斷運動與變化的個體生命能量信息活動與心理活動的總和,心理是意識的表觀現象,意識大於心理並超越心理範疇。意識分顯意識、潛意識、無意識三個層次,顯意識只佔意識的5%,潛意識與無意識佔95%。意識以能量信息場態形式存在,具有不同構象,分有序狀態與無序狀態,以及積極意識與消極意識,並對健康狀態具有重要影響。

第六節、生命是全息黑箱系統生命

現代醫學鼻祖希波克拉底指出:“在身體的最大部分中所存在的,也同樣存在於最小部分中,這個最小部分本身具有一切部分,而這些部分是相互關係的,能把一切變化傳給其他部分”。根據這個觀點,人格可以與細胞反應模式全息對應,個體行爲特徵與免疫細胞行爲特徵具有一定對應性,因此,人格修煉、心理治療可以改善異常免疫細胞行爲,從而實現健康促進、疾病防治效果。以此類推,心理特徵與幹細胞行爲模式有一定對應關係,改善心理健康狀態,可以改善幹細胞行爲狀態。

任何系統都是哲學系統,在小即大、大即小中無限循環,在陰即陽、陽即陰中無限往復,並在動態平衡中時刻保持動態發展演化特性。奇點與宇宙就是一個無窮小與無窮大的循環。任何系統都有生存週期,任何系統都有“頭”有“序”,系統的“頭”來源於系統整體,主導系統整體,又受制於整體系統,這個“頭”本身是系統整體在“頭”中的整體反映。

第七節、生命是多維生命

人體多細胞生命具有宏觀多維屬性

生命的宏觀維度有結構維度、功能維度、心理維度、能量維度。

1、空間維度:生命分子具有長寬高三維空間構象,生物醫學還遠沒有研究到分子的三維構象功能學層次;

2、時間維度:DNA以及分子構象、功能狀態可隨生物鐘變化而變化;

3、能量維度:人有五味、五音、五嗅、五視、五感能量溝通方式,分高能態與低能態,存在冬眠與驚蟄、睡眠與覺醒、積極與消極能量狀態等多重能量維度;

4、心理狀態維度:人有抑鬱、焦慮、幸福、快樂、痛苦等不同心理狀態。基本粒子能量構象在幸福狀態時呈現伸展狀態、而痛苦狀態時呈現捲縮狀態;

5、情緒維度:分子構象與生理功能具有七種情緒維度,即喜、怒、悲、憂、思、恐、驚不同情緒狀態;

6、情感維度:人的生理功能具有愛、喜歡、不喜歡、厭惡、恨以及同情、憐憫等不同情感狀態;

7、性別維度:生命具有男性、女性兩種性別功能與形態狀態。

生物醫學研究的更多是三維空間中的低維度生命現象,不能代表高維宏觀生命的全部。生物醫學思想主導醫療體系200年,不斷從宏觀向微觀深入,我們距離分子越近,就會離宏觀心身能整體的人越遠。心理學研究的是認知、情緒、意志、行爲以及意識活動的高維度生命宏觀現象。中醫學站在生命心身能整體觀角度,包羅所有生命維度,將生命視爲“黑箱系統”進行宏觀與表觀研究、實踐,並經過時間檢驗,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在人類步入慢病時代的今天,越發顯示其博大精深。

第八節、生命是自愈性生命

一、幹細胞與自愈性

人體內潛藏着大量的幹細胞是生命自愈力的物質基礎與前提,生命自愈的內在力量蘊藏在DNA能量信息構象之中並與精神心理密切相關。幹細胞(stem cells)是一類具有自我複製能力(self-renewing)的多潛能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種功能細胞。幹細胞分胚胎幹細胞和成體幹細胞。胚胎幹細胞的分化和增值構成了生命發育的基礎,即由單個受精卵細胞發育成爲具有各種組織器官的生命個體;成體幹細胞的進一步分化則是成年個體生命體內組織和器官修復再生的基礎,也是疾病康復、生命自愈力的基礎。所謂幹細胞工程就是指在體外對幹細胞進行操作,包括體外增值、定向誘導分化、基因修飾和組織成形等。當受精卵分裂發育成囊胚時,將內細胞團(Inner Cells Mass)分離出來進行培養,在一定條件下,這些細胞可以在體外“無限期”增值傳代,因此被稱爲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細胞),胚胎幹細胞具有全能性,能分化爲體內所有組織和器官;成體幹細胞的分化潛能較弱,只能分化有限的幾種組織功能細胞。人體所有組織中皆存在幹細胞,如果一種組織的成體幹細胞可以按照人爲需要分化成其它組織細胞,就可以利用病人非病變組織幹細胞來替代病變組織細胞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目的,並可以從根本上避免由於異體移植而導致的免疫排斥。

重磅連載——《3D醫學》第一期

幹細胞可以分化爲各種功能細胞

二、人是自己最大的藥物工廠,病人是自己最好的醫生

“人是自己最好的醫生”,認知訓練、情緒訓練、冥想訓練等心理學治療方法能夠讓一個人通過自己的DNA與細胞工廠生產出良性“藥物”分子處方。愛與善代表生命良性激素分子網絡最佳構象與組合,在愛與善的心理狀態下,DNA處於最佳運行狀態,細胞行爲處於最佳模式,生命系統功能與形態結構處於最佳狀態,生命擁有最佳感受與體驗。生愛心與生善念就是誘導促進機體分泌愛與善的良性激素分子“藥物”包,來達到健康促進,疾病預防與疾病治療目的。

三、生命作爲系統本身存在內在自修復、自穩態力量

人類作爲宇宙最複雜系統,是一個高度自組織、自適應、自發展、自平衡、自修復、自穩態的由多個子系統組成的宏系統。每個子系統的各個狀態變量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維繫着子系統的動態平衡;各個子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又維繫着生命整體宏系統的動態平衡,這種平衡的穩定性表現於,任何外在或內在的疾病風險因子輸入使系統某個狀態變量偏離正常區間,那麼其它變量對這一變量的作用,就會使其向正常區間迴歸,這是系統內在的自穩態力量。

四、生命自愈力具有三個屬性

遺傳性:一切生物的自愈力都包含在DNA遺傳信息當中,通過遺傳來獲得;

非依賴性:自愈力發生作用時,除維持生命的起碼要素外,可以不依賴其他任何外在條件;

可變性:自愈力強弱受個體精神心理狀態的直接影響,同時也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可以向正反兩個方向變化。

五、生命自愈力的臨牀意義

德國一項研究發現,只要注意心身調養和改善生活習慣,60%—70%的疾病都能夠自愈。我們知道,大多數“小”疾病即使不喫藥也能自愈,感冒喫藥7天好,不喫藥7天也能好;MUS只要心情好轉,症狀就會自動緩解。

公元400年,古希臘醫聖Hippocratic說:“病人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所以,醫學治療的首要任務是保護、激發人體的自愈力,疾病的康復與治癒最終是依靠自愈力,真正可以治癒疾病的是病人自己,藥物、手術扮演的僅僅是輔助角色。如果在治療疾病過程中,人體的自愈能力遭到徹底破壞,即使華佗再世,也不可能挽救性命。醫學應該是以激發生命自愈力來達到治病爲目標的,而不是破壞生命自愈力。腫瘤過度化療是目前一種能夠破壞自愈力、而其正作用還無法被證實的、還需要進一步商榷的腫瘤治療方法。腫瘤是可以治癒的疾病,但更多是通過中醫與心理手段實現心身能體質的昇華與蛻變。

點擊關注,留住精彩,下期再見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有關3D醫學的創新理念和創新科技歡迎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