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月二十一日,清軍趕到山海關之時,大順軍已經包圍並開始攻擊明軍,經過一整天的激戰,明軍呈疲憊崩潰之態,吳三桂見形勢危急,甚至親自帶親兵數百人衝出城外,至關城東2裏的威遠堡,當場向多爾袞剃髮稱臣,讓兒子跟皇太極的女兒締結姻緣,請求立即支援。崇禎十七年四月,從北京到山海關一帶,已經聚集了3支武裝力量:李自成一方,有10多萬大順軍將士,兵臨山海關,壓迫吳三桂或降或戰。

山海關古稱榆關(臨榆縣明代屬永平府),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有“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在此地築城建關設衛,因其依山臨海,故名山海關。山海關城周長約4公里,牆高14米,牆厚7米,與長城相連,以城爲關,是聞名天下的軍事重鎮。在明末這裏發生了一場堪稱改變歷史的山海關之戰。

崇禎十七年四月,從北京到山海關一帶,已經聚集了3支武裝力量:李自成一方,有10多萬大順軍將士,兵臨山海關,壓迫吳三桂或降或戰;吳三桂一方,約有5萬關寧鐵騎駐紮,誓爲亡國之君復仇;多爾袞一方,有近10萬的八旗將士,準備趁亂,獲取戰利。

從戰鬥力來說,清軍最強,大順軍次之,明軍最弱,現在各方都要爲各自的利益和生存而戰。吳三桂自忖難以抵擋李自成,就派人致信多爾袞,以其明朝遺臣的身份向清朝“乞師”,表示願意與清軍聯合,事成之後許給清朝好處,甚至不惜割讓土地。多爾袞則接受了吳三桂的“乞師”,但前提不是聯合,而是要求歸順,然後合兵一處,事成之後許諾吳三桂封王。

四月二十一日,清軍趕到山海關之時,大順軍已經包圍並開始攻擊明軍,經過一整天的激戰,明軍呈疲憊崩潰之態,吳三桂見形勢危急,甚至親自帶親兵數百人衝出城外,至關城東2裏的威遠堡,當場向多爾袞剃髮稱臣,讓兒子跟皇太極的女兒締結姻緣,請求立即支援。清軍選擇了入關助戰,大順軍的陣腳大亂,被清軍和吳三桂軍的協同作戰徹底擊敗,幾乎全殲。李自成帶着少量的騎兵先是敗退到永平,然後撤回北京。清軍一鼓作氣攻進北京城,把只做了18天皇帝的李自成從皇宮裏趕出去,踏上逃亡之路。山海關之戰以李自成的失敗而改寫了歷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