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否自信,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相信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都能自信一点,因为自信的人才能禁得起人生的考验。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些孩子难以同父母之外的人交流,说话声音小、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也无法融入到同龄人群体中,说白了就是缺乏自信。

事实上,孩子的自信心自一出生就开始萌芽,之所以会变得缺乏自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的种种不当言行导致的。

做父母的应好好检讨下自己,有没有犯过以下“错误”。

1、总是否定孩子

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有限,他对于自己的认知多数来自于他人的评价和看法,而父母作为他们最亲密信任的人,他们的评价对于孩子来说基本上是决定性的。

如果你经常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你这样做不对!”“你说你还能做好什么事!”......要知道,你对孩子的否定,会像“诅咒”一样在孩子身上灵验。

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即使是孩子做的不对的东西,也应该先给予肯定,然后再教会他正确的方法,用“你这样做很棒,但这样做会更好”来代替“你这样是错的”,你会发现,孩子慢慢就会喜欢与人交流,对于自己也更有自信。

2、总提“别人家的孩子”

很多家长习惯拿自己家孩子的缺点去与其他孩子的优点做比较,以为这样可以给孩子树立榜样,激励孩子努力学习。

但这样做,往往会使结果向反方向发展,长期贬低孩子、拿孩子与其他孩子作比较,会使孩子形成自卑的心理,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在爸爸妈妈心理不如别的孩子,他对于爸爸妈妈来说是没有价值的。

父母需要帮孩子确立“我在爸爸妈妈心里永远是最棒的”的信念,父母可以将与别的孩子做比较变为与孩子自己作比较,让孩子与昨天的自己作比较,每天进步一点点。

3、父母总是表现出负面情绪

父母工作压力大,回到家后总是把压力、怨气、怒火等负能量情绪带给家人,使孩子每天生活在这样的负能磁场中,父母的性格和行为,决定了孩子80%的性格形成,一个轻松愉快、幸福温馨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百利无害。

父母作为成年人应该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即使在外压力再大,也应该在踏进家门的瞬间给孩子和家人一个暖暖的拥抱和灿烂的笑脸。

4、不信任孩子

太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对一个人能力的不信任是对人尊严无情的挑战,孩子也不例外。很多家长怕孩子撒谎,对孩子的话进行挑剔、判断、质疑,就在孩子心中栽下了一颗被怀疑的种子。

长久以往,孩子会习惯性怀疑自己的行为,也就不敢在做任何新的尝试了,在遇到不熟悉的场景或人时,就会表现的畏首畏尾。

5、 父母不守承诺

有很多的父母总是给孩子承诺的很多,但是却不守信。比如写完作业就可以看电视、成绩有提高就可以买一个玩具,但是父母却总是出尔反尔,这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进入社会后也会丧失对他人的信任,导致交际圈狭窄,使孩子变得自闭。

说话要算话是每个人都懂得道理,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应该给孩子留下“承诺可以不履行”的观念,答应孩子的事情就要努力做到,如果实在做不到的事情要合理的向孩子解释,并不是一味的否认。

6、制定过高的目标,孩子无法达到

有些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取得高成绩,于是给孩子报名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给孩子制定过高的、不合理的目标,当孩子拼命努力但还是不能达到目标时,就会产生失落情绪。

一次又一次失落情绪的积累就会导致孩子彻底丧失自信,成绩无法再向前甚至倒退,性格也会变得畏缩。

父母要与老师充分沟通并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来给孩子制定目标,而不能为了成绩盲目制定过高的目标,不然将会适得其反,害了孩子。

7、为孩子包办一切

家长的过度溺爱也会害了孩子。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没有自主能力,于是从吃穿住行各个方面为孩子安排妥当,甚至一些孩子已经上了小学还要家人喂饭穿衣,导致孩子没有独立性,缺乏自理能力。

长大后进入学校、社会,当身边并没有人再为他们将事事安排妥当时,他们就会乱了阵脚,产生对自己的极大否定。

我们经常强调溺爱对于孩子会产生很多不利影响,但仍有一些家长面对天真可爱的孩子总想多付出一些爱,这当然无可厚非。但任何事都应该把握好度,对孩子适度的关爱才能保护他们健康成长。

每一个孩子都有极大的潜能,需要父母正确的方法引导,从小帮孩子树立自信心,才能让孩子在自己的世界中振翅翱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