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反艦導彈目前體系戰力名列前茅,可最早裝備我軍的反艦導彈是什麼有人知道嗎?

其實,中國引入岸艦導彈的計劃很早就已制訂,1958年,中蘇簽訂著名的“三彈三艇”協定,其中便包括了引入542型岸艦導彈和544型艦艦導彈(前蘇俄P-15“冥河”反艦導彈)的相關資料並仿製的內容。

542型岸艦導彈

就是會飛的無人米格-15

其中542型岸艦導彈爲前蘇俄的第一型反艦導彈,整體外形與米格-15戰鬥機極爲相似,配備重達800千克的聚能破甲戰鬥部,命中一發即可重創航母。1960年初,542型導彈樣品運抵中國後進行了實彈打靶,卻暴露了這型導彈因採用無線電+半主動雷達制導方式導致命中率有限:據稱,542導彈發射數枚,卻無一直接命中靶船,全部爲近失彈,但是其戰鬥部的巨大威力仍然令靶艦——一艘清朝炮艦受損嚴重,後該艦因進水過多而沉沒。1961年,仿製542型導彈的工程被迫下馬,國防科工委決定全力仿製544型反艦導彈,即後來的“上游1號”,並在此基礎上研製了射程增至70公里的“海鷹-1”岸艦導彈。

我軍仿製的海鷹-1

海鷹-1岸艦導彈於1972年投產並裝備部隊,在同一時期,射程70公里的岸艦導彈已足夠保衛中國的領海並對潛在的來犯之敵產生足夠的威懾作用。畢竟如果不使用核戰鬥部(美海軍初期3T防空導彈均配備),同一時期的艦空導彈對於反艦導彈的攔截並不算很高,而諸如艦載高炮之類的武器僅僅聊勝於無。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的埃拉特號驅逐艦在已發現來襲導彈並進行攔截的情況下,仍被埃及海軍導彈艇用4枚“冥河”反艦導彈擊沉,首次證明了反艦導彈的實戰價值。而中國此時裝備的海鷹1號岸艦導彈射程已超“冥河”導彈,配合當時已開始投入生產,裝備上游1號反艦導彈的021型和024型導彈艇,令中國初步建立成導彈-火炮相結合的岸防體系。

岸艦導彈部隊

然而,中國岸艦導彈部隊自海鷹-1裝備以來,卻進入了長達近30年的發展停滯期。僅在海鷹-1的基礎上重新設計彈體中段以進一步增加射程,發展出射程約爲100公里的海鷹-2岸艦導彈,並於上世紀70年代末裝備部隊。此後的海鷹-3超音速岸艦導彈和換裝渦噴發動機的海鷹-4導彈均在完成技術儲備後即宣佈下馬。客觀上說,以前蘇俄“冥河”導彈爲原型的海鷹系列反艦導彈在海鷹-2服役之後其潛力已基本挖掘殆盡,無論採取何種提高射程及末端制導端精度的措施,也已無法彌補其雷達反射面積大、被彈面積大、易被攔截等缺點。

鷹擊-8

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海軍第一代低空掠海亞音速反艦導彈鷹擊-8發展迅速並於90年代初陸續上艦服役。這其中一方面是在軍費有限的情況下,艦艇的更新換代工作顯然更爲緊迫。另一方面則由於同時代中國海軍艦艇數量的穩步增長,以及近岸防禦預警體系的不斷完善,中國的領海及海岸線遭受直接入侵的幾率已變得相當低。中國的岸艦導彈部隊此時已從中國岸防體系的核心力量逐漸過渡爲對海軍艦艇近岸作戰的一個火力補充,這也使得海鷹系列岸艦導彈得以繼續維持大規模服役狀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