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麼說,古今中外的各種文章,因爲在創造文學形象、闡述某個觀點、解讀某段歷史之時,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加入了他們各自的思想和閱歷,以及個人的文化價值取向和審美趣味,也就帶有某些獨特的個人印記。文如其人,作者自然就會被讀者臆想成作品中的形象或作品中的思想傾向的執行者。因爲讀書的本身就是一種交流,有的是故事情節的交流(比如現在衆多的網絡小說),有的是寫作技巧的交流(比如很多的文學流派),有的是情感的交流(比如作者的處世哲學和命運的多維性與讀者引起共鳴)。

自己認爲,故事情節的交流是當前快餐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快捷且膚淺;寫作技巧的交流是學習的一個組成部分,值得但不舒服;情感的交流是讀書導致的一種共鳴,愉快而幸福,從而也引發出更深層次的某些探索,因爲作者的內心世界確實可以通過文字敘述來體現出來。若文章氣勢磅礴且善於旁徵博引,讀來又厚重豐富,那作者想來肯定是學識淵博之人;若字字婉約句句雋秀,細節之中見功夫,就可想象着隱在那些文字背後之人該是多麼清麗脫俗……

文章本來就是作者的所感所想而得出的結論,無論是政論、紀實、歷史還是小說,都是作者的道德修養、知識和生活閱歷的間接體現。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說得有理,文如其人,言爲其聲。好文章絕不是單憑選題素材和寫作技巧就可以堆砌而出的,行文如同做人,除了對社會有清醒認識、對生活有所發現,還必須要真誠、認真、癡迷其中,就和張永久老師對我承認的那樣:“凡是做一件事,總是會癡迷其中而不能自拔”,纔能有所收穫。

不想以自己的揣摩來度量那些名人大家,比如讀魯迅先生的文章,總能感受到他那種激憤的心情,總能想象他那嬉笑怒罵的神態、錚錚不屈的傲骨。比如徐志摩,詩風飄逸俊秀,對自己所愛女人深情款款,最後真的是“輕輕地走了”,就能想象出這樣爲浪漫而生的人,就只能這樣浪漫地死去。錢鍾書則聲稱:“假如你喫個雞蛋覺得味道不錯,又何必認識那個下蛋的母雞呢?”雞蛋是文章,老母雞自然就是錢老夫子,只是他同樣也是文如其人。

讀文如讀人。那些浮現在名著中的人物,或風流倜儻或嫵媚繾綣,或驍勇善戰或英姿勃發,或才華橫溢或婉約閨秀,或千姿百態或呼之欲出,在引得讀者爲之感嘆的同時,也會想象那些人物和作者的形象完美匹配。其實,那些能夠被讀者認可,得以傳頌和傳承的文章,和張永久老師說的那樣,大多來自於作者的傾力而爲,表達真情,抒發靈性,才能讓自己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趣味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諧統一,才能在讀者心裏引起強烈的共鳴。

不敢和柏楊和李敖那樣提着板磚滿世界拍人,我只是喜歡通過自己喜歡的文章來揣摩自己熟悉而且關係不錯的作家朋友,因爲即便是我把他們吹得如何高大上,或是貶得一錢不值,他們都只是淡然一笑,不會與我計較。因爲我所猜測和杜撰的那僅僅是他們的作品與自身形象的對照,對與不對自有公論。就是不知各位看官對以下這六位宜昌文史界的名角有何感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