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後的“陌生人”不僅在性別關係上特色鮮明,還注重“靈魂”的匹配。但將陌生人匹配之後,又將如何發展呢?

在所有的產品類型中,社交產品是最需要研究“人”的東西。

不同年齡層的人有着自己獨有的社交產品,比如年輕人用“一罐”、用“soul”;成年人用“陌陌”、用“脈脈”、老年人用“糖豆”等。

如果產品有性格的話,大概是這樣的:

年輕人的社交產品講的是小情小愛,帶着羞澀和懵懂,要“好玩”;

中年人的社交產品講求效率和目的,拓展人脈上“脈脈”,解決生理需求上“陌陌”;

老年人的社交產品以休閒娛樂爲主,能切入老年人的生活,比如“糖豆”。

不同年齡層有着自己特有的社交方式,你想知道00後的年輕人怎麼玩“社交產品”麼?

本文主要研究00後的“陌生人”社交產品,以體會爲主,方法論爲輔。

社交產品初體驗

1. 實名社交產品偏工具,匿名的陌生人社交偏“裝扮更好的自己”

社交產品按照是否需要填寫真實材料,可分爲實名產品及匿名產品;按照社交關係的類別,可以分爲熟人社交產品和陌生人社交產品。

實名不等於是熟人社交,比如脈脈要求實名,但是陌生人社交。

在“微信”一統天下的的時代,實名社交可想象空間太小了,“陌生人社交”產品競爭也日趨激烈。

實名社交產品基本上作爲“溝通工具”出現,比如“微信”、“脈脈”、“子彈短信”,因爲實名 確實會限制“自我呈現”。

而匿名社交更自由,想象空間比較大,帶着或者“找男女朋友”或是“尋找souler”的美好理想——“裝扮更好的自己”。

2. 推薦幾個00後的陌生人匿名社交產品

其中最喜歡的還是“一罐”,真的是想要拯救你的孤獨,卻無論從產品邏輯還是UI設計等角度,都會讓你陷入無盡的“孤獨”中。

如下產品,會在第二部分作爲案例出現:

00後社交產品的幾大特徵

1. 性別關係中的三個“越來越XX”

“ 兩性 ”是構成社交產品的基本單位,基本上什麼社交產品都會涉及到“兩性”,這是社會構成的基本單元,也是社交產品的構成的基本單元。

在00後的社交產品中,“性別”關係呈現出如下幾個“越來越XX”的特徵:

(1)越來越嚴格的性別設置

在多數00後陌生人社交產品中,在初期設置個人資料中“性別”這一選項的一旦設定後即不可更改。

比如“一罐”、“戀愛圈”、soul等。

確實,如果我們嚴肅認真的來使用這些產品,那麼這些“人口統計學”上的內容本身就無需更改。

(2)越來越多元的性取向偏好

在選擇感興趣的人的時候,不再默認“喜歡異性”這一性取向。

你是女生也可以喜歡“女生”,甚至可以標記爲“都喜歡”——體現了從多元化的“性取向”偏好,年輕人可能更包容。

(3)“社交天平”越來越偏向女性

社交中權利天平越來越傾向於女性,比如“戀愛圈”,只有女性可以發起私信聊天。

2. 從看“臉”到看“靈魂”的花式“匹配”

(1)通過“系統匹配”找三觀相同的souler

最典型的就是“soul”了,你可以通過“靈魂匹配”也可以通過“語音匹配”。

匹配的邏輯分爲三種:

第一是按照你填寫的個人資料如年齡、興趣愛好、星座等;

第二個維度,如果是按照是否在線進行匹配,畢竟線上社交講求效率,能及時聯繫到很重要;

第三個維度是剛進入APP後做的測試,通過測試結果分析你的性格,從而進行匹配。

總之,你在這個平臺暴露的個人信息越多,越容易匹配。

不僅如此,soul還會告訴你你們的匹配度、匹配原因,從而找到共同點展開對話。

再比如積目,同樣會強調”靈魂匹配”,匹配後,雙方以匿名的身份可在180s的時間內快速對話;這180s之內,如果有人退出,匹配失敗;如果聊滿180s,雙方覺得合拍,可互加好友進一步“溝通”。

(2)通過“回答好友問題”找souler

比如“一週CP”中的“三觀匹配”功能,需要你回答對方設定好的問題,如果回答答案和對方設置答案一致纔可訪問對方主頁—關注—私聊——設置“問答”環節,來降低“不匹配”可能帶來的“沉沒成本”。

(3)通過“廣場”中的“內容”找souler

“廣場”也就是“朋友圈”是各個社交產品的“標配”,名字各異,積目叫“社區”、soul叫“廣場”、pop叫“派對”;

本質上是在解決一對一溝通過於消耗精力且失敗成本過高,轉而進行一對多的“自我展現”。

“廣場”功能的設計邏輯一般分爲“關注”、“推薦”兩個模塊,通過“內容”連接人——畢竟天天找陌生人聊天持續性動力有限,我可能需要的只是隨便逛逛。

如果某個人發表的內容我感興趣,可以通過回覆、點贊等“輕互動”方式建立較弱連接,如果很“合拍”再通過“私聊”方式進行溝通。

3. 連接了更多人,然後該如何“破冰”?

(1)話題引導,提示你該聊什麼

陌生人社交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除了“是否匹配”之外,另外一個是“該聊什麼?"

假設還是以“hi”、“你多大”、“你家是哪兒的”、“喫飯了麼?”這些千篇一律的無聊的問題開場,對於00後來說根本不夠“好玩”。

所以在產品設計中增加了“話題引導”。這個“話題”可能是你們共同的興趣點,能讓你們產生共鳴、快速熟絡起來。

(2)以“升級”的方式監測你們“親密度”的變化

soul在私聊過程中通過“升級”方式監測“親密度”的變化。

在雙方對話過程中會出現愛心,一顆愛心滿了會變小,繼續聊天會出新的愛心,三個愛心可點亮一個字母,終極目標是湊夠“soulmate”這幾個字。

在百度貼吧soul吧裏有個問題“湊夠了這幾個字母就真的能成爲情侶麼?”

這種親密度“升級機制”其一可以告知雙方“親密度”進展,其二作爲一種激勵機制,我們都傾向於要填滿那顆心那幾個字母。

(3)羣聊吧,總有人會帶動節奏

比如魚耳,有聊天室、有房間和管理,甚至有主持人,用戶可以選擇圍觀、上麥、發語音。

比如Join的派對功能,用戶可以加入某個主題的羣聊。

羣聊模仿了線下多人聚會的聊天場景,解決陪伴的需求,而且羣聊的好處就是可以圍繞着一個話題展開,總有人會帶着大家聊high。

據說靈魂匹配產品的連麥平均時長有幾十分鐘。(配圖如上)

4. 視頻和語音是新的社方式

視頻和音頻越來越多的應用到了00的社交產品中,呈現出“多媒體”化的趨勢。

比如TIKI及大眼主打視頻社交、HI及魚耳專門做語音社交、soul及uki融入了語音匹配功能,可以讓你全方位多角度的瞭解“好友”。

5. AR等新技術的初步試用

典型的就是秀蛋app了,主打AR虛擬形象視頻聊天,基於人臉識別虛擬技術,生成AR大頭形象(可DIY),爲陌生人視頻社交“降壓”。

同時,AR大頭像可跟蹤人的表情、聊天界面可塗鴉等細節,讓這個產品不僅可以交友而且更加好玩。

19年AR及VR技術更加趨於成熟,那麼AR及VR社交會不會是新的發展方向?

關於社交產品的我的迷思

1. 線上社交“連接”人很重要,那“連接”之後呢?

最近看社交產品的時候有個感覺,現在社交產品大部分還停留在解決“連接”人的問題上,也就是“匹配”。

難道線下社交困難的原因只是因爲認識的人少麼?可能更多在於“聊不起來”或者“不會聊天”。

體驗某些社交產品的時候,直觀感受就是它一定做不起來,因爲一對一對話場景中除了開頭說句“hi”,就“沒什麼可說的”了;在一對多的場景中,比如廣場功能,呈現的內容很少,更新頻率也很低。

“連接”是第一步,教“怎麼聊”會不會更重要。

比如匹配後給出溝通雙方“匹配”的點,假設是因爲“愛看某類電影”那麼就以這類電影爲主題引導雙發聊天,可參考soul。

如果是基於“地緣”匹配,就以“附近美食”爲切入點引導雙方發起話題。

如果對方突然不理你,可以增加“專家指導”,告知你問題發生的點、教你如何進一步發展,或者可以在線求助其他好友獻計獻策。

2. 中年人需要匿名社交產品麼?

當前市場中年輕人社交產品比較飽和,老年人社交產品有幾個,但中年人(30-50)的社交產品還很少,現有的中年人的社交產品基本上圍繞着“實用性”(包括職場社交、微信等)展開,沒有屬於自己的陌生匿名社交產品,難道中年人沒有情感宣泄需求麼?就必須保持完美的成年人形象麼?

按理說他們纔是上有老小有小,有車貸有房貸的壓力最大的那一羣人啊。

是不是可以做一下中年人的陌生人匿名社交產品,偏情感宣泄及心理治療類別的。類似於中年人的一罐,圈層和衍生功能不一樣。

廣告語爲:

我知道,有的時候你很孤獨,也很軟弱。

那些的美好話留給身邊人,把“講不出口”的說給我聽。

在這裏,沒有人知道你是誰,沒有人嘲笑你的軟弱和無能,你要面對的就只有你自己。

幸有你來,不悔初見。

在這裏你可以勇敢地說出來:

“媽媽生病了,但我沒錢帶她去醫院”

“我真的老了,年輕人學東西太快,我追不上了”

“女兒要報補習班,但我沒有錢”

“要結婚了,但我買不起房”

“我離婚了,不知道生活該怎麼繼續”

“單身基到45歲,可能一輩子就要自己過了”

“在出租屋裏痛哭,我的人生是失敗的,可能一輩子都完不成少年時候的英雄夢”

產品的功能模塊除了發佈心情短語到廣場之外,增設每日一語、靜心養神兩個功能。如果具備條件,可以增加心理諮詢功能。

萌生這個想法的出發點很簡單,最開始是想垂直到中年離婚女性羣體,他們太脆弱太需要心理治療了。

後來這樣人羣太窄了,可以圍繞着“婚姻”爲話題做個深度垂直類社區,畢竟沒有人敢說自己百分之百的懂得婚姻是什麼,兩個人的相處模式,對不對,好不好,其實自己也看不清。

然而現實中我們又礙於各種心理因素,沒有辦法和身邊人分享你的婚姻故事。

如果可以匿名的把自己的故事講給陌生人聽,再有陌生人的第三人視角來評價會不會客觀公正些?

後來又覺得“婚姻”的話題還是太窄了,而且“困惑”發生頻率還是相對低。

再後來就想圍繞着“婚姻”、“工作”“養老”、“育兒”來做中年人的陌生人匿名社交。

社交參與形式不要求很重,不要求你必須針對別人的觀點發表長篇大論,互動方式以發短心情,涉及評理類的可投票;涉及情感宣泄類的可以留言或點贊或踩的形式展開,支持匿名私聊。

你身邊的00後都用什麼社交產品?

來源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文: 根本停不下來

版權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尊重原作者的知識成果。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聯繫到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我們會立即處理。歡迎建議、意見、合作、投稿至 [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