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物件是会触动心扉的,每每看到,就会响起记忆深处的那个人……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上党梆子,是流传在上党地区特有的戏曲表演形式,其音乐唱腔独具个性,深受本地老百姓喜爱。其主奏乐器头把,音色明亮纯净,为上党梆子所独有,是形成剧种音乐特色的重要因素。

王金书,山西省高平市河西镇焦河村人,今年78岁。自古以来,高平就是一个民间文艺繁盛的地方,而王金书就出生在一个音乐氛围很浓的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能制作乐器。受父亲影响,他很小就喜欢上了音乐。

40岁的张文强是他的二儿子。

在村里的一个普通院落,东屋放着一台小电锯和一台小车床,堂屋的地上则堆满了已经粘好的琴筒和其他一些部件,显得有些杂乱。这就是王金书和张文强父子制作头把的地方。

父子俩运用祖传的技艺,在农闲时以做头把为主,同时也制作上党梆子用的二把和梆板,上党落子用的板胡和二胡等乐器。

跟想象的不同,老人并不是和乐器打了一辈子交道,而是做了大半辈子工人,真正钻研乐器制作是在他退休之后。参加工作后,他先在晋城“一钢”上班,后又转到高平丝织厂工作,直到退休。

之后,老人不断琢磨、摸索,尝试各种材料,不但熟练地掌握了做头把的技艺,而且精益求精,成了上党地区戏曲音乐界人人称道的乐器制作高手。

据老人介绍,头把的制作工艺也在随时代的发展而悄然变化。近几十年,上党梆子在音乐唱腔方面有了一些改革和创新,相应的头把制作工艺和规格方面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一些改变。比如,先前的琴筒比现在的长、粗,个头相当于现在琴筒的一个半大,而改良后的琴筒比先前小多了。

由于身体原因,现在老人已不再做乐器了,主要由儿子文强来做,老人只做做调音等零碎工作。先前儿子对音乐懂得不多,但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如今,他对音调音色有了敏锐的感觉,做起活来已经得心应手。

正是王金书父子俩不懈的努力、坚持和传承,才使焦河村这个不知名的小山村,在晋城、长治、甚至山东枣庄等戏剧界扬名,王金书父子俩也名声远播。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非遗传承人的世代相守

这些“老古件”才得以有如此鲜活的生命力

谢谢你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