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武王是一個明白事理的人,聽了甘茂給他講的這些故事以後,他說:“你講的道理我明白了,我一定不會犯類似的錯誤,我用你就信任你,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們兩個可以盟誓。講完第二個故事,甘茂又解釋說:“如今,我就像當年的樂羊一樣,有些朝廷中的重臣就好像當年詆譭樂羊的大臣一樣,久而久之,我在前線不利,後邊的人又不停地說我的壞話,武王您到時有可能聽從身邊人的意見,把我召回來。

我們都聽說過一句話——“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句話揭示了什麼道理?它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則嗎?今天,我們就跟大家來讀《資治通鑑》中的一個相關案例。

故事發生在公元前308年。當時,秦惠王已經去世,秦武王在位,剛逼走張儀兩年。秦武王派手下的大將甘茂聯合魏國攻打韓國,並且給甘茂派了一個大臣當副手。甘茂命令這個副手回去,帶奏本給秦武王,建議大王不要去攻打韓國。

秦武王看到這個奏本以後,把甘茂召到一個叫息壤的地方,詢問他的理由和他內心的想法。息壤這個地方,具體在今天哪裏呢?目前不太確定,據推算和估計,應該是在河南省西部。

甘茂見到秦王以後說:“韓國的宜陽,名爲一個縣,其實是一個大郡,相當於我們現在一個大省。我們秦國的軍隊,要跨過好多道險要關口,行軍上千裏去攻擊,取勝的難度非常大。一件事情不容易取得成功,在過程中有很多反覆,這個時候一定會發生什麼呢?在後方一定會有人說前方將帥的壞話,會有人打小報告。”

說到這裏,甘茂給秦武王講了一個更早年代的故事。古人那個時候,就很善於講故事。他說:當年在魯國,有一個和儒學大師曾參名字相同的人殺了人,結果鄰居們誤以爲是那個學儒學的曾參殺了人,爭相去告訴他的母親。曾參的母親第一次聽到這個消息,神情自若,繼續在織布機前織布。因爲她相信自己的兒子不會殺人。可是,接二連三來人告訴曾參的母親。到了第三次的時候,老太太不禁緊張了。她從織布機上跳下來,據說是翻牆逃命而去。

講完這個故事,甘茂以古喻今,聯繫到自己的處境,說:“如今我的賢德遠比不上曾參,大王您對我的信任又比不上母親對兒子的信任,我所面對的事情遠比當年曾參面對的事情要複雜要困難。懷疑我的,說我壞話的,又遠遠不止三個人。所以,我擔心,到時候大王也一定會懷疑我,我也會像曾參母親一樣從織布機上跳下來逃命。”

說到這裏,甘茂覺得問題可能還沒說透,講得還不過癮,於是他又講了一個故事。

當年,魏文侯命令樂羊攻打中山,三年才攻破中山國。回到朝廷論功行賞,樂羊以爲自己立下大功,魏文侯會重重行賞,他也情不自禁地對所要給予自己的獎勵有所期待。可是,魏文侯是怎麼做的呢?魏文侯卻讓手下擡出來一大筐竹簡,這些竹簡,都是近三年來,因爲攻打中山國不順利而詆譭樂羊誹謗樂羊的信,說他用人不力,貪生怕死,貽誤戰機,剋扣軍餉,私通敵國,掠奪民財等等。

樂羊看到這些竹簡以後,無比驚訝,而後就是恐懼。他順勢跪倒在地上,非常佩服,當然心裏也非常緊張地說:“攻打中山國,不是我的功勞,完全是大王您的功勞。大王,如果您在這三年之中,有一次聽從了竹簡上那些人打報告的建議,那就不會有我的今天了,也不會有這樣的成績。所以,能夠取得中山國被打下來這樣的成績,完全是由於大王您。”

講完第二個故事,甘茂又解釋說:“如今,我就像當年的樂羊一樣,有些朝廷中的重臣就好像當年詆譭樂羊的大臣一樣,久而久之,我在前線不利,後邊的人又不停地說我的壞話,武王您到時有可能聽從身邊人的意見,把我召回來。”

秦武王是一個明白事理的人,聽了甘茂給他講的這些故事以後,他說:“你講的道理我明白了,我一定不會犯類似的錯誤,我用你就信任你,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們兩個可以盟誓。”於是,他們就在這個地方盟誓,甘茂到前線去攻打韓國的宜陽。

果然,時間過去了五個月,甘茂沒有取得成功。朝廷的一些大臣,也果然開始說甘茂的壞話。秦武王就下令把甘茂召回來,想要罷兵,放棄攻城的計劃。這個時候,甘茂說:“大王您還記得我們在息壤定下的盟約嗎?”秦武王一拍腦袋,說:“對,有這件事。”於是,他發兵支持甘茂,最終攻下了宜陽。

事情的經過大致如此,我們看來,這也是一個向上溝通的案例。

甘茂對自己當初所處的境地認知很清楚,但是他沒有直接告訴秦武王應該如何做,而是巧妙地運用了更古代的相似事例,提醒、建議秦武王應當怎麼樣去決策。其實,這和我們現代MBA教育裏的案例教學法很相似,或者說案例式教學在中國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有了。

秦武王聽從了甘茂的建議,堅守了用人不疑的做法,並且做出正確決策,取得了宜陽戰役的成功。

但同時,這件事也會引發我們的另一個思考:大家覺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一條原則嗎?我們工作中用人一定要不疑嗎?深入想一想,用人不疑,恐怕還不能算是一條鐵定的原則。因爲,這要和當時的決策者的決策能力,對被使用者的能力、人品的綜合判斷以及和具體事情的特點有關。《資治通鑑》中還有若干領導人用人也疑人,但他們也取得了巨大成功。所以,在這裏提醒大家,當我們瞭解《資治通鑑》中更多的用人案例之後,纔會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使用情境有更準確的把握。

秦武王這個人,繼位就逼走張儀,同時在使用甘茂這件事上能夠準確決策,這幾乎讓人看到了秦國又一個有爲君主的出現——秦國已經連續有幾任君主的能力都非常突出了。但不幸的是,秦武王好武,喜歡那些使用力量的遊戲。公元前307年,一次舉鼎的時候,他用力過猛,脈搏崩斷而死。秦國再次陷於權力動盪之中。羋八子和她同母異父的弟弟魏冉,輔佐羋八子的兒子昭襄王登基,從而進入了羋八子羋月掌權的階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