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慾望着停頓的慾望

對停頓的依戀。本打算寫一篇有關“停頓”的文章,不料被停頓了下來。似乎對所有寫作都欲想停頓,但又欲罷不能。感覺思想和表達(或寫作)思想是我的生存部分,是最不可停的。細想,應該是人的有些慾望可以停頓但不可停止。再細想,生活不外就是喫喝拉撒睡的晝夜循環,人生不外就是走走停停的生息輪迴。人生理生命的維繫,需要個體有好的消化與排泄功能以助你新陳代謝;人精神生命的發展,需要個體有行動與歇息能力以助你代謝慾望。在這走走停停的旅程中,我似乎更依戀停頓。記得想寫“停頓之妙”是在半年之前,當時是參加蘇曉波雙人舞工作坊之後,連寫了幾篇“感受舞動中的精神分析”,擬寫“停頓之妙”作爲系列文章的末篇,可撰寫它時感覺寫不動,自然停頓了。

感覺這“停頓”挺奇怪,覺得它有奇妙之處欲呼出,且欲言又止。停頓之妙妙在哪裏?欲言又止被什麼所制?我至今不知所云。

許是停頓本身的功能——抑制,對能量湧動的抑制?有句話叫“人一旦動起來就不消停,一旦停下來就難動起來”,什麼意思,又爲什麼呢?

我發現我對寫“停頓之妙”的停頓後,並沒甘心停止寫“停頓”,於是追問自己,這又是爲何呢?你還能憶起當初的停頓之妙嗎?你此刻的“停頓的湧動”是對之前“停頓之妙”感覺的延續,還是停頓之後對停頓的新領悟、新解讀?好像是都不是。

爲回應這些問題,我再次閱讀蘇曉波的“賽修拉——從似是而非開始”,給我更深的感覺是:人是被是是非非所包圍,欲衝出去又撤回來。你看,那麼多人總爲對錯的“真相”或較真或廝殺,又因爲尋求“真相”的艱難或逃避或退縮。我們總在非常態中尋求穩定和常態,又總在厭倦常態中追求變化和超常。人啊,應該是世上最穩固的動盪之生靈,在無數的正負極式的路上顛沛流離。

我再次感受停頓,感覺我停寫“停頓之妙”的感覺是不妙,我想寫出它,但沒寫出它我便有牽掛、感覺不爽。於是,停頓中有了決定——講出對停頓的哲學思考。

對命題“停頓之妙”的憶念:

舞動停頓的靈感。蘇曉波在雙人舞工作坊中,讓我們在舞動形式中,體驗精神分析的跟隨與停頓(且稱爲精神分析的技術)。當你,在或幽緩或激昂的旋律與舞動中,時不時地突然被截斷、停頓。。。。讓你去體味嘎然停頓間的肢體和心靈感受。。。。。而每個人的表情、感覺、形體改變等迥異。人在主動或被動選擇時,依靠停頓,可你辨析方向、看清所需、作出抉擇。反觀現實,人們的生活總是步履匆匆,難能停下看看目標;人們的大腦更是窮思竭慮,難能歇下來感受自己的心靈,是否怡然淡定?

我思慮着,有人之所以悲嘆生活好累,只因他們對放慢的忽視!我聯想到列維斯特勞斯的研究,他描述過(北美太平洋西北海岸一帶的)土著部落人的生活格調:如果他們羣聚趕集或遷移,他們會每走一段路程之後,就停頓下來,以便靈魂跟上來。。。。我真爲那樸素的哲理歎服!

舞動與賽修拉。大概是兩年前看過幾遍蘇曉波寫的“賽修拉——從似是而非開始”,當時感覺有味的深奧,卻是似是而非的懂了點什麼。參加他的雙人舞工作坊,對“賽修拉——從似是而非開始”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一種忽然被什麼喚起了什麼的感覺。於是,我打開蘇曉波網站打開那篇賽修拉。。。。感覺那“一切從似是而非開始”的意味不斷湧現。。。。。舞動(體驗性)的精神分析,正是那種令人懵懂中覺知着什麼。好像內心孕育什麼,目前需要的是等待,等待。。。然後,我對停頓有特殊好感,因它滿足了我等待的需要。

在舞動過程中,(被迫)不斷停頓的殺啦,分明是搖晃、失控的感覺,聯想生活中,人在衝動滿足的過程中忽被掐斷,會是什麼滋味?有時語言無法把一個人真正的需要表達清楚,舞動作爲表現內心的行爲,人們或許會選擇不同的舞動方式表現相同的主題或情緒,但無論如何都是個體對真相認識的一種感覺表現。我舞動(或生活中進取)時感覺着興奮和釋放,我停頓(或生活中茫然)時感覺着沉思和寧靜。

似是而非的給予。凡參加工作坊的學員,跟來訪者一樣,總是欲求從老師那裏得到某種東西,至少對一個提問要一個答案。但蘇曉波對種種“不確定和疑問”,總是以不回答來回應那些要答案的訴求。比如對“如何把精神分析做輕鬆、做透徹”的回應,他會說:其實心理學這門學問並不高深,就是一種你對生活的真實(態度);然後又會說,其實這很難,是很不容易,是難以穿越的。。。。對好多提問,他是那麼悖論地回應,讓你覺得,生活就是充滿悖論的場所,對悖論性的人生難題,你得要有承受悖論難題的人生態度:順應河流,順其自然,去發現、利用、運用、創造適合你的生活軌跡。

從閱讀“賽修拉,從似是而非開始”到體驗工作坊的情緒連結告訴我,其實,生活無處不是迷亂與真諦,沒人給你答案,能發現什麼又能發展什麼,惟有你自己在似是而非中鎖定目標,確定答案。

心理諮詢師對來訪者的態度也應這樣。蘇曉波講到:“一個人沒有辦法百分百理解別人,心理醫生也只是無限接近而已。對來訪需要的答案,你給出的或許值200元,但若是你讓他自己給出的值價2000元”,而我們的癥結是不自覺給予很多解析,生怕沒有給到對方什麼,唯恐對方覺得自己不夠專業。那麼,你若能做到“引導來訪者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你去滿足他的需要、替他解決”,你就得進入(深切掌握)精神分析的藝術,深切感受抑制與移情、衝動與停頓的能量流動,修煉出“賽修拉,一切從似是而非開始”的本領。

不管哪方面,要擁有能量、能力,你都得有“路漫漫其修遠兮”的耐性。。。等待吧,一切從似是而非開始。

(2)停頓的隱喻

隱喻之一:空。

空即無,即滿。人心的容量是無限,也是有限的。用兩種人來說明,一種是唐僧型,他(她)永遠不停的叨唸本身,意味他“盛有”無限多的訴求,而又不斷溢出那滔滔不絕的正經的廢話,也即意義空無。這猶如祥林嫂,內心滿是憂患的包袱,沒有喜悅的位置,所以她只能不停地哀怨和訴苦。還有一種是悟空型,他(她)充滿靈性與快樂的人生,則來自那永不歇息的慾望——對真善美的追求。但這個前提是,你必須報持有對無限慾望的甄別,和有節制地滿足慾望的不斷的頓悟。

叨唸是體內廢物向上的排泄,錯位的排泄,象徵着動機與目標的紊亂。或許,我們惟有維持淨空的心,方能容納新的物;也或許,我們只有在追逐的停頓中,方能感悟那句哲言“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真諦。

人們往往是,執迷“有”也迷失在“執迷有”,而不能忍受“無”,更不能承受“無”所象徵的種種喪失。比昂認爲:如果存在着“無”,就一定存在着“有”,精神分析背後的不變性,就是“有”與“無”之比。但心理疾病者,正是缺失“有”與“無”的變通,而固着“萬無一失”,或只可“有”,不可忍“無”。比如,強迫性神經症的多種表現背後,是不能忍受事物不存在的心理,即他的內心存在着一種“不存在的事物”。那些不存在的事物包括:被愛、榮譽、接納、上等人、理想愛人等,它令強迫症患者不安與恐慌,爲填補恐慌感,它(即不存在的事物)成爲他強迫性追求的目標,但始終掙扎在虛“有”的目標中。

其實,匱乏並非來自“無”的存在,而是源自對“有”的迷惘,飽滿也並非來自“有”,而是源自對“無”的承受,以及對匱乏的修補。

隱喻之二:慾望梗阻。

一個人什麼情況下會有消化不良,心肌梗塞?這並非僅是醫學的話題,而更是一個人文哲學的問題。

有個來訪者講到,他自從高考那年患上腦血管痙攣,之後每當遇到考試或執行重要任務,都會復發腦血管痙攣的痛苦,儘管現在成就不大,但他從來不服輸的精神令他不停地進取着。若用精神分析學說“症狀是掩飾問題的謊言”來解讀,腦,象徵人的理性;血管,象徵慾望,他的腦血管痙攣,非常隱喻地表達着:他強烈的強者慾望,被他強大的理性,或叫逞強的超我壓迫得不成形;痙攣,象徵執著慾望的梗阻,(長期被高壓的神經通過痙攣,迫使人令大腦休息)反覆的痙攣,象徵着強迫性重複的(慾望)受驚、顫抖,象徵慾望躁狂之後處於非正常的停頓、休整狀態。

其實呵,人的症狀是恐懼“不好”的投射,是對不安全恐懼的防禦。說好聽一點,症狀並非掩飾問題的謊言,而是對真實慾望的婉言。比如,一個人總是哮踹,他其實在婉言表達“給我自由吧,我被你控制得快要窒息”,一個人總是肩或背痛,他其實在委婉表達“我揹負的太多”“我好想依靠你的肩”。

問題是,我們爲何不能直言願望,又爲什麼需要追求和停頓呢?

我很盲目這個提問。但我總是似是而非地認爲:人有停不下來的衝動,其背後是湧動的對完美的渴望,對確定感的迷戀,對穩定感的求索。。。這個背後又是那永不消停的對諸多不安全感的恐懼。我們的許多訪者的痛苦,正是體驗着——追求穩固但始終不確定、追求控制感但總是失控。。。的循環與糾結。

我們何時需要停頓,何時能停頓,或許是取決於我們對慾望滿足的質量。

隱喻之三:抉擇與延緩。

人生就是一場不斷做抉擇的遊戲。小到選擇什麼樣的衣服款式,大到選擇誰做我的老公老婆。。。不幸的,好多人就是對優選(或正確選擇)的不確定,而深深體驗着選擇不能的焦慮,於是不得不選擇放棄做任何選擇。人痛苦的來源之一,正是那無休止地想選擇“絕對正確”,且又不斷感受着“不正確”的選擇“錯誤”,於是他不得不停頓“生存的意義”。

關於延緩,我昨天跟朋友玩塔羅牌《奧修禪卡》,有一個朋友幾次抽到那張叫“延緩”的牌,它給我們三個人各自投射出的感覺竟然一致:怪異、模糊、似是而非。當然也留給了我無盡的聯想——孕育、等待、挫折、拒絕、盼望。。。。但我仍有揭祕“正確性”的好奇,於是去翻閱《奧修禪卡》的圖片“延緩”,它展現的一位身着彩虹色衣服的女人,神情凝重地在窗架內凝望着充滿活力的外界。對其闡釋的大意是:爲何圖片中那個女人生活在一片灰色的風景裏?人(她)本身是可以活得很精彩,但她不能夠做到,因爲在她的頭腦裏還有很多“如果搞不好?”,她遲遲不行動,被迫停滯了生命的生機。事實上,延緩事情唯一的結果是一種今日“未完成”或“陷住”的無趣和沮喪的感覺。

我覺得,這代表了神經症一類人的生活,他們不能成爲自己願望的主人,是因爲內心負荷着慾望,頭腦裝滿了“萬一不行?”,所以他們總是被陷在停頓中無發展。

延緩是不能抉擇的產物;但是,延緩也是新行動的孕期,這猶如那個荒謬的道理:膽怯是勇氣的條件。

對“延緩”意義的似是而非的感悟中,我依然模糊地認爲,人的清晰的抉擇,必然伴隨心靜的停頓;人的選擇不能,必然在延緩中衰老。

如果說,探尋生活的真相是“賽修拉,一切從似是而非開始”,那麼追求生活的意義或方向,則可以是“感悟,一切從停頓開始,從頓悟走向理解”。

也正巧,今晨看微博時,一條微博截住(停頓)了我的眼光——喬妍姬:有時候一陣風,一個場景就讓我停下來,想多享受一下,僅僅是因爲那陣風吹起了我心裏的愜意,那個場景讓我感動。有空讓心聽下來,休息休息,然後再整裝待發。(忍不住查看了喬妍姬的個性留言:喜歡旅遊,喜歡時尚,喜歡享受,努力做快樂的人和事)可見,文如其人吧。我卻是,久久的注視着這一小段文字。。。。也忍不住摘用它,來作爲此片文章“關於停頓的哲學思考”的停頓。

謝謝你,喬研姬!寫出了這樣令我可停下來品味的文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