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带孩子去附近公园散步的时候,看到妈妈教育孩子要坚强的一幕,颇有感触。

一个约莫5岁的小男孩,一边走在小石板路上,一边玩溜溜球,可能是玩得太专注了,不小心踢到了小石板路的缝隙,啪的一下,小男孩摔了一跤,手里的溜溜球也扔出去了,小男孩瞬间哇哇大哭了起来。

这时候,跟在后面的妈妈喊到“哭什么哭,站起来,你一个男孩,好意思哭?!”小男孩听着妈妈的话,哭声小了些,妈妈走上前,又训了两句“摔倒了自己爬起来,你是男孩!”同样身为男孩妈妈的我,不禁感到汗颜,咱家小儿子简直就是个小哭包撒娇鬼。

在很多家长的认识里,哭泣是一种负能量的行为,因此,但凡孩子哭了,家长会立马对孩子说“别哭,好孩子不哭!”“你是坚强的孩子,不要不哭了。”

但孩子哭泣真的就是他们不够坚强吗?

其实,哭是孩子表达自己需求的重要方式,从婴儿时期,他们饿了哭,尿布湿了哭,排便之后哭,冷了哭,热了也哭,生病了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哭更多是心里又诉求,总之哭是孩子的信号,比其他声音都要强烈,想要引人关注父母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如果认为哭是孩子无理取闹,就听之任之漠不关心,这样带来的后果更严重,比如他哭是尿布湿了,不管不换就是尿布疹。

家长一句“一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你要坚强”把孩子的眼泪给怼回去了,一种结果是孩子感到再一次受到了伤害,哭得更厉害了,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家长关注,产生失落感;另一种结果是孩子停止哭泣,因为家长的话让他们感到心凉和害怕,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封闭自己的负面情绪,演变为情感障碍。

因此,当孩子哭泣的时候,不管不问或者立马制止都不是明知的选择,那么面对孩子的哭泣,家长应该如何处理呢?

1、观察孩子哭的原因

是摔了吗?如果是孩子屁股先着地或者摔在软地方,比如草坪、沙地、软垫上等,在这种稍软地方,孩子摔倒后,一般都没事儿,家长不用着急过去扶,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站起来以后再看看孩子有没有外伤内伤。

如果孩子哐当一声摔在水泥地上,当下就磕破了,哇的一声哭出来了,这时候家长应该做的是先去检查身上有没有伤口,伤口严不严重,第一时间先处理伤口,不用想着培养孩子啥坚强抗挫的品质。

2、尊重孩子哭的权利

哭并不是一件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当孩子哭泣的时候可以适当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不要打断孩子的哭泣,让孩子通过哭泣去发泄自己的负能量,不必急着去安慰或者解决问题。

3、给孩子肩膀或拥抱

哭的时候是听不进去任何话的,不要试图去跟孩子讲道理,所有的语言都比不上一个肩膀或拥抱来得有用,站在孩子的立场,感同身受地理解他,帮助孩子平复情绪。当孩子哭完,家长可以用简单的温柔的跟孩子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你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事儿了吗?需要妈妈帮你做什么吗?”

爸爸妈妈的拥抱,理解和询问,这本身就是尊重和同理心的示范,孩子一直这样被爱滋养,他也会成长为一个高情商的人。

*本文图片来源于“东方IC”,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东方IC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