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年俗


  我的故鄉,五蓮松柏。我們當地的年,自古至今流傳下來很多風俗習慣。

  每當撕開臘月的日曆,意味着年的腳步越來越近,隨後,年的味道逐漸濃郁起來。備年貨的喧囂聲飄浮在村莊上空,喧鬧着村莊。昔年,村莊在噼裏啪啦的鞭炮聲中迎接一年又一年的除夕,年就這麼走到千家萬戶。

  農曆臘月二十三,按風俗叫小年,也是祭竈的日子。不知道從何年何月起,民間流傳着竈王爺“上天言好事,下天將吉祥”的民謠,每當到了這天,各家各戶的都在唸叨這句民謠。傳說竈王都是在小年啓程,在人間轉一圈,年夜時準時到達玉帝那裏彙報他在人間的工作業績,正月初七再準時返回。所以祭竈在民間是每年必須做的事情,從此“竈王爺”在民間便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

  這天,在我們當地是包餃子的日子。記憶中的這天,父親早早起牀,拿起掃帚把院子打掃一遍,然後往外搬屋內能搬得動的東西,目的就是飯後進行大掃除。母親起牀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鍋里加些水,點上火,燃起裊裊炊煙,炊煙飄升到房屋上空,在當地叫“抽狼煙”,這煙越濃,升得越高,寓意着生活就越盛旺,所以初七那天人們依舊再抽一次狼煙,好讓竈王爺沿着去時的路返回到自己家中,這是幾千年來人們憧憬美好生活的習俗。




  喫過早飯,我們一起往外搬運盤碗瓢盆,一年一度的大掃除開始了。母親把掃帚綁在長長的杆子上,頭上蒙上一個頭巾,嘴再用一條毛巾遮擋,仔細地把屋裏一年的灰塵打掃得乾乾淨淨,這叫“辭舊迎新”。我們小孩子也興高采烈地給母親打下手,抹這擦那,忙忙碌碌,上午在衛生大掃除中度過。喫過中午飯,母親就開始準備晚上包餃子的原料。先和麪,醒水,到包餃子時面特別柔軟,沒有面疙瘩,擀出來的餃子皮均勻、光華,出鍋的水餃又白又細軟。然後母親再剁餃子餡,一般先把肉餡剁好,再剁上白菜頭,等母親弄好餃子餡,就可以包水餃了。我們這裏一般包元寶形狀的水餃,技術全在擀麪上,就是把整塊面在面板上一次擀動,擀成一個大圓形的麪皮,再摺疊,用刀割成小梯形的餃子皮,然後再包成元寶形狀的水餃。記得母親做活特別用心,做得也特別精緻,看到那些惟妙惟肖的元寶,真是不捨得放在滾開的水裏煮,不過,那個年代,一年喫不上幾次水餃,因爲水餃誘惑着味蕾,只盼望天快黑下來,一家人圍在一起,喫熱氣騰騰的水餃,也就顧不上好看不好看了。

  母親包完水餃,總是重新洗洗手,然後,燃起香火,嘴裏不停地念叨“竈王老爺上天,把人間的好事壞事傳遍”,再磕三個頭,最後滿懷喜悅,恭恭敬敬地把貼在竈臺旁邊舊的竈王爺的年畫請下來,再換上新的。這竈王爺的畫呀,原來都是去集市上買,後來經濟發展了,做生意的人多了,“竈王爺”和“財神爺”不請自來,那些賣畫的商販走到各家門口,高聲吆喝:“財神爺來了,快出來接財神吧!”家中主人聽到,誰還不笑臉相迎呢,笑意盈盈把“財神爺”與“竈王爺”請回家。那竈王爺慈眉善目,嘴角一抹微笑,眼神蘊含慈祥。畫面上面印有一年的日曆,大多都是"一家之主"四字在上,以表明竈王爺的地位,兩側印有“上天言好事,下天保平安”的對聯。

  記憶中,小年的下午,母親總是在竈堂裏燃起熊熊烈火,鍋裏的水熱氣騰騰,屋裏的火炕燒得如同現在的暖氣片,很熱,炊煙裊裊在屋頂上散漫、升騰。一家人日子過得怎麼樣,要看祭竈這天對竈王爺的虔誠心,因爲竈王爺他就在竈臺旁邊,目睹着這家主人的一切行爲,無形中充當了監督者。

  天色暗了,母親把餃子煮熟。先撈三碗放在竈王前,再燃起三柱香,虔誠地再燒些紙,用作竈王上天的路費,然後往竈王爺嘴邊用筷子夾着水餃,口中不停地念叨,祈盼竈王爺喫了上路,多回報自家中的事,來年帶來吉祥的運氣,在母親心中,竈王爺分管着自家的竈火,是全家人飯碗的保護神。在噼裏啪啦的爆竹聲中送竈王爺上天,一家人也開喫水餃。

  時光流轉,小年與祭竈給鄉村帶來濃郁的年的氣息,成爲當地的風俗習慣,一直延續至今,竈王爺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曾未改變,已經成爲一種傳承文化的標籤。

  有一種年的風俗就是做大豆腐,這是幾千年民間流傳下來的習俗。豆腐是“都福”的諧音,寓意家中的每個人年年幸福。

  記得小時候,進了臘月,母親把儲藏的黃豆找出十多斤,先用簸箕簸去那些粉屑物,再用一個圓圓的小蓋頂滾動黃豆。黃豆粒經過母親這一挑選,那些癟籽、黴籽和小沙子留在蓋頂上,能滾到盆裏的全是顆粒飽滿的黃豆,母親再放好以備做大豆腐。臘月二十四那天,母親就會再次拿出早選好的黃豆,先在溫水裏浸泡一晚,第二天就可以在自家石磨上磨豆漿了。

  用石磨磨豆腐,那可是體力活,也是細功夫活。怎麼才能把豆腐做得嫩且好喫?工序之一在磨豆漿上。在推磨過程中不能多添黃豆,也不能連續添,推個四五圈再添一次,連續循環下去,過年嘛,總得多做點,10斤黃豆得磨整上午,記得都是全家人齊上陣。石磨在“吱吱呀呀”聲中不停地被推着,和着玩童們在磨旁邊的嬉鬧聲、大人們攆玩童的呵斥聲,豆漿從石磨縫隙中慢慢流出來,磨下來的叫豆渣漿。磨累了,停下來,把磨盤上的豆漿用勺子收到乾淨的桶裏,再繼續磨。

  等把所有黃豆推完後,母親便親自燒火,這是做好豆腐的第二道工序。等鍋內的豆漿熱了,再用葫蘆瓢舀到一個布袋包袱裏過鍋。淳香濃郁的豆漿瀰漫了整個屋子,過出的才叫豆汁。有時父親也幫母親過豆汁,把過出來的豆汁再燒火,這是第三道工序。母親自己慢慢燒火,怕我們燒過了火,做出的豆腐味道就有點糊味,等燒開後,再從鍋裏用葫蘆瓢舀到一個燒瓷制的磚紅色大泥缸裏。不一會兒,滿滿一鍋熱氣騰騰的豆汁被母親舀到缸裏。然後母親就用滷水斬豆腐——— “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再蓋上蓋頂,等滿滿的一缸豆汁瞬間“點石成金”般地變成豆腐腦,大約需要半個小時。再把豆腐腦舀到早已鋪好包袱的篩子裏。把包袱摺疊,上面再放上蓋頂,壓上個重重的盆,過十幾分鍾,打開包袱,又白又嫩的豆腐就正式做好了。

  母親做出的豆腐又嫩又鮮,把爺爺奶奶等人叫來一起喫,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喫着熱氣騰騰的豆腐,說說笑笑,滿屋盈滿暖意融融的親情與年味濃厚的氣氛。

  而如今呀,機器早已替代了石磨,豆腐呢,又是家常便飯,想喫,天天可以買到,尤其上了央視味道的街頭(鎮名)豆腐,在縣城都開了連鎖店。豆腐,鮮美白嫰,入口即化,清香可口,那是老家年的味道,是縈索在心頭的親情味道。

  還有一種年的風俗,就是拜年。時鐘的腳步踏過一年的終點,隨着午夜十二點的鐘聲響起,人們在噼裏啪啦的爆竹聲中送走了除夕,迎來了新年。自遠古時代流傳下來一個關於年的故事,說有個叫“年”的怪獸,每逢除夕這天就來到人間騷擾百姓。開始人們對怪獸無計可施,鎖門閉戶。後來,村裏有智慧者帶領村人一起燃放爆竹,在門上貼上紙紅對聯,掛起紅燈籠,果然“年”被嚇跑了,再也沒有來過。從此,人們可以出門相互問好,拜訪,此後 ,燃放爆竹、貼對聯、掛燈籠的習俗流傳下來,拜年的風俗也流傳至今,現在已延續成爲傳統文化習俗,人們在辭舊迎新的同時,互相拜年,互相祝願,祝福身體健康,生活幸福綿長。

  少時,不諳世事,記得大年初一都是在父母的安排下,先去給爺爺、奶奶拜年,然後按照長輩與自家的遠近,一一拜年,問候長輩,然後長輩會分發糖塊、花生之類平時喫不到的零食。路上,遇到比自己大的同輩也得開口問好,施禮道賀,祝福祈願。但是,記憶中卻從來不曾給父母拜過年,也許是自己的親生父母,稱呼喊習慣了,也許是根本不知道先給父母問個好,後來懂得了,又難於啓齒。

  鄉下的農村,拜年這風俗一直延續下來。還是在新年的初一,少輩們走街串巷,輪流給長輩們一一拜年。比如到了大娘家,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大娘過年過得好!”大娘會笑逐顏開,接話茬“好啊好啊,都好都好!”。遇到活寶的少輩媳婦,她剛走到去拜年的主人家院子,就高聲吆喝來磕頭,比如,“大娘,你上炕頭坐好,我跪下給你磕頭啦,準備好磕頭錢沒有?我可張開了懷兜。”然後,模擬着要跪下的樣子,而被拜的長輩,在這天又不肯捨得往外拿錢,客氣地說着:“不要跪,不要跪,你跪下萬一不起來,那麼大個兜得裝多少錢?一個頭一分倒好說,萬一要張毛爺爺,我上哪弄錢去?”惹得滿屋人哈哈大笑。一個個小插曲完畢,大家再在一起,坐着的,站的來,喝茶,攀談,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隨着時代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拜年還在延續,不過形式多樣化了,時間也越來越長了。從臘八節那天起,親友之間就可以相互走訪、拜年,這叫提前拜年,同輩親友互拜,聯絡情感、增進友誼,臨別之時會說“拜個早年”。這拜年一直到正月三十,親戚朋友只要沒有見過面的,一見面由“過年過滴好”改成了“過年好!”。民間有句俗語,凡是正月聚在一起,閒話家常,酒桌上 “不出正月還是過年酒”的話又被人們說來說去。

  如今,短信滿天飛的時代被萬能的互聯網取代。微信留言、語音拜年、視頻拜年形式多樣化,微信動態圖片獨領風騷,動態的視頻信手拈來,內容風趣幽默、新穎別緻,豐富多彩,轉發頻率頗高,還省了錢。近幾年的互發微信紅包,無不爲拜年增添了幾多年的況味。同事的兒子一元錢包個紅包,分一百份,大家爭先恐後,一分錢的喜悅,是樂在“搶”字上,搶包者無不笑口大開,發紅包者更是得意自己的“吝嗇”。

  人們沉浸在拜年搶紅包的歡樂之後,幫老人做團圓飯,一家人聚在一起分享喫團圓飯的快樂,親情濃濃,歡樂祥和。

  拜年,人們拜的是久傳下來的歷史文化,拜的是對長輩的尊敬,拜的是對全年的美好願望與祝福,拜的是對社會越來越文明進步的祈盼。




  我們當地年的風俗其實還很多,比如貼紅紅對聯、紅紅的窗花,既喜慶又祥和;蒸發面栆餑餑(寓意早發的意思);除夕煮肉(有的諧音);蒸魚(有餘的諧音);祭祀祖宗,不忘根本;穿新衣服,煥然一新的精神風貌,人們更加神采奕奕;唱年戲、舞獅,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等等。

  無論哪種方式的年俗,都是千百年來祖祖輩輩的鄉親流傳下來的豐富多彩的民間習俗。現在,有個很時髦的名字叫“民間文化”,正因爲這些,人們的年在忙碌中才過得熱鬧、過得有意義非凡。所以,年是豐富多彩的年,是年年有餘的年,是年年幸福的年。(3979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