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引領我們超越千載,重回漢末三國那個紛紜變幻的時代。

  但也留下了一些謎團,至今無解。

  01

  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形勢本一片大好,但街亭之敗讓此次北伐功敗垂成。

  不過,西邊不亮東邊亮,孫吳爲策應蜀漢北伐發動了一場石亭之戰,取得了極大進展,也很大程度上牽制了曹魏的軍隊。

  曹魏當時有兩個對手:蜀漢和孫吳;有三個戰場:西線的關中、隴西,中線的荊州,東線的合肥、濡須口。

  石亭之戰牽動了曹魏中線和東線兩大戰場的兵力部署,有情報顯示,街亭之戰後魏軍已悄悄從西線戰場調兵去中線和東線,在街亭打敗蜀軍的張郃,此時已率部分關中魏軍主力趕到荊州,受魏軍荊州主將司馬懿的節制。

  魏軍在關中兵力不足!對蜀軍來說,此時出擊正好打一個時間差,完全有取勝的可能。

  諸葛亮意識到這又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不能放棄。

  諸葛亮決定,馬上再來一次北伐。

  02

  但是,年初剛從隴西敗回,不到一年又要北伐,勢必有一些人不理解。

  爲了統一思想、堅定決心,諸葛亮不顧一些人的非議,再向後主劉禪上了一份奏表,重申北伐的意義,向後主同時也向蜀漢民衆解釋又要北伐的原因。

  這份奏表,就是《後出師表》。

  在這份奏表中,諸葛亮首先申明瞭先帝的遺志,表明不北伐沒有出路的道理,否定那種偏安的思想,認爲不征伐曹賊,先帝所創建的事業就會丟掉,與其坐等滅亡,不如去討伐敵人。

  之後,諸葛亮寫道: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得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爲非計。

  諸葛亮說,我接受先帝遺命以來,睡不安穩,喫飯不香。

  爲了征伐北方之敵,先去南方平定了各郡,所以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不毛之地,兩天才喫得下一天的飯。

  我不是不愛惜自己,只不過想到蜀漢的王業決不能夠偏安在蜀地,所以我冒着艱難危險來奉行先帝的遺志。

  寫道這裏,諸葛亮有些傷感。

  諸葛亮說,有些發議論的人卻說這樣做不是上策,如今曹賊剛剛在西方顯出疲睏,又竭全力在東方與孫吳作戰,兵法上說趁敵軍疲勞之時向其發起進攻,現在正是進兵的時候。

  所以我恭敬地把一些情況向陛下陳述。

  03

  諸葛亮陳述的事情有六項,都是古時和近世的事情。

  諸葛亮用這些具體事例闡述了了一個思想,那就是決不能妥協偏安,必須以戰求安。

  這六件事,分別是:

  第一件,漢高祖劉邦聖明如日月,手下的謀臣們智謀深遠,也是歷經艱險,受過挫敗,遭遇危難最後才得以安定,現在陛下還趕不上漢高祖,謀臣也遠不如張良、陳平,想採取長期相持的策略來奪取勝利、平定天下,這是不可能的。

  第二件,曹魏前期的劉繇、王朗各佔州郡,在考慮如何才能安定時,動不動引用聖賢的話,滿腹疑問,今年不戰、明年又不出徵,使得孫策強大起來,於是吞併了江東。

  第三件,曹操智慧計謀遠超常人,用兵如孫臏、吳起,可是他卻曾在南陽受困,在烏巢面臨險境,在祁連山上遭遇危險,在黎陽被逼,幾乎在北山失敗,差一點死在潼關,後來才表面上穩定了一段時間,打算不經歷危險來安定天下是不可能的。

  第四件,曹操五次攻打昌霸都沒有獲勝,四次渡過巢湖沒有成功,任用李服,李服卻圖謀殺死他,委任夏侯淵,夏侯淵卻戰敗身亡。先帝常稱讚曹操是個有才能的人,他還有這些失誤。

  第五件,我率主力來漢中才一年,期間失去了趙雲、陽羣、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邰、鄧銅等人,加上部曲中的首領、屯兵中的將官共七十多人,各族將士以及散騎、武騎等騎一千多人,這都是幾十年來從四處聚集起的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再過幾年就將損失全軍的三分之二,那時拿什麼兵力去消滅敵人呢?

  第六件,現在百姓窮困、兵士疲憊,可戰爭不能停,戰爭不停,軍隊駐紮下來和去攻打敵人所付出的辛勞和費用是相等的,既是這樣,不如趁現在的時機攻取北方,而不是用一州之地和曹賊長期相持。

  04

  舉了這麼多例子,諸葛亮想強調勝利不是等來的,逆水行舟或者原地不動都等於後退,不抓住機遇就會被淘汰。

  諸葛亮也闡明,失敗是正常的,不能因爲一次失敗就喪失鬥志。

  說完這些,諸葛亮接着寫道: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以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

  諸葛亮說,天下的事很難評論斷定,從前先帝在楚地打了敗仗,曹操拍手稱快,認爲天下已被他平定。

  後來先帝東聯孫吳,西攻巴蜀,又向北征討,殺了夏侯淵,曹操根本無法料到這些。

  諸葛亮指出,復興漢室的大業眼看要成功了,但孫吳改變了態度,違背了盟約,關羽兵敗被殺,先帝在秭歸被打敗,曹丕稱帝,所有這些事,都很難預料。

  很難預料,這是人生的無常,更是歷史規律的難以把握,要克服它,唯有奮鬥不息!

  最後,諸葛亮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

  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諸葛亮對後主說,我將小心謹慎地爲國家奉獻出我的一切,直到死爲止。

  至於事業是成功還是失敗,是順利還是不順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夠預見的了!

  05

  前一份《出師表》讀來激昂熱烈,與之相比,後面這一份奏表看起來更重說理,並且氣勢也不如之前,言語之中多了許多悲壯,按照清代學者的話說甚至有些窘迫。

  前後詞氣迥異,有人懷疑《後出師表》不是諸葛亮所作。

  其實,文風的變化折射的是心理的變化,首次北伐遇挫對諸葛亮的心理產生了不小影響,他更清楚地看到敵我之間力量對比上的差距,所以與《出師表》中的樂觀、激昂的情緒相比,《後出師表》強調了困難,強調了完成先帝遺志的艱鉅性,但決心未變,理想未變,勝利的信心也未變。

  仔細品讀《後出師表》,看到的是一個更加真實的諸葛亮。

  這份奏表中多次談到曹操一生遭遇過的失敗,似乎隱約透露出諸葛亮此時面臨的處境,雖然不會有人公開談論他的過失,但第一次北伐就以失敗而告終,他面臨着很大的壓力。

  諸葛亮希望大家理解,失敗是正常的,尤其對手那麼強大。

  06

  但是,《後出師表》中還有一處明顯錯誤,使大家進一步懷疑它的真實性。

  在這份奏表裏諸葛亮提到趙雲已死,而《三國志》明確記載趙雲死於蜀漢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上這道奏表時趙雲仍健在。

  再加上陳壽編《諸葛亮集》時收錄了《出師表》,卻沒有收錄《後出師表》,所以有人更加堅信這份《後出師表》是僞託之作。

  但是,從《後出師表》的思想、氣勢以及語言習慣看,都符合諸葛亮的風格,文中的內容與諸葛亮那時的心境也完全相吻合,這篇奏表是諸葛亮所寫的可能性更大,所以爲《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主編《資治通鑑》的司馬光都予以轉錄。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在那個時候,在那種情境下,只有諸葛亮纔有這樣高遠而博大的境界,才能發出這樣的強音!

  《後出師表》最早記錄在張儼的《默記》裏,張儼幾乎是諸葛亮同時代人,在孫吳做官,掌握許多第一手資料。

  有人懷疑這篇奏表是張儼所僞託的,但這其實說不通,表中對孫策、孫權都有不敬之語,張儼不可能作此語。

  但是,趙雲的卒年問題的確是個疑問,是《三國志》記錯了?還是諸葛亮寫錯了?這已成爲歷史之謎。

  《三國英雄記》(6卷)

  南門太守 著

  新書預告:2018.11.4 ,14:00—16:00 寧波書城《三國英雄記》首發式。

  南門太守與你面對面談談三國英雄的那些事兒,掃碼報名有驚喜!

  書房記

  知識 | 思想|文學| 趣味

  合作郵箱:[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