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下午5:30左右,我們到黨鑑泉老師家,黨老師熱情接待了我們,給我們講了很多寶貴的東西。

黨老師首先介紹了黨家村的歷史變遷,尤其是民國以來受破壞的歷史。黨家村1331年建村以來不斷發展,現在有120多座四合院,大部分都是明清建築,元代基本上沒有了。現在的建築物少則200年,多則400年,現在面臨着修復問題。

黨家村損毀的歷史原因:

1.建國前毀損,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河防部隊曾拆毀部分公共建築做工事,曾經把25個哨門食堂大門拆卸下來做牀板。有一個關帝廟改中山堂的故事,之前村中有個關帝廟,牆上有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壁畫,當年國民黨河防部隊要拆除關帝廟,有文化人商議把孫中山的畫像掛上去,於是連夜掛牌匾,關帝廟變成了中山堂,避免了被摧毀的命運,這是村民自發保護古建的典型。

2.建國初合作化、公社化時期,當時的祠堂由供奉祖先的場所改爲了生產養殖的場地,大廳改造成看生產隊的飼養堂、豆腐房和公共食堂,後來由於牲口糞土運送不便,拆除了哨門祠堂,當時25個哨門全部拆除,公共建築受到了破壞,這種破壞在60-70年代告一段落,到80年代初,村幹部要發展教育拆掉戲臺以及中山堂建學校。

3.低標準時期,當時生活困難,許多人家拆廳房、門房,把拆下來的建材賣掉,換錢買糧。過去村上保護古建有智慧,兄弟分家,房子既有兄長一份,也有弟弟一份,無法拆除,產權共有客觀上保護了古建,賣房一般是整院賣給別人,不拆除。但是低標準時期,大家都要拆房子維持生計,當時也是西莊中學的建校時期,那時黨鑑泉老師上初中,他們當時就從黨家村抬磚抬木料,這一時期損毀的個人私產,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有損壞,基本上三分之一的廳房、四分之一的門房都被拆卸,大部分賣給西莊中學。

4.改革開放初期的損毀,當時分產到戶,羣衆生活水平有很大提升,爲方便糧食、花椒等農作物的晾曬,許多人把之前損毀的門房廳房用水泥蓋成板房,貼上瓷磚,修的東西與黨家村風貌不合,這個階段的毀損可以成爲修復性毀損。

黨老師是1945年生,據他回憶,黨家村毀損了三分之一左右。他告訴我們,90年代保護意識喚醒,但由於資金、技術等條件所限,真正大規模修復是在2011年後,2014年以來加快步伐,能修復的基本上修復,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的毀壞都得到了修復,當然後續應當持續努力改進。

黨家村民居一瞥

黨老師對傳統村落保護的心得頗多,他給我們講到了馮驥才提到過古村落保護問題,馮驥才先生對現在很多現象做了批判,尤其反對騰籠換鳥的做法。黨老師非常贊同馮驥才先生的看法,聽到這裏我想到了昨天我表哥提的問題,我自己心裏想的和馮驥才先生、黨老師是一樣的,不禁感到更有底氣些。黨老師繼續說,要處理好古村落和人的關係,老房子不住人則無生氣,古建要有人來保護,房養人,人養房,村落歷史文化要靠人來傳承,古村落一定要留有一定數量的原住民,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黨老師告訴我們,古村落必須有人尤其是有原住民,黨家村與四合院不同,四合院早已人去樓空,而黨家村依然姓黨,黨、賈兩姓依然堅守在黨家村,守成有恆是黨家村最大的亮點。

訪談情形

除了一定數量的原住民外,黨老師還希望國學能得以傳承,他說當年村裏還有一些精通國學之人,他們文史功底紮實,黨老師曾經主動去請教,文化承接要有自覺性,過去文化人從小學“三百千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入手學習,而現在這種國學傳承是大不如前了,現在知道一點就是文化人。黨老師給我們講他當初的一個故事,有一塊牌匾上寫着“磻溪春湧”,黨老師不理解,就去問黨鳳洲老師,黨鳳洲老師去查《辭源》、《辭海》,磻溪是渭水上游的地名,當年姜太公85歲在此遇到周文王,輔佐文王成就大業,磻溪春湧指的是老年人80歲以後還能有所作爲。後來一位遊客前來參觀,說自己就是寶雞磻溪鎮人,也知道這個故事。於是他非常高興,又多掌握了一個知識。我們聽了也深感敬佩。

黨老師教誨我們,要注意讀史讀文,把興趣變成習慣,開卷有益,讀書要不侷限一個方面,應多讀深思,多學多問,注意積澱,學無止境,一定要謙虛好學。

我們的合影

整個採訪長達兩個多小時,從黨老師家出來時天都黑了,這場訪談令我們受益匪淺,從黨家村的沿革到傳統村落的保護再到國學的傳承,黨老師的態度與學識令我們大爲感佩,真不愧是老文化人。黨老師很多觀點我們深表贊同,他提出的守成有恆更堅定了我對保護傳統村落根基在於原住民這一點的認同。黨老師的殷切教誨使我深爲感動,這是我在整個黨家村調研最值得回味的環節,謹在此祝福黨老師健康長壽,一切順利。

採訪黨老師後,很多疑難問題迎刃而解,新的思路在我心中形成,在總結調研記錄並和老師溝通交流之後,我們規劃了下一步的計劃,新的行動即將展開。

(未完待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