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悠閒了兩天,在家歇了歇腦子,不知各位有沒有出去玩兒呢?

本期小文介紹的對象是糖醋魚,一道種類家常但做法又不家常的菜品。

糖醋魚和糖醋里脊是很多年輕小夥伴非常鐘意的一道菜,一來糖醋的味道確實能夠激發味蕾,二來兩道菜做法較複雜,尤其是對油溫的控制要求較高,油溫低了裏脊的糊容易脫漿,炸的時間不夠糖醋魚的肉又炸不透,所以家庭做出的糖醋里脊往往軟嫩無口感,有點像棉花套子,糖醋魚皮下的肉又不透,魚刺容易扎嘴。

我爸自打年輕的時候就喜歡做飯,至今家裏還保留着好幾本那個年代的菜譜,他喜歡做,我就喜歡跟着看,從四五歲一直看到七歲上小學,有時他做兩個小時我就看兩個小時,也不知這麼小的小孩怎麼會對做飯有這麼大的興趣。

記得當時家裏廚房的外面是個推拉窗,窗沿剛好擋住了我的視線,所以只好搬個骨牌凳站在上面看。由於我爸的緣故,從很小我就接觸到了糖醋魚這道菜,當時我爸形象地把這道菜稱作“澆汁魚”,那時家裏的親戚、父母的同事知道我爸有這門手藝,都想來我家嚐嚐,但也許害怕屬於自己的東西被搶走了,每當聽到有人這麼說,我就非常牴觸,以至於後來“上你家喫澆汁魚去嘍”都成了一種逗我的手段,唉,爲什麼大人都喜歡嚇唬小孩兒呢?

雖然那時只有四五歲,但老爸做“澆汁魚”的步驟至今仍歷歷在目,整道菜做法很複雜,主要是家裏沒有這麼大的鍋,僅這一道菜的時間都得在一個半小時以上,買來的鯉魚打上花刀,把澱粉撲在魚的表面和肉裏,下油鍋炸,先是淋着頭炸一次撈出晾涼,再拎着尾巴炸一次晾涼,最後再把魚放進去,用勺子澆油炸一次,然後把買來的罐裝番茄醬放鍋裏炒透澆在魚上,“澆汁魚”便算完成。

做好的魚喫到口中酥脆,魚肉的水分幾乎全部失掉,魚刺也被炸酥,那時的罐裝小番茄醬也特別有味,茄香無比,這道菜一般就是做給我喫,當時自己喫完一條魚輕鬆加愉快。

長大後,我爸饒有興致的時候也會做兩次糖醋魚,但專注的程度和之前大打折扣,魚肉往往炸不透,現如今茄汁的香度也不夠,也不知到底是做法變了還是喫魚的人變了,反正就是覺得不如之前好喫了。

現如今周邊提供糖醋魚這道菜的飯店已經越來越少了,有幾次跟隨市烹飪餐飲酒店商會的老師們去各個飯店拍東西時偶爾會發現這道菜,但很多廚師們在裏面加了濃縮橙汁,個人非常不喜歡。

前兩年市中區解放北路棗城往事出了一個金毛獅王糖醋魚,就是把魚肉做成長卷鋪開,造型好看,也容易炸酥,不知現在這道菜還做不做。

個人認爲評判糖醋魚的好壞主要有兩點:第一魚要儘可能的全酥,第二糖醋汁的味道一定要純。

前段日子和王煥信老師交流中也談起了這道菜,他說以往他們這輩人做糖醋魚就是用番茄醬和糖來熬汁,鍋中加一些蔥姜打底,加底油放番茄醬,待得芡汁粘稠後再往上潑一勺熱油,讓芡汁完全爆開,然後馬上澆在魚上,爆汁的過程中,芡汁便會自己往魚肉裏鑽。

糖醋魚有放蒜的,也有不放的,放蒜增香但會掩蓋一些糖醋的味道,不放的話可能會膩,但糖醋味唱主調。

上個月在市中區文化路蘋果花園對面的大碗廚喫了一次這個糖醋魚,感覺甚好,烹調中採用白醋陳醋和香醋勾兌成的複合醋,雖然做法並非傳統,但好喫就行,魚炸的酥脆,白醋的醋味夠勁,直往腦子裏鑽,很不錯。

另外,由於該店有幾道類似扣碗的菜品,在此也和大家交流一下很多飯店在介紹中嚐嚐使用的“老味”到底是個什麼意思。

前幾天辣子雞文化美食節中,我曾就這個問題向幾位本地資深的評委請教了一下,多數人認爲所謂的“老味”還是和之前那個年代廚師吊湯的功底有關。

也是,唱戲的腔,廚師的湯,不管極致展現吊湯功底的開水白菜還是其他使用高湯的菜品,在那個沒有添加劑和過多調味品的年代,一勺好湯就能成就一個好菜。

另外,老味小酥肉的“酥”除了有“炸酥”的意思,也有使用高湯把肉和糊“悶酥”的意思,通過較長時間熬煮,將高湯的味道和酥肉的味道充分融合。

這就是本期小文的全部內容,感謝閱讀!

下期我們將推出龍哥的海鮮炒飯,敬請期待!

小文作者 胖哥

圖片提供 胖哥

2019.10.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