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自戀的起源僅僅是由基因因素造成的,難道不會更容易一些嗎?這意味着我們作爲父母和社會成員,對兒童和成人病態自戀的發展就不用負任何責任了。遺憾的是,養育因素不可忽視。儘管一個人的基因組成很重要,但我仍然堅信自戀者是後天形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治療室當中,對病人的自戀水平和類型進行評估,則尤其重要,因爲這涉及到治療師後續該使用何種療法,何種干預手段,如何幹預。

自戀型人格是與生俱來的?反對,沒有人天生就自戀到病態

我最近讀了幾篇文章,作者認爲自戀型人格障礙(NPD)是存在於基因中的,因此是可遺傳的。在他們看來,在形成自戀者的過程中,養育因素幾乎是無關緊要的。

他們把幾乎所有的責任都歸咎於自然和先天因素,並參考了一些科學研究的結論來加以證實。

我得來解釋一下我爲什麼不同意他們的話。

說到我們個性的發展,先天和後天都起着決定性的作用。科學家們還沒有就兩者中哪一個更重要達成共識。命運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因爲我們不能選擇在何時、何地、父母,也不能選擇自己長什麼樣,長多高和長多胖。

自戀型人格是與生俱來的?反對,沒有人天生就自戀到病態

大自然包含了我們的遺傳傾向。

養育包括我們的環境,我們生活的物質環境,更重要的是,我們生活和交往的人。重要客體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重要客體指的是我們的父母,我們生活中其他對我們的認知和情感發展有影響的成年人,朋友,以及後來的伴侶。

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是我們性格的組成。我們的性格由性格和氣質兩部分組成。它與我們的思維、動機和行爲有關。性格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一生中逐漸形成的。

我們的環境、思想、情感和行爲塑造了我們的性格。氣質是由生物因素決定的,因此是相對固定的。它是我們遺傳的,因此我們稱它爲人格的生物、遺傳和本能部分。

自戀型人格是與生俱來的?反對,沒有人天生就自戀到病態

例如,氣質決定了我們是更內向還是更外向。就後者而言,如果我們的父母從未滿足過我們的要求,也沒有設定好界限,那麼這樣的氣質類型更有可能形成自戀特徵。最關鍵的發育時期是在三歲左右,那時每個孩子都經歷了全能自大的階段。

說到自戀者,先天因素對他們並沒有太多責任。是的,自然賦予了他們某些特質(氣質特徵),但影響這些氣質特徵將會有多嚴重的是後天因素。更重要的是,養育將增強他們的性格特點在一個更健康或更病態的方向發展。和所有人一樣,自戀者也曾是需要父母關愛、關愛、保護和照鏡子的嬰兒。在自戀者的生活中,從來沒有適量的空間讓他們的自戀往健康的方向發展。

自戀型人格是與生俱來的?反對,沒有人天生就自戀到病態

現在讓我來談談關於自戀是遺傳的不同假說中提出的一些論點。

在一項研究中,作者研究了他們所謂的自戀本能。他們還觀察了個體的肢體語言,並詢問他們如何定義自己的個性。

雖然我同意作者的觀點,從定義上講,本能不是後天培養的結果,但我不明白他們是如何定義和衡量本能的,也不明白肢體語言是如何被用來給人貼上NPD的標籤的。那麼,NPD和自信的人在肢體語言上有什麼不同呢

在另一項研究中,作者們集中研究了自大和自以爲是這兩個最突出的自戀特徵。他們的推理很詳盡。

然而,誇誇其談和優越感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它們是後天習得的行爲。

自戀型人格是與生俱來的?反對,沒有人天生就自戀到病態

兒童或青少年真的會按照自己的意願表現得浮誇和有優越感嗎?更有可能的是,他們已經學會了如何傲慢、虛榮和屈尊俯就。他們模仿周圍的人,首先是他們身邊的大人們。孩子們通過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來學習情感和適當的行爲。誇張的行爲不是自動就有的,所以它怎麼可能是遺傳的。

關於NPD患者的大腦結構和灰質異常的科學文章也有很多。這些作者關注的是自戀者缺乏同理心這一特徵。其實自戀者並不缺乏同理心;他們只是有不同的體驗。與大多數人感受到的同理心相比,它更映射自我感受和思維。在我提到的三篇文章中,這篇文章是科學上最嚴密的,因爲使用了腦成像。

然而,我們不能忽視神經可塑性和父母養育對大腦發育的影響。這同樣適用於恢復作用,心理治療可以發揮通過加強、創造新的連接,重塑神經元之間的聯結。因此,不能完全忽略培養因素。

自戀型人格是與生俱來的?反對,沒有人天生就自戀到病態

如果自戀的起源僅僅是由基因因素造成的,難道不會更容易一些嗎?這意味着我們作爲父母和社會成員,對兒童和成人病態自戀的發展就不用負任何責任了。

遺憾的是,養育因素不可忽視。儘管一個人的基因組成很重要,但我仍然堅信自戀者是後天形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即使一個人的氣質很容易導致他/她比較自戀,但仍是後天培養的因素讓他/她變得更健康。

健康心理諮詢,找心理學說!心理學說:普及健康心理學,推動全民心理健康蓬勃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