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表明,主要與術前眼表的基本狀況、手術方式的選擇對角膜神經的損傷程度、術後角膜神經的修復情況、術後用藥等因素相關。因此,不製作角膜瓣的全飛秒,術後除了視覺效果更穩定外,乾眼的風險和症狀也會更小。

不少朋友反應,做完摘鏡手術後老是覺得眼睛幹。先別太擔心,因爲術後乾眼確實是摘鏡手術最常見的併發症,且大多是可以恢復的。

乾眼是指任何原因造成的淚液的質或量或流體動力學異常,引起淚膜不穩定和(或)眼表損害,從而導致眼部不適症狀及視功能障礙的一類疾病。 屈光手術是乾眼的危險因素。

爲什麼做摘鏡手術會導致術後乾眼呢?

研究表明,主要與術前眼表的基本狀況、手術方式的選擇對角膜神經的損傷程度、術後角膜神經的修復情況、術後用藥等因素相關。

1.術前眼表的基本狀況

剛做完摘鏡手術短期的乾眼,通常與角膜去神經化、手術創傷引發的炎症和眼表角膜形態的改變有關。

術前本身就有乾眼的人,術後發展成嚴重乾眼的風險要比普通人高很多。因爲他們本身的基礎淚液分泌量就少,淚膜就不穩定,會使得術後上皮細胞、結膜杯狀細胞、淚膜穩定性都恢復的更慢。

因此,我們經常強調要做詳細的術前檢查,如果術前就有明顯乾眼,最好先治療,病情緩解後再考慮摘鏡手術。

2.手術方式的選擇

目前臨牀比較常用的激光摘鏡手術方式包括:全飛秒(SMILE)、半飛秒(飛秒LASIK)、準分子(傳統LASIK)。

通常角膜瓣越大、角膜瓣蒂越小,切斷的角膜神經纖維就越多,越容易引起乾眼。

因此,不製作角膜瓣的全飛秒,術後除了視覺效果更穩定外,乾眼的風險和症狀也會更小。

左:全飛秒切口小;右:角膜瓣切口大

而同樣需要製作角膜瓣的半飛秒和傳統LASIK相比,半飛秒使用飛秒激光制瓣,比傳統LASIK的板層刀制瓣會更均勻、輕薄、精準,因此術後對角膜表面和基質層神經損傷會更小。

有數據表明,半飛秒術後乾眼發病率爲8%,而傳統LASIK術後乾眼發病率爲46%。不過大多在術後1個月,症狀就會明顯減輕,隨着時間推移,大多可以恢復到術前水平。

△ 半飛秒/LASIK手術過程示意圖

3.術後角膜神經的修復情況

角膜表面知覺是靠分佈在表面和基質層中的神經纖維來維持的,因此,無論是哪種手術方式都會破壞角膜表面知覺,使角膜的敏感性下降,從而導致反射性的淚液分泌減少,眨眼變少等。

一般手術對瞼板腺沒有太大的不良影響,但是通過檢測發現,術後淚膜的脂質層也是變薄的,很可能就是因爲眨眼變少,使得瞼板腺的油脂排出減少導致。

數據表明,在術後3個月,角膜敏感度仍較術前有所下降,但全飛秒的下降幅度會小一些,恢復也會更快一些。

不過在術後6個月,基本恢復的就差不多了。 而隨着角膜敏感度的逐漸恢復,乾眼症狀也會相應減輕。

4.術後的用藥

做完摘鏡手術,很多朋友會發現醫生給開了好些眼藥水,主要包括激素類消炎藥、非甾體消炎藥和乾眼用藥等。

激素類眼藥如果使用時間太長,有可能對角膜表面癒合存在抑制作用,反而破壞淚膜穩定性,因此,一定要遵醫囑使用,按時減藥和停用。

術後還需要常規使用一段時間的乾眼用藥,比較常用的有玻璃酸鈉滴眼液、角膜生長因子眼用凝膠等。這些藥物的使用,可以幫助角膜神經功能的恢復、眼表淚膜狀態的穩定和乾眼症狀的改善。

總得來說,摘鏡術後出現乾眼挺常見的,一般來說,遵醫囑用藥,在術後一段時間大多可以恢復到術前水平。全飛秒相比而言,術後乾眼的風險會更小一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