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稻6號讓鹽鹼地煥發生機

農民日報記者 呂兵兵

在位於山東省曹縣的黃河故道上,有不少農民口中“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鹽鹼地塊。“原先種糧食,一年到頭收個三五百斤,還不夠功夫錢。”梁堤頭鎮鄔莊村支部書記李亭玉說。

然而,今年開春,這裏卻種上了水稻,這讓村民喫驚不小:“種麥子棒子都不行,還能種大米?”

10月26日,由中國農科院、中農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東曹縣牧原農牧有限公司和曹縣縣政府組成的測產組來到這裏,進行實打驗收。“俺可是真真地看見了,人家一畝地能打到一千斤。俺還專門打聽了,人家種的是耐鹽鹼的水稻品種,叫‘海稻6號’。”李亭玉說。

原中國種子集團公司育種專家霍宏介紹,通過五點取樣,每個點取一平方米,測得該片稻田每畝有效穗在20.5萬左右,平均穗粒數在118粒,千粒重爲20到25克。根據上述數據,初步預測該片稻田的產量在500公斤/畝左右。

“曹縣黃河故道鹽鹼地的種植試驗證明,‘海稻6號’新品種具備在千分之五鹽度的鹽鹼地上正常生長的能力。而且,像這種鹽鹼地通過連續三到五年種植耐鹽鹼水稻,能夠有效修復土壤。”霍宏說。

記者看到,這片試驗田總面積達240畝,由曹縣牧原公司統一流轉後,與中農海稻公司聯合經營。據曹縣牧原總經理侯景超介紹,公司正在曹縣規劃建設年出欄110萬頭的生豬養殖體系,建設13個現代化養殖場和1個年產40萬噸的飼料廠,並配套建設公豬站、無害化處理廠和有機肥廠等項目。公司流轉這片鹽鹼地本意是發展農牧業生態循環經濟,特別是展示公司的液態有機肥項目效果。

“由於是片鹽鹼地,坑窪不平不說,還已連續多年長滿荒草。公司流轉土地後,探索多種循環經濟模式。”侯景超說,“正巧,中農海稻公司也在全國各地試種海水稻,我們一拍即合,於去年年底達成合作意向。”

牧原公司提供土地,負責日常管理;中農海稻公司負責提供良種、技術指導和訂單價回收等服務。第一年種植,土地平整難度大,草害嚴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量。而且,公司按照中農海稻公司要求,禁止使用除草劑等農藥,底肥和追肥均採用牧原公司的液體有機肥,全程無農殘污染,生產的稻米富含膳食纖維,蛋白質、鋅、硒、鎂、氨基酸等含量高於其它品種,口感好。

在這種情況下,首年畝產千斤的效果讓侯景超信心滿滿:“從現在起,加大土地平整力度,提早進行草害治理,研發標準化種植技術,全力以赴讓這片鹽鹼地快速變成糧倉。”

10月26日的測產結果更是傳遍了曹縣十里八鄉。“耐鹽鹼水稻具有吸鹽、改良土壤的特點,能促進生態良性循環,還可增加牲畜飼料來源,營養成分也更爲豐富。曹縣有大片的鹽鹼地,水資源也相對豐富,若能全面推開耐鹽鹼水稻種植,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曹縣副縣長馬其昌告訴記者。

25種耐寒葉菜進入首都“菜籃子”

農民日報記者蘆曉春

初冬時節,北京的最低氣溫已經降至冰點,連耐寒性較強的蘿蔔白菜都已採收,但是通州區於家務鄉西垡村永盛園蔬菜種植基地的菜田裏仍是一片綠油油。今年,由市葉類蔬菜創新團隊從歐洲引進的耐寒生菜新品種阿波羅綠在北京首次種植。至此,全市耐寒葉菜已達到25種,豐富了首都市民的“菜籃子”。

據瞭解,5年來團隊以生菜、芹菜、快菜、油菜、菠菜等5種葉菜爲重點,開展了蔬菜品種選育與繁育、栽培與設施設備、病蟲害防控、農產品安全與加工流通關鍵技術、互聯網+蔬菜產業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推廣示範工作。其中,選育葉菜新品種34個,包括7個快菜品種、10個油菜品種、8個散葉生菜品種、4個結球生菜品種、2個芹菜品種和3個菠菜品種。值得一提的是,選育的油菜、生菜、快菜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特別是“京研紫快菜”爲全國首個紫色快菜品種;選育的3個菠菜品種解決了菠菜易抽薹、不耐寒和適應性差問題,大大縮短了生長週期,且產品澀味較淡,細嫩爽口,商品性好;選育的芹菜品種突破越夏栽培難關,填補了夏淡芹菜供應的市場空白。

據葉菜創新團隊崗位專家曹之富介紹,2012年到2017年團隊選育推廣的耐寒蔬菜品種包括北生4號、農大菠菜1號、京綠2號、粉蓮1號、新紫冠等24個品種。今年秋季,首次“落戶”北京的阿波羅綠生菜的採收期較普通露地蔬菜可延後半個月,每茬畝產量可達2噸,比普通散葉生菜增產20%左右。

爲落實北京農業調轉節要求,配套選育推廣的葉菜還使用了4項節水栽培技術,包括水肥一體化模式、“地膜+微噴帶”、“高畦滴灌+覆膜”組合和葉面施肥技術。通過實施水肥一體化灌溉,平均每畝可節水52立方米、節肥4.8公斤,對實現化肥零增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同時,團隊將5種主栽葉菜摸索出10個以上高效種植茬口組合,建立了高產優質栽培技術模式7套,研發新型栽培技術11項,配套技術集成在6個區推廣應用,年均畝收益達3.2萬元,畝增收35%。

無膜棉向白色污染宣戰

馮震 農民日報記者 劉昊

不久前,無膜棉現場觀摩暨研討交流活動在美麗的新疆自治區沙雅縣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喻樹迅及農業農村部、科技部、全國有關涉農高校的專家學者百餘人集聚沙雅,就無膜棉種植技術進行觀摩研討和交流。

爲解決乾旱、寒冷等惡劣的自然條件給農業帶來的危害,20世紀80年代,新疆開始在棉花上推廣地膜覆蓋種植技術,這項技術在發展農業生產和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然而,由於地膜持續使用,殘留地膜回收率低,土壤中殘膜量逐步增加,造成土壤結構被破壞、耕地質量下降、作物減產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白色革命”變成了“白色污染”。自1982年地膜引進我國以來,新疆棉田地膜使用量約150萬噸,已成爲全國農膜殘留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同時,隨着新疆超過1/3的棉田實現機械化採收。機採棉收穫過程中收入大量地表、棉株上的碎膜,摻雜在原棉中的碎膜在加工過程中難以清除,嚴重影響了紡織產品的質量。

爲着力解決棉田地膜污染,簡化植棉技術,提高棉田效益,推進棉花生產可持續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棉花遺傳育種家、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棉花首席科學家喻樹迅院士帶領浙江農林大學無膜棉綜合技術團隊,培育出特早熟、耐鹽鹼、耐低溫、豐產的陸地棉新品系“中棉619”,並實施無膜棉技術種植。

多年試驗證實“中棉619”適合在南疆地區進行無膜種植。在無膜條件下“中棉619”也能夠快速萌發出苗,其出苗率和成苗率與覆膜條件下的出苗率和成苗率無明顯差異。無膜棉品種的培育及配套栽培技術的創新,實現了棉花的無膜種植,徹底杜絕了殘膜對於土壤的污染和纖維品質的影響,促進了我國植棉觀念和模式的改變,對於發展綠色植棉,生態植棉具有重要意義。由政府主導、科研單位和相關企業在新疆阿克蘇、庫爾勒、阿拉爾等地建立了無膜棉示範基地,產量達到5250公斤/公頃。無膜種植棉花,每公頃可節省2200元購買地膜和揭膜費用,實現了“豐產節本環保、綜合效益提高”目標,展現出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其關鍵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觀摩、研討活動中,喻樹迅團隊展示了無膜棉優質高產科研成果並與參會的其他專家代表交流討論。與會專家代表表示,通過此次觀摩,對減輕“白色污染”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無膜棉種植的具體要求和技術規範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