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然,各地發放消費券的初衷都是美好的。13日,南京也宣佈將發放3.18億元消費券。

  原標題:消費券不宜一哄而上  激活消費仍須因地制宜

  [摘要] 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在該協會官網透露,全國餐飲業1‒2月份的銷售額,只實現了2900億元,而去年同期是7251億元,同比減少了4351億元,下降60%。

  鄧海建 財經專欄作家

  對不少城市來說,眼下有個哈姆雷特式難題:各地消費券風生水起,跟還是不跟?

  日前,國家發改委等多部門聯合印發《關於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提出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發揮消費基礎性作用等。

  與此同時,各地消費券派發早就“亂花漸欲迷人眼”:本月2日,濟南發文將發放2000萬元文旅消費券;13日,南京也宣佈將發放3.18億元消費券……毫無疑問,地方政府都盼着在疫情之後的“報復性消費”中搶先分杯羹。

  人間煙火氣,最是暖人心。從倡議幹部帶頭“下館子”消費,到發放億元消費券等,目標明確、效果明顯。一方面, 積極帶動餐飲等服務業渡過冰封期、及早止損。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在該協會官網透露,全國餐飲業1‒2月份的銷售額,只實現了2900億元,而去年同期是7251億元,同比減少了4351億元,下降60%。另一方面,着手迎接清明、五一小長假等消費黃金節點。看看各地消費券的內容,大抵離不開帶動城市消費、發展夜經濟、提升城市形象等主要訴求。當然,以餐飲爲龍頭的服務業紅火起來,社會消費信心自然容易提振起來。

  消費券的激活作用,似乎既有理論上的支撐,亦有實踐上的佐證。

  從經濟學原理來說,消費決定着生產的意義和價值。一旦消費停擺,社會再生產就會斷鏈。更何況,這些年來,在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已經成爲最強勁的“第一動力”。至於消費券的歷史實踐,貌似成功的例子也不少。早在大蕭條時期,消費券便在美國推行。

  不過,南橘北枳的道理,在消費券實踐上同樣適用。因此,指望城城跟進、省省參與的可能性不大,而指望消費券能短時間內撬動更多消費領域也很難夢想成真。

  首先,發消費券,是要“錢”的。沒有基本的財政支撐,這個畫餅是畫不圓的。2019年以來,各級財政壓力山大。疫情衝擊之下、減稅降費當前,消費券的發放肯定要考量收支平衡能力。或因如此,目前報道出來的消費券發放主體,基本是實力相對雄厚的新一線或一二線城市。如果三四線城市也要鋪天蓋地發消費券,日子恐怕會很難過。

  其次,消費券對市場的刺激固然“速效”,但也不是萬能的狗皮膏藥。比如餐飲、旅遊等消費相對容易刺激,但其他品類的消費就不是幾百上千元的消費券能撬動起來的。何況消費券多屬於一次性收入,不是持續性穩定的收入預期, 對大件消費或長期消費不構成重要影響因素。

  此外,消費券的發放,也要接受公平的底線考量。如果擴張性貨幣政策邂逅人人有份的消費券,可以預料的結果就是物價的不淡定和財富的逆向分配,可能會得不償失。

  當然,各地發放消費券的初衷都是美好的。不過,一哄而上的弊端也是要力戒的。消費這件事,並非臨時暖場的各種“券”決定得了。量力而行、多措並舉、因地制宜、關注弱勢——也許這樣的消費券,纔不至於與初心背道而馳。

責任編輯:李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