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西汉王朝总有些东西想说,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获得了一些灵感和启发,就来说一说西汉的大一统之路,也可以说是皇帝皇权的登顶之路。集权:刘邦的认识和对策。

最早的故事,还要从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说起,从政治体制上来讲,从秦到西汉是一种倒退,秦始皇在国家政治体制上有很多的变革都很超前,刘邦的“汉承秦制”只是继承了部分秦的改革措施而没有通盘接受。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秦会迅速灭亡和他过于激进的改革措施有着莫大的关系,对于这一点刘邦是有所认识的。

汉高祖刘邦能在秦末群雄中脱颖而出,靠的是他非凡的组织管理能力,他联合天下各方势力共同消灭了西楚霸王项羽而登顶,但这时候他并不是说一不二的独裁者,只不过是合伙创业的发起人。

权力并没有完全集中在他这个皇帝手中,而是有异姓诸侯、功臣集团、谋臣集团,外戚等诸多势力。为了稳固刘氏的大汉天下,刘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他已经年纪太大,无法完成所有的目标,只能寄希望于后人。

因此,很多人问刘邦为什么在临终前不诛杀吕雉,我的答案是如果刘邦诛杀吕雉,恐怕同时会亲手葬送大汉天下,因为吕雉是刘邦最合适的接班人,也是他唯一的选择,只有吕雉才能保证自己制定的基本国策的执行,以及刘氏天下的稳固。孝惠帝刘盈可以安稳的站在朝堂之上,那是因为他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势力作为支撑,这个人就是刘吕之盟的继任者吕雉。朝堂上的三方势力:异姓诸侯、功臣集团、谋臣集团。

很多人认为刘邦在得天下之后所说的“汉初三杰”,是他的真情流露,但在我看来刘邦所说的“汉初三杰”,实际上是和自己合作得到天下的三派势力代表人物。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史记·高祖本纪》

其中萧何是丰沛功臣集团的老大;韩信则是异姓诸侯王的代表是;而张良则是谋臣集团的领袖。刘邦言谈话语之中高度褒扬“汉初三杰”,实际上是安抚三派势力,让他们知道自己不会忘了旧情,不会忘了旧恩,尽管做了皇帝也不会翻脸无情,有酒有肉大家共享,我刘邦虽然是天子,但会与天下有功之人共利。

在国家制度上“汉承秦制”,其他方面要做的就是平衡各方势力,刘邦要想实现皇权的巩固,就要一步步把影响自己集权的势力削弱,从哪里下手呢?他决定从威胁最大的异姓诸侯下手,这些人有能力、有兵权,他们是最有可能效仿自己,搞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人。异姓诸侯里对自己威胁最大的人就是韩信,尽管自己一直在削弱韩信的兵权,让他从王变成了侯,但是韩信的能力实在是太突出了,不解决韩信,恐怕自己百年之后,无人可以制约他。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去平定陈豨叛乱,临行之前让吕雉和萧何留守,就在这个阶段,刚毅能断的吕雉和萧何联手,除掉了韩信。对于韩信被杀这件事,刘邦听到禀报后,脸上的反应是“既喜且怜”,他高兴的是除掉了心腹之患,惋惜的是韩信的将帅之才。

同样作为丰沛功臣集团首领的萧何,也要捶打捶打,不然这些人一旦骄纵任性起来,也是要搞出事情来的。萧何和吕雉一起干掉韩信,不是因为忠诚而是为了自保,更是代表丰沛功臣集团的立场,我们跟着您混,为您马首是瞻。刘邦囚禁萧何,并不是真的要杀萧何,只是要丰沛功臣集团知道自己的态度,萧何我也可以杀,你们这些人最好都不要妄动,老老实实做我的忠顺之臣。

对于谋臣集团,刘邦是较为放心的,因为谋臣无法单独成势,他们必须依附于实权派才行,因此他们属于随风倒,张良也好,陈平也罢,只要皇权稳固,就不用担心他们会有什么异心。

这里插一句关于刘盈的问题,刘盈继位的确定不是因为“商山四皓”的出现,而是因为刘邦意识到除了自己之外,所有势力都站在了刘盈一边,立刘如意的前提是不存在的。因此最后他选择了放弃,只求能保住刘如意的性命,让他做个诸侯。

刘邦选择把江山托付给吕雉,但为了防止外戚专权,他又搞了个“非刘氏不能为王”的把戏,这么做就叫做即用且防,在皇权没有彻底巩固前,让各方权力制衡,才是最为稳妥的做法。吕雉:与功臣集团之间的妥协,对诸侯势力的打压。

刘邦之后的吕雉作为女性政治家,已经做到了她能做到的最好,如果没有吕雉,朝堂之上的刘盈又能有何作为呢?丞相萧何去世前,刘盈前去探望,并问谁可以继任相国之位,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丞相这个位置谁来做不是刘盈说了算,而是要看丰沛功臣集团的老大萧何怎样安排,这是个利益集团,萧何只不过是他们的代言人而已。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史记·萧丞相世家》

当刘盈说出曹参的名字的时候,萧何终于长出了一口气,刘盈的表现代表了吕雉的态度,萧何知道自己可以安心了,曹参也早有准备,他从齐国出发回到京城做相国,这是吕雉对丰沛功臣集团的妥协和让步。

刘邦在世时,吕雉配合刘邦除掉了异姓诸侯,刘邦去世以后,吕雉辅助刘盈打击诸侯的势力,杀死刘如意、刘友,并不是什么狭隘的私仇旧恨,而是巩固皇权的需要,但在很多人眼里,吕雉却成了那个毒如蛇蝎、心肠狠毒的女人。丰沛功臣集团也好,实力雄厚的诸侯也罢,吕雉在世时,他们都不敢擅动,那是因为权力一直牢牢的控制在吕后自己手里,太尉周勃不过是摆设,虚其位削其权,架空这位将军,陈平纵有妙计,也无处可用只好隐藏行迹,依附于吕雉,做了个大隐隐于朝。

随着吕雉的去世,蠢蠢欲动的功臣,野心勃勃的诸侯们联合起来,一场所谓的“诸吕之乱”被镇压了,功臣集团和诸侯们夺权成功,老谋深算的功臣集团在谋臣陈平的帮助下,利用年少气盛的齐王刘襄作为外援,刘章和刘兴居居内充当了刽子手。削藩、弱相:刘恒和刘启父子二人的不懈努力。

吕氏一族被连根拔起,刘盈莫血脉也被诛杀殆尽,难怪刘恒进京时小心谨慎,因为他生怕功臣们的屠刀会砍到自己的头上。乃命宋昌参乘,张武等六人乘传诣长安。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驰之长安观变。——《史记·孝文本纪》

继位后的刘恒,首先控制了兵权,保障自己的安全,而后对这些功臣们大加封赏。汉文帝刘恒首先和功臣们联手,解决了刘襄、刘章和刘兴居三兄弟的威胁,这是第一步,随后刘恒要解决功臣们的问题,陈平、周勃先后主动退位,而周勃由于不开窍,差点被仁厚的刘恒要了性命。但是功臣集团人数众多、盘根错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彻底解决的,因此,刘恒还得用其中之人担任丞相之位,申屠嘉能做丞相,就和他功臣出身有很大关系。

刘恒在检阅部队时,被周亚夫拒之门外的细柳营故事,出了体现了周亚夫治军严谨之外,还可以看出这些功臣之后又多么嚣张,皇帝也不放在眼里。因此刘恒临终时对儿子刘启所说的话意味深长,他说周亚夫是个帅才,到了国家危难时可以启用。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不好管控,平时不要轻易使用。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有人说汉景帝对周亚夫太无情,诚然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有功,但是他多次反对汉景帝的决策,平定叛乱的时候,还自作主张让梁王刘武做牺牲品,这种主意自己都能做的了主,还有什么是周亚夫不敢做的事情呢?因此,汉景帝刘启才会说周亚夫不是社稷之臣,这样的功臣能力虽然强,但是不好管控,留下来对于国家统治来说并不是好事。

汉景帝的步子迈的太快,削藩推行的太急而不注重策略,这是决策者的失误,也是晁错这个智囊的无能。汉景帝是不过想在登顶之路上再向前多走几步,这样一来刘彻的担子就会轻松一点。刘彻:没有坐享其成的胜利,只有不断努力的成功。

汉武帝继位后,杀了很多丞相,原因各不相同,但根本原因是相权与君权的冲突和对立问题。在采纳了主父偃的办法,推行了推恩令之后,汉武帝才真正走到权力的顶峰,实现了汉高祖“大一统”的愿望,当然在此之前,汉武帝还费了一番心思,用来对付外戚势力的做大,窦婴、田蚡相继被剪除。

从汉高祖开始,经历了吕后、文帝刘恒、景帝刘启,直到汉武帝刘彻,先后经历了五代人的努力,大汉天子才真正走到了帝国权力的顶峰。如果说秦是“奋六世之余烈而一统天下”的话,那么汉就是“历五代之艰辛而成大一统”。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