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连宋武帝母亲路太后的兄长的孙子路琼之都被人不待见,他曾经和王僧达做邻居,出于礼貌去拜访,但王僧达不和他说话,等到他走了之后,又让人把他坐过的床放了一把火烧掉了,这让路琼之很下不来台,但是宋武帝知道了之后,也没有什么办法,可见南朝世家大族的影响之大,就算是南朝皇帝的亲属,他们也不放在眼里,因为他们在世族眼里,就是不入流的暴发户而已。对于其他尚书台的台郎位置,因为工作忙,因此到了南朝时期,很多世家大族的子弟都不愿意去做了,也就给了寒门一些机会。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有一个被提及最高的关键词:世族。在南朝统治阶级内部,地位最优越,传承最久的就是世族。南朝的世家大族,承接了两晋以来的趋势,还是凭借着祖上的积累,获得公卿大臣的位置,在统治政权内继续把持着高官和重位。同时南朝在选拔人才上,从制度上对世家大族就有所偏袒,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机会,从而牢牢的把持住了南朝的权柄。

在南朝梁代时,就有专门的法令,做出了明文规定,用来保护世族的地位。世族二十岁就可以入仕了,而寒门只有到了三十岁的时候,才有机会做官,这种差异无疑为世家大族把持权力创造了条件。甲族以二十登仕,后门以过立试吏。——《梁书·高祖纪》

世家大族的子弟做官,一开始担任的职务多为秘书郎或著作佐郎,这两种官都属于清闲但位置尊崇的职位,因此成为了世家大族子弟做官的最高阶梯。一般情况下,这两个职务只要坐上个几十天,最多一百天就可以获得升迁的机会。作为官吏选拔部门长官的吏部尚书就由世家大族担任,就是下面具体干活的吏部郎也多由世家大族来担任。对于其他尚书台的台郎位置,因为工作忙,因此到了南朝时期,很多世家大族的子弟都不愿意去做了,也就给了寒门一些机会。

在中央的有些官位,品级虽然不高,但因为是重要位置,因此,只有世家大族才能担任,寒门是不能染指的。世家大族的优越地位,源于他们雄厚的实力,依靠的是雄厚的田园经济基础作为后盾。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世家大族因为有了优越的庄园经济基础,自然会形成他们优越的政治地位,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南朝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比起他们的政治地位来,更显得优越。世族和寒门的身份高下不同,因此,他们两个阶层之间是不相往来的。尽管寒门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获得了显赫的地位,但是如果他们妄图和世族做朋友,是不被世族们以礼相待的,甚至会受到侮辱。就连宋武帝母亲路太后的兄长的孙子路琼之都被人不待见,他曾经和王僧达做邻居,出于礼貌去拜访,但王僧达不和他说话,等到他走了之后,又让人把他坐过的床放了一把火烧掉了,这让路琼之很下不来台,但是宋武帝知道了之后,也没有什么办法,可见南朝世家大族的影响之大,就算是南朝皇帝的亲属,他们也不放在眼里,因为他们在世族眼里,就是不入流的暴发户而已。他们对于寒门的排斥,由此可见一般。

世家大族为了表示自己是名门望族,具有先天的优越性,因此他们不和寒门通婚。因此世家大族对于婚姻的选择,特别重视其门第,一定要门当户对才行。正所谓“党同伐异”,如果有谁不这么做,那就会被视为破坏了规矩,就会被世家大族集体抵制,他们的金字招牌就会黯然失色,变得不再光彩夺目,他们以后的政治前途也会受到影响。

世家大族不仅和寒门严格划清界限,对于同为世家大族的门第也严格区分,因此,在他们名号的前面都带上了地域的特征。如王敦、王导就属于琅琊王氏,这就是他们特有的标签,就表明他们是琅琊郡的,而不是其他地方的王氏。

世家大族凭借着积累,一直占据着南朝的高位,同时手中掌控着权柄,他们眼里往往只有家族利益,而没有国家荣誉。他们做出判断之前,首先考虑会不会损害家族利益,而不是其他的问题。这也是南朝一直没有办法克复中原的原因,因为从骨子里来讲,这些世家大族并不关心江山属于谁,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庄园不要易手他人,自己名门望族的荣誉不要受到折损,这才是他们所关心的。齐高帝时威权虽重,而众情犹有疑惑,晏便专心奉事……及明帝谋废立,晏便响应推奉。——《南史·王镇之传侄孙晏附传》

这些世家大族子弟,哪有什么家国情怀,谁位高权重就拥戴谁,正所谓有奶就是娘,见风使舵是常态。其中这位王晏就是例子,这位老兄作为托孤重臣,不仅没有起到稳定朝局的作用,反而在明帝谋逆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支持废立皇帝,目的是为自己和家族攫取更大的利益。

南朝内部世族制度的僵化,导致越来越腐化堕落的世族和将帅出身的寒门子弟之间,一直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角逐,他们无休止的争斗下,南朝因为内耗而变得弱小,统治者忙于平衡内部各种矛盾,进而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便没有了北伐的愿望和实力。家国情怀就成了口号,所谓的北伐也只能成为镜中月、水中花,空谈而已。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