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作为春秋时期强势崛起的诸侯,和其自身的能力密切相关,作为北方诸侯,开疆拓土是国家战略利益的需求。但春秋时期发动战争也要师出有名,名正则言顺,否则百事不利,这个道理郑庄公是清楚的。

许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但因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所以成为了郑庄公打击的对象。如果从国力而论,讨伐许国这件事,有郑国一家足矣,根本不需要齐国和鲁国介入。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左传·隐公十一年》

但是郑庄公没有一家独吞,他和齐僖公、鲁隐公一起,三家联合起来讨伐许国,讨伐的名义是许国对周天子不敬,没有进贡也没有履行诸侯的职责。齐、鲁、郑三国讨伐许国的部队,很快集结在一起,不久就兵临城下,到了许国城下。一个成语: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颍考叔是郑庄公所信任和倚重的将领,作战十分勇猛,他手执郑庄公的旗帜,率先登上了许国的城墙,但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颍考叔被人射死了,射死他的人不是许国人,而是郑国的大夫子都,是自己人下的手。俗语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颍考叔死在了“暗箭伤人”的子都手里。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左传·隐公十一年》

子都是郑庄公的宠臣,又是公族大夫,生得十分美丽,号称“春秋第一美男子”。“子都”这个词,基本上成为了古代美男子的一种通称。经常会听到有长相英俊的男子被人称为“赛子都”,意思是他的美丽可以超越古代的这位美男子。但他和颍考叔之间有矛盾,为了这点私人恩怨,在战场上痛下杀手,由此可见这位子都的心胸不够宽广。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左传·隐公十一年》

颍考叔死了,郑庄公的大旗不能倒,又有一位将军拿着郑庄公的大旗登上了许国的城墙,他发生说:“国君登上城墙了!”可见尽管是三国出兵,但主力是郑国部队无疑,因此他们才出力最多。许国国君许庄公见大势已去,逃到卫国避难,成为亡国之君。郑庄公的应对:不义之士和可敬之人都是我,关键看我如何说辞。

到了享受胜利的时刻,大家开始分配利益了,这个时候大家都摆起了高姿态,互相谦让起来。齐僖公把许国让给鲁隐公,鲁隐公并不接受,还说出了很合适的理由,他说:“您说许国不向周天子缴纳供奉,还不履行诸侯应尽的责任,我才跟从您一起来讨伐他的。现在许国已经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了,目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虽然您有命令,但是我也不敢听从了。”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左传·隐公十一年》

鲁隐公说的很明确:你是老大哥,我是和你混的,如今许国已经被占领了,这个好处还是你来吧,我可不敢和你争利益,我还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

齐僖公见鲁隐公不接受,他也知道这次讨伐许国,郑国出力最多,因此,大家一致决定就把许国给了郑国。这下郑庄公真可谓心满意足,目的达到了,吞并了许国之后,郑国的疆土又扩大了。但是郑庄公也不想担下这个灭国的罪名,那样一来自己吊民伐罪的动力就会被天下人所不耻。怎么办呢?这难不倒老辣的郑庄公,他让许国大夫百里侍奉许庄公的弟弟许叔住在许国的东边,表示自己德行浅薄,许国还要许国人自己来治理,自己只是惩治了违背礼数的许庄公罢了。郑庄公这么说的目的是什么?安抚人心,打了人之后,给一个甜枣吃。安抚许国人因亡国而带来对于郑国的仇恨之心,同时美化自己的侵略行为。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左传·隐公十一年》

郑庄公说不是自己搞侵略,而是许庄公不敬畏鬼神,因此鬼神借自己来惩罚许庄公。郑庄公说自己德行浅薄,自己的弟弟之间还不能和睦相处,让弟弟东奔西走无处安身,这都是他这个做哥哥的罪过,他更加没有能力可以长期占据许国的国土。因此希望百里辅佐许安抚许国的百姓,并派公孙获来帮助他们一起。“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惟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左传·隐公十一年》

到底什么时候可以归还许国的土地呢?总得有个期限吧,对于这一点郑庄公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第一个条件是郑庄公自己寿终正寝,第二个条件是上天原谅了许国犯下的过错。说的比唱的都好听,郑庄公的意思很明确,想回到以前是不可能了,除非我死了才行。郑国不是占领,而是保护许国,如果郑国不这么做的话,又不知道有多少居心叵测的诸侯会来打许国的主意。我不是占领许国,而是替你们保护国家,但前提是你要作为郑国的边界,不然我有什么理由保护你们的安全呢?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左传·隐公十一年》

郑庄公让公孙获得为许国的西边居住,并且对他说:“你用的所有钱财和器物,都不要放在许国,我死了之后,你就立刻离开许国返回郑国!”郑庄公接着又说周王室的地位衰退了,已经越来越没有能力守住祖业,自己作为周王室的子孙,不能和作为臣子的四岳建立的许国去争长短。春秋小霸的素质:政治家的手腕,演讲者的巧舌,外交家的辞令。

实际上,许国已经成为了郑国的一部分,但是作为侵略者的郑庄公的一番说辞,把自己的侵略行为说成了是按照鬼神的安排,是不得已的行动,如今许国已经受到了惩罚,目的已经达到了,但是鬼神的愤怒还没有平息,许国还处在混乱之中,因此自己才勉为其难的留下来安抚许国的百姓。不是自己贪婪,而是因为自己愿意承担责任,周王室衰微了,不能够举行君王的指责,我郑庄公作为宗室诸侯,维护并遵守秩序就是我的责任,我是不会推脱和逃避的!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左传·隐公十一年》

很多人因此认为郑庄公知礼守礼,许国违反了礼仪,就讨伐他们,接受了惩罚之后,就宽恕他们,按照自己的德行去考虑,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事,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行动,不连累后人,郑庄公是个知礼之人。

郑庄公是个出色的政治家,他的说辞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因此无论说的多么如何冠冕堂皇,问题的本质都是为自己占领许国找个合理的理由和借口而已。但不得不佩服郑庄公的辞令,让一件并不光彩的军事侵略和占领,变成了对于许国的惩戒和挽救。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