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兴盛,除了要有明君,还要有能臣的辅佐,晋国能在春秋时代长时间保持霸主地位,以至于三家分晋后的赵魏韩三国也成为影响整个战国走势的重要力量,关键在于明君能臣,今天我不想说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晋文公重耳,而要说一说晋国中兴之君晋悼公身边的能臣魏绛的故事。

执法不二:坚持原则,并做出选择的魏绛,最终赢得了晋悼公的信任。

忠臣的标准是选择,能臣的标准是原则。魏绛是个坚持原则执法不二的人,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获得了晋悼公的信任,赢得了进一步发挥自己才干的机会。晋侯之弟杨干乱行于曲梁,魏绛戮其仆。——《左传·魏绛戮扬干·襄公三年》

晋悼公的弟弟扬干,是个目无法纪任性妄为的人,他仰仗哥哥对自己的疼爱,完全不把军纪国法放在眼里。诸侯会盟的时候,扬干扰乱晋军的行列,这件事被担任中军司马的魏绛发现了。他没有客气,按照军中的规矩,处死了为扬干驾车的人,表示对于扬干的惩戒。

对于魏绛的做法,扬干很愤怒,他去找哥哥晋悼公告状,要哥哥替自己主持公道,并找回颜面。晋悼公看着弟弟,心里很不是滋味,魏绛居然欺负到自己的弟弟头上了,这个中军司马的胆子也太大了,我非杀了他不可,不然难消我心头之恨!晋候怒,谓羊舌赤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杨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左传·魏绛戮扬干·襄公三年》

晋悼公是个慎重的人,他并没有立刻下令杀死魏绛,而是对身边的羊舌赤说:“今天和诸侯们会盟,本来是件及其荣耀的事情,这是延续晋国霸业的光彩之事。但魏绛羞辱扬干这件事,对于我来讲却是件十分令人感到屈辱的事情,他羞辱的不仅是我弟弟扬干,也是我这个晋国国君,一定要立刻杀了魏绛,绝对不能耽误了!”对曰:“绛无二志,事君不避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左传·魏绛戮扬干·襄公三年》

羊舌赤并不同意晋悼公的说法,他对晋悼公说:“魏绛是个忠君没有异志的人,他侍奉君主从来不畏惧困难艰辛,有了罪责也不会逃避惩罚。依我看,他马上就会主动来向您说明他这么做的原因,何必劳烦您下命令呢?我们还是先听听他的解释吧!”羊舌赤的说法很稳妥,你不要着急,先听听人家怎么说,再决定你怎么做,这样岂不更好?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左传·魏绛戮扬干·襄公三年》

羊舌赤的话刚说完,魏绛就来了,他把自己写好的书信交到晋悼公仆人手上,然后拔出宝剑准备自杀。这时候晋悼公左右的大臣赶紧拦住了魏绛,魏绛才被劝阻了。公读其书,曰:“日君乏使,使臣斯司马。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钺。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左传·魏绛戮扬干·襄公三年》

晋悼公打开魏绛的书信,只见上面写着:“因为您没有多少人可用,我才被你委任为中军司马。我听说在军队里要服从命令,军中的事情一定不能违反军纪,今天是您和诸侯们会盟的重要日子,我怎么敢违反军纪呢?因为在军队里,没有比不服从军令,不遵守军纪罪过更大的了。我害怕受到惩罚,所以按照军规处罚了扬干,这个罪责我没办法逃避。没有事先进行教导,以至于严重到了用刑的地步,这是我的罪过,我甘愿受到惩罚,不敢对您的决定有所怨言,请马上让人处死我吧!”

魏绛这番话,说的晋悼公脸红脖子粗,他知道魏绛表面上是承认错误,实际上是在说自己这个哥哥没有及时纠正弟弟扬干的不良言行,真正有罪的不是魏绛,而是晋悼公自己才对。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左传·魏绛戮扬干·襄公三年》

晋悼公连鞋都没穿,就跑了出来,他拉着魏绛的手对他说:“我说的话,是出于哥哥对弟弟的疼爱。你杀死他的车夫,是出于维护军法,作为哥哥,没有把自己的弟弟教育好,这是我这个做哥哥的罪过,请你不要让我错上加错,拜托你了!”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晋悼公开始很愤怒,后来很冷静,他知道自己的冲动出于私情,而魏绛的做法出于公心,自己不能因私废公,那样这个晋君还怎么号令他人呢?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反役,与之礼食,使佐新军。——《左传·魏绛戮扬干·襄公三年》

对于魏绛,晋悼公不仅不惩罚,还认为他能够用刑罚来约束百姓,是个可以重用的人才。于是在会盟结束回到晋国后,晋悼公在太庙设宴款待魏绛,并正式任命魏绛为新军副帅。远见卓识:魏绛用“一个理由”和“五个好处”说服晋悼公,令其接受“和戎”之策。

魏绛的突出政治才能,表现在他力主和戎狄议和这件事上,这是有史料记载最早的议和,比刘邦和匈奴和亲更早,他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晋悼公时期,而力主议和的人就是那个执法不二的魏绛。

春秋时期,中原的诸侯国对周围的少数民族多采取轻视的态度,即所谓的“攘夷”,这也是齐桓公所提出的“尊王攘夷”中“攘夷”的由来。因此晋国对于其些北部的戎族无终国也是这样的态度。魏绛尽管也认为戎族是野蛮不开化的民族,但是他从巩固晋国霸业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和戎”的主张,认为与其打打杀杀,不如和睦相处,这对于巩固晋国霸业、团结少数名族无疑是远见卓识的。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因魏庄子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戎。——《左传·魏绛论和戎·襄公四年》

无终国的国君嘉父派孟乐到晋国,通过魏绛向晋悼公献上了虎豹皮,请求晋国能和各部落的戎族议和。这是因为晋国势力强大,嘉父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才做出的一种决策。如果放在齐桓公或晋文公的时代,他不会这么做,因为那个时期的口号是“尊王攘夷”,攘夷就是针对戎族提出的,对于戎族没得商量,征伐就是了。但现在是晋悼公时代,嘉父想看看晋国作为中原霸主,态度是不是有所改变。晋侯曰:“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左传·魏绛论和戎·襄公四年》

对于嘉父的主动示好,晋悼公并不感冒,他认为戎族是不认亲情贪得无厌的,对于他们征伐就好了,为什么要和他们议和呢?这个时候的晋悼公还停留在齐桓公时代的思维方式上,如何说服晋悼公接受嘉父的议和,成了摆在魏绛面前的一道难题。魏绛曰:“诸侯新服,陈新来和,将观于我。我德则睦,否则携贰。劳师于戎,而楚伐陈,必弗能救,是弃陈也。诸华必叛。”——《左传·魏绛论和戎·襄公四年》

面对晋悼公的说辞,魏绛说出了自己的第一个理由,他说:“现在诸侯们刚刚归附我们,陈国也来讲和,他们都在观察我们的行动。我们有德,他们就亲近我们,否则的话,他们就会背叛我们。如果我们发动军队去攻伐戎族,一旦楚国去讨伐陈国,我们就没有兵力去救援了,这样一来就是丢弃了陈国,成为了失信之国。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会失去诸侯国信任,变得众叛亲离!”

这个理由很充分,晋国恩信未立,如果对戎族用兵,就没有精力顾及被楚国劫掠的国家,那样一来晋国就会失信于诸侯,这对于一直力图于恢复晋国霸业的晋悼公来讲,是极为不利的一件事。

作为中原大国之主,晋悼公还是对于和戎这件事难以接受,因此说所谓霸主,其格局和胸襟十分重要,否则德不配位必然会发生混乱殃及自身。晋悼公不甘心的说:“难道就没有比和戎更好的办法了吗?”从他的内心来讲,还是不想接受和戎这件事。公曰:“然则莫如和戎乎?”对曰:“和戎有五利焉: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土可贾焉,一也。边鄙不耸,民狎其野,穑人成功,二也。戎狄事晋,四邻振动,诸侯威怀,三也。以德绥戎,师徒不勤,甲兵不顿,四也。鉴于后羿,而用德度,远至迩安,五也。君其图之。”——《左传·魏绛论和戎·襄公四年》

魏绛于是说出了和戎对晋国的五个好处,和戎这件事,对于晋国有利无害,为什么不去做呢?魏绛认为晋国和戎的五个好处是:

一、戎族由于其自身特点,他们总是逐水草茂盛的地方居住,他们看重财宝而轻视土地,我们可以向他们收买土地,用来扩大农耕生产,增强国力;

二、边境安定了,农民就可以把心思都放在农业生产上来,农夫可以获得收成,国家也可以获得安定;

三、戎族历来不服从于约束,而如今他们和我们议和,这样对于周围的国家是一种威慑,晋国的实力强大到了可以不战而屈人的地步,诸侯们都将摄服于我们的威严;

四、用议和的办法来达到安抚戎族的目的,这是成本最小获利最大的办法,将士们也不用拼命,国家的军事力量也不会受到损失,可以用在更重要的争霸事业上;

五、不要轻易发动战争,而用道德法度令远方的国家来朝,让临近的国家安定,这是后羿失国给我们的历史教训。公说,使魏绛盟诸戎。修民事,田以时。——《左传·魏绛论和戎·襄公四年》

听了魏绛的这番话,晋悼公很满意,他也赞同魏绛所说的和戎五利之说,于是派遣魏绛负责和戎之事,和晋国周边的各部落戎族议和,又致力于治理民事,自己也不在痴迷于打猎,晋国又逐渐恢复了霸业,成为了中原诸侯的盟主。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