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微言大义”这个词,很多人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一个人:孔子,孔子是最先践行“微言大义”的人。用细微的词语,表达深刻的含义,这就是微言大义的最基本语义。如果按照《汉书》的记载,孔子去世之后微言就丧失了,而孔子七十二弟子去世后,大义就消失了。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汉书·艺文志》

那么真的如《汉书》的作者班固所说,孔子和其弟子之后,微言大义就消失了吗?显然这是他对圣人的尊重,但是微言大义并没有消失,而是被后来者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笔做实录,义在其中。

首先我们来看看所谓微言大义的典型代表孔子所著《春秋》中的记载,来一起感受一下微言大义的魅力所在。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春秋》

每一个字都体现了孔子对这件事的态度和看法,称郑庄公为郑伯而不称之为郑公,包含了孔子对于郑庄公这位哥哥的批判,做哥哥没有哥哥的样子,对于弟弟的错误行为不去纠正,反而去故意纵容,让弟弟的错误愈演愈烈,最后发展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这样的哥哥从来就没有哥哥的样子,他的脑袋里早就盘算着除掉弟弟,因此孔子对郑庄公持批判的态度。

同样做弟弟的共叔段,也没有当弟弟的样子,总是想夺取哥哥的权力,被自己的欲望所控制,忘记了亲情。对于这样的人,孔子也是十分不耻的,因此直接用了“段”来称呼共叔段。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左传·隐公元年》

上面这段话,是在左丘明所著的《左传》里,对于孔子《春秋》里关于郑庄公讨伐弟弟的这件事,做出了进一步的解读,文字不仅记录了历史的进程,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态度。

整部《春秋》之中,微言大义处处可见,孔子借此对春秋时期的社会现象做出了无情的批判,社会秩序混乱,从上到下都是“君不君,臣不臣”的乱象,对于这种现象,孔子曾经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做出改变,但是最后他发现在那个时代,这不过是他个人的一厢情愿而已。在治世和治学之间,孔子最后选择了治学,通过教化世人的办法,来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微言大义从来就没有离我们远去,而是深刻的影响着我们,在我最喜爱的史学著作《史记》中,微言大义的手法也处处可见,在我看来,这也是《史记》写作的一大特征。刘邦:豁如的长者。

刘邦为什么能击败项羽而一统天下,从刘邦的性格特征中就能看出一些端倪,关于刘邦的性格特征,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用了一句简短的话,做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史记·高祖本纪》

有人说刘邦是市井之人,严格来讲这么说也没有错,但他是成长于市井的不凡之人。他的性格就不同于一般的市井之人,宽厚仁爱喜欢施舍,不吝啬,心胸豁达,这样的形象放在刘邦的身上,无论如何都不能说出讨厌二字,而是一副讨人喜欢的面孔。

那么刘邦在秦末的群雄中,究竟给人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同样做了高度的概括,是司马迁通过笔下人物的口说出了自己心中的话。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史记·高祖本纪》

说出这番话的是楚怀王身旁的一群老将,在楚怀王考虑派谁进攻关中的时候,这群人的观点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他们眼里,项羽猛如豺狼,绝对不可以信任,而刘邦只是一个宽厚的长者,值得人信赖。吕雉:不凡的女子。

司马迁把吕雉列入了帝王规格的本纪,足以体现他为人不偏不倚的史学态度,和肯定女性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对西汉王朝发展立下的杰出功绩。同样对于吕雉的性格,司马迁也有较为客观公正的判定: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史记·吕太后本纪》

刚毅这个词,一般很少用在女性身上,柔情似水反倒是个常用的词汇。但是在乱世之中,吕雉狠下心肠,做起了很多人眼里的冷酷无情之人,手段狠辣、处事果断、意志坚强成为了吕雉性格的突出特征。对于异姓诸侯和刘氏宗室,吕雉用狠辣的手段铲除和削弱;对于戚夫人和刘如意,这样威胁到自己和孝惠帝刘盈的,也绝不姑息养奸;但对于冒顿单于的挑衅和侮辱,吕雉又能够审时度势的选择隐忍;这就是一个政治家所体现出的非凡能力,能屈能伸是成就大事者的基本素质,吕雉做到了这一点,因此她无愧于一位出色的女性政治家的称谓。项羽:可爱的男孩。

说项羽可爱,很多人可能并不赞同,因为大多数人看到了他的威武雄壮,看到了他的战无不胜,看到了他对虞姬的默默温情,但是就是找不出他的可爱之处。项羽的这种可爱不是直白的写出来的,而是潜移默化的蕴含在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事件和话语之中的。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史记·项羽本纪》

看到秦始皇出巡的威仪,一般人可能会恐惧和好奇,而项羽的表现和常人大不相同,他的反应是我可以取而代之,意思是这个我也可以做到的。这句话就是项羽当时内心的独白,没有一丝一毫的掩饰,直抒胸臆不喜欢拐弯抹角的项羽,像极了我们身边的哪个直爽可爱的男孩儿。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史记·项羽本纪》

在楚汉之争陷入焦灼之时,项羽又一次可爱的提出要和刘邦单挑,以便于快速结束这场战斗,项羽的想法虽然被刘邦讥讽,但我认为这正是项羽性格特征的真实表露,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只是跟随在叔父项梁身边,那个追逐自己梦想的可爱男孩儿,这一点从来没有改变。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