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汉高祖刘邦,关于他的故事很多,关于他的传奇也很多,因为中国历史上布衣出身而得天下的开国之君不多,屈指算来只有刘邦和朱元璋两个人而已。刘邦有多牛,看看他的对手和身边的人就知道了,他最主要的对手是西楚霸王项羽,那个勇力无双的世之英雄。现在刘邦身边的则是“汉初三杰”:萧何、韩信、张良,国士无双的韩信,运筹帷幄的张良,老成谋国的萧何。不凡之人必有其不凡之处,为什么秦末群雄中,只有刘邦笑到了最后,这里面不是没有原因的。

但今天我不想去分析为什么刘邦身边有这么多能人依附,为什么他能够击败不可战胜的项羽,今天只想说一说刘邦身边的女人。刘邦这个人在很多事上不拘小节,以至于很多人说刘邦身上有太多的痞子气,但刘邦不是小混混,更不是地痞,他放诞不羁的外表下潜藏的是一颗躁动的心。曹氏眼中的刘邦:有情有义的男人,不忘旧情的丈夫。

三十好几的刘邦一直没有娶妻,但是他却有女人,这个伴侣就是曹氏,如果按照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里的相关记载,她是刘邦生命中的第一个女人。齐悼惠王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高祖六年,立肥为齐王,食七十城,诸民能齐言皆予齐王。——《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曹氏是刘肥的母亲,而刘肥是刘邦的庶长子,尽管没有继承大统的权力,但是刘邦却把天下最富饶的齐地七十城封给了刘肥,刘肥成为了西汉初年最有实力的诸侯。这也是后来他的三个儿子刘襄、刘章和刘兴居野心勃勃,成为平定“诸吕之乱”最大外援的基础,当然也成为了汉文帝刘恒继位之后的心腹之患。

曹氏跟着刘邦是没有名分的,所谓外妇,就是没有明媒正娶,她和刘邦只能说是搭伙过日子,至于为什么刘邦不迎娶曹氏为妻,史书记载里并没有说明。但从刘邦把齐地封给刘肥这件事上来看,刘邦对于曹氏心中有情,因此对于自己的这个长子刘肥也疼爱有加,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但在我看来“帝王也是有情人”,至少对于曹氏和刘肥,刘邦表现的也算是有情有义了。吕雉眼中的刘邦:天下之主就是我吕雉的夫君,我要做他最可靠的支撑。

大家都知道刘邦的正妻是吕雉,而吕雉与刘邦的结合,并不是因为两情相悦,而是因为吕太公的决断,吕雉在此之前并不知道刘邦是何许人也。新婚之夜之前,也许吕雉还充满了憧憬,但却不料刘邦不过是个四十岁年纪的中年汉子,身上多了一身世俗之气,看不出一份文雅之情的人。这难道就是我吕雉待字闺中多年所期盼的丈夫,这就是值得我以身相许托付托付的男人,这就是父亲吕公所倚重和看重之人,是不是父亲已经老眼昏花,以至于缺少了辨别是非和识人的能力呢?很多疑问在吕雉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来,一个个疑问在他脑海中萌生,久久凝聚而不能散去。

但婚后的日子让吕雉有机会进一步了解身边的这个男人,自己的丈夫刘邦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也许在一般人眼中,刘邦放荡不羁、难堪大任,但在吕雉眼中他却是个顶天立地的男人。在吕雉眼中,一个男子人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如何,不是相貌如何,而是他的担当如何。心中有志向,肩头有责任,手中有能力,眼中有有天下,才能称之为真正之大丈夫。

吕雉成为刘邦身边最称职的造势之人,把刘邦这样一位布衣之人说成了真龙天子、天命之主。我们如果去看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中的记述,会发现大多数发生在刘邦身上的不同寻常的故事,都有吕雉作为证明人来印证确有其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头上有天子气的说法,最早就是出自吕雉之口,沛县人听了这种说法,就更加相信刘邦是非常之人的说法了,因此进一步扩大了刘邦在沛县的影响力,这些的背后吕雉功不可没。

刘邦要诛杀异姓王,但自己是天子,很多事情是不能放在明面上去做的,但一些脏活累活还要有人去做,吕雉对比当仁不让。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史记·吕太后本纪》

是吕雉出面和萧何谋划,诛杀了韩信;是吕雉把流放到蜀地的彭越诱骗回京城,并让人诬陷彭越谋反而把彭越剁成了肉酱;是吕雉利用恐吓的手段,让英布不得不反而后由刘邦除掉了“汉初三将”的最后一人。

吕雉居内行事,她的两个兄长则于外冲锋陷阵,尽管具体的记载已经失落,但是从仅有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吕雉的两位兄长都是将领,且立下了军功,因此吕雉大哥周吕侯时候,他的儿子才能被封侯。吕后兄二人,皆为将。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子产为交侯;次兄吕释之为建成侯。——《史记·吕太后本纪》

同样也可以看出,吕氏在刘邦平定天下的道路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没有吕氏家族的倾力支持,就没有刘邦的大汉天下。吕雉不仅是刘邦的贤妻,更是他最可靠的后盾和最称职的帝国合伙人。薄姬眼中的刘邦:虽说也算是夫妻,却没有多少交集,陌生而不熟悉。

汉文帝之母薄姬,本是魏王豹的夫人,魏王豹被杀之后,她成了刘邦身边的女人。她能够被刘邦看中,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有几分姿色,和其他的并没有什么关系。汉使曹参等击虏魏王豹,以其国为郡,而薄姬输织室。豹已死,汉王入织室,见薄姬有色,诏内后宫,岁余不得幸。——《史记·外戚世家》

薄姬尽管被刘邦纳入了后宫,但并没有得到宠幸,而是被冷落起来,她通过和自己要好的两位姐妹,才得到和刘邦相见的机会,因此说刘邦有多么爱薄姬,多么欣赏她过人的见识和智慧,那是不存在的,这点和《楚汉传奇》里的艺术加工截然不同。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史记·外戚世家》

刘邦对于薄姬和刘恒,远没有曹氏和对刘肥来的温存,刘恒被封的代地并不太平,那里和匈奴人接壤,因此常遭匈奴人的侵袭,在这么个地方做诸侯,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也正是这样恶劣的环境,磨砺了刘恒坚韧的性格,为日后带领西汉走向大治之路奠定了基础,因为刘恒的心里知道百姓的苦,知道治理天下的难,做个好皇帝更是难上加难的事。戚夫人眼中的刘邦:那个最爱我的男人,最终放弃了我而选择了江山。

戚夫人是美女,是舞蹈家,是刘邦晚年精神的寄托,他年轻貌美,多才多艺,有了戚夫人以后,刘邦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起来,并且有了自己的小儿子刘如意。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史记·吕太后本纪》

刘邦有多爱戚夫人呢?为了戚夫人和刘如意,刘邦动起了废长立幼的念头,理由是很好找的,刘盈仁弱和我不像,小儿子刘如意和我很像,因此我要立刘如意做太子,颇有我是天子,我说了就算数的意味。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史记·吕太后本纪》

戚夫人也利用自己陪在刘邦身边的机会,不断向刘邦进言,替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争取机会。一切看上去都在向有利于戚夫人的方向发展,但是那些只是表象。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史记·吕太后本纪》

吕雉尽管年长,且常年不在刘邦身边,但是她不是个喜欢自怨自艾的人,命运一定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史记·吕太后本纪》

刘邦的薄情吕雉看在眼里,她不会坐以待毙,她要主动出击,用尽一切手段维护自己的儿子刘盈和吕氏的利益,你刘邦过河拆桥的行为休想达成!如意立为赵王後,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史记·吕太后本纪》

刘邦最后选择了放弃,因为他发现自己废长立幼的想法,让他彻底成为了孤家寡人,萧何为首的丰沛功臣集团不答应,吕雉为代表的吕氏不答应,以张良为代表的谋臣集团也不同意,他从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天子,一下子变成了形单影只的孤家寡人,如果让他选择戚夫人和天下,刘邦还是在艰难中做出了选择,不能因为一个女人而让天下得而复失重新陷入动乱之中。

秦二世而亡的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刘邦不想步秦始皇嬴政的后尘,让自己刚刚打下的天下,又再度陷入混乱之中。在天下和爱情之间,他放弃了丈夫的身份,而选择了帝王的职责。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