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設七大景點,建透明棧道,通州復原2.5公里運河故道

春和景明,萬物吐綠,古老運河畔的城市綠心芳容初露。這個具有生命力的新地標,將在不久後新添鍾靈毓秀的漕運古風。

記者4月9日獲悉,在城市綠心之中,一段長約2.5公里的運河故道正在進行發掘復原。這裏將參照《潞河督運圖》打造一條景觀帶,讓深埋地下數百年的古河道重見天日,向萬千市民展示運河文化,爲千年之城留珍貴文脈。

運河故道已開挖九成

京城以東30公里,城市綠心的建設工地忙碌熱鬧。除了櫻花庭院、星形園路等知名節點之外,一條穿越綠心的運河故道景觀帶,正如火如荼進行挖掘復原。

“綠心裏的運河故道長約2.5公里,寬度在五六十米左右,我們現在已經開挖了總長度的90%。”建設方北投集團的相關負責人介紹,新開挖的故道不會使用銅幫鐵底的水泥護砌,而是在大部分區域採用自然駁岸,營造一種荒蕪之感。沿線遍植垂柳、蘆葦等植物,在枯水期、豐水期、雨洪消納期,皆可形成水綠交融的彈性景觀廊道。

城市綠心地處的張家灣、永順兩鎮,是東方化工廠的舊址。這片在隆隆機器聲中浸潤多年的土地,歷史上曾河網交錯、糧船銜尾。綠心運河故道正是輝煌漕運歷史的見證。

潞水東灣四十程,煙光無數紫雲生。明代詩人這樣形容張家灣的熱鬧瑰麗。的確,張家灣當時是運河水運的終點,“大運河第一碼頭”的美稱名副其實。南來北往的貨物集散於此,日日爲集。“直到清嘉慶初年,通州多次大水,導致運河在今天的綠心小聖廟村附近決堤,下游改道走康家溝,不再流經張家灣。”運河文化專家、物資學院教授陳喜波說。

天長日久,故道廢棄淤淺,最終湮沒無聞。直到二百多年後的今天,千年之城日漸崛起,城市綠心揭開面紗,運河故道才得以重見天日。

靈感取自《潞河督運圖》

綠心啓動建設之前,專家們進行了細緻的文物勘測工作。通州區一位文保工作者回憶,在勘探小聖廟村北時,他們發現了嘉慶初年運河改道的岔口。故道呈現不規則形狀,是大面積的灘地,橫貫整個小聖廟村。

運河曾是京城命脈,南方的漕糧、建材、食鹽、絲綢源源不斷通過運河北上。北京城市副中心更是因水而興,這京東小城,一度因漕運而掌握着整個京城的南貨定價權。“要把副中心打造成千年之城,不但要水綠交融、清新明亮的好生態,也要爲城市留下珍貴文脈。”北投集團的相關負責人說,因此,綠心在設計規劃之初,他們就決心挖掘並展示這段故道。

規劃方案顯示,故道景觀帶的很多設計靈感來自乾隆年間的《潞河督運圖》。在前期設計中,北投集團開展了大量的歷史文化研究,設置故道溯源、秋萍望月、蒹葭蒼蒼、汲汲輕帆、碼頭驛站、運河田圃、故水溪林七大景點。其中的漕船、驛站、碼頭、浮橋等元素,都自古畫和史籍中提煉而來。

今年秋天,城市綠心正式開放。運河故道也將引來清澈再生水,恢復悠悠古韻,一同展現在市民面前。

值得期待的是,故道景觀帶將沿岸建設一段下沉式透明棧道。遊客可以深入乾涸河道,直觀看到古老河牀的剖面遺址,瞭解通州獨特的運河文化特色。

玉帶河支溝外排綠心雨洪

面積達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綠心中,除了運河故道之外,還有一處玉帶河支溝。

玉帶河婉約秀麗,是700年前明代所挖的護城河。它繞行通州古城,一路向東南,經土橋、張家灣,流入運河。後來隨着河流淤塞,玉帶河在下游形成支溝。如今,綠心之中的玉帶河支溝將承擔起防洪排澇的重要作用。

綠心不是單純的綠地、森林,還是通州的市民中心,劇院、圖書館和博物館三大公共建築坐落其間。因此,不積水、不內澇,顯得尤爲重要。

據介紹,城市綠心中設置了沉水池、溼地、生態河道、透水鋪裝等“海綿城市”設施,保證50年一遇洪水不外排。部分區域相對低窪,可形成天然的排洪道和滯蓄區,實現雨水就地消納。一旦出現超標洪水,將通過玉帶河支溝及規劃蓄洪區,最終排入北運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