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段話,可以看作是對“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補充,以道義相交,雙方光明磊落,坦誠相待,看上去不能給對方帶去現實好處,。一個君子,他是用道義來團結人們,不會以私心來相互勾結,小人的團結與之相反,以利益來相互勾結,不會從道義上來團結人。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爲政》

古人語境中的君子與西方的紳士比較接近,指的是有素質有品質而又有擔當的一類人,

東方追求君子人格,西方推崇紳士精神,價值觀是一致的。

與君子對應的是小人,君子本義是“君之子”,也就是國君的兒子才稱爲君子。後來“君子”就用來特指身份地位比較高的一部分人,與之對應的“小人”,指的是地位比較低的人,

君子與小人並不是道德上的概念。

大概到了孔子那個時代,君子、小人才賦予了德性的概念,原初的身份概念逐漸開始淡化。


道德概念上的君子、小人區別,特別明顯,有一次談到這個話題,孔子留下了一句話: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這就是君子小人的區別。什麼意思呢?周,指道義,比,指利益,這句話就是說,

一個君子,他是用道義來團結人們,不會以私心來相互勾結,小人的團結與之相反,以利益來相互勾結,不會從道義上來團結人。


君子與小人,無論是價值操守,還是個人素養,都不允許他們去作爲私利而相互勾結的行爲,

君子團結人的方式就是依靠道義

,遵道而行,衆星拱之。小人沒那麼多約束,以利益而勾搭在一起,也不難理解了。

用利益還是用道義,都只是手段,手段本無好壞,只有是否好用。

但,若是從價值判斷看,用利益團結人,勢必會導致人心趨利,一切唯利是圖,心中就沒了是非之心。道義即正義,以此團結人,公允合理,人性向善,人間從而充滿光明。這筆賬是私心與公義之間的取捨,但,即便從私心來看,以利益團結人,也存在很多問題。


隋朝的思想家王通在《文中子·禮樂》中記載有一句話:“以利交者,利窮則散;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權相交者,權去則棄。” 王通也是當時著名的教育家,他從十五歲開始教學,學貫儒釋道三家,是儒學發展史上一位很重要的人物,他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

以錢財建立起來的關係,當金錢沒有的時候,關係也就散了;以勢力大形成的圈子,當勢力不在的時候,圈子也就傾塌不在了;以權力建立的私人關係,一旦失去權力,就會被拋棄。


這段話今日讀來,真有振聾發聵之感。王通的交往之論,道出了一個核心問題:任何靠利益維繫的關係,必然以利始以利終,是不能長遠的。縱觀古今,也不難發現,在歷史上發生了很多因利而交又因利而散的過往,甚至因此心生恨意,做出相互傾軋的事情也很常見,

古人云“色字頭上兩把刀”,利字頭上,何嘗不是懸掛一把寒光閃閃的長劍呢。


這段話,可以看作是對“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補充,以道義相交,雙方光明磊落,坦誠相待,看上去不能給對方帶去現實好處,

長遠來看,卻又是最符合雙方最大利益的選擇。

以利相交,鬼鬼祟祟,算計來算計去,眼前看似有些利益可取,就長遠而言,雙方各打算盤,缺少信任,到頭來關係破裂,最終得不償失。


孔子說“小人同而不和”,也是說的這層意思,小人之間眉來眼去,看上去站在一起,屬一個戰壕的兄弟,實際上啊,

那種感情只有窗戶紙那麼厚,經不起風水雨打,只用手輕輕一戳就破了,哪能經得起考驗。

人生在世,終究是守着道義做事來得踏實,建立在光明基礎上的友情,也才走得久遠啊。對於這個話題,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可以留言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