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於偏僻之地“幽谷”之中的梅,“草棘間”的荒寂環境,一如既往地“的蝶”開放,此時與被貶之人“半隨飛雪度關山”,人與花相憐相惜,儘管有“何人把酒慰深幽,開自無聊落更愁”孤寂落寞的感嘆,卻慶幸有清溪與飄零的梅花相伴、相送到黃州,在落寞無助中感到欣慰,看到希望。黃州的四年生活,在蘇軾人生中佔有重要地位,他從一個性情灑脫的達人變成了“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幽人。

宋神宗元豐三年的一個早春時節,蘇軾剛經歷過生死之劫。在“烏臺詩案”告一段落後,蘇軾終於離開不見天日的大牢,朝廷一紙文書,他便從繁華的汴京都城來到了遠在湖北黃州的一個荒涼小鎮,在黃州蘇軾擔任的是團練副使,但沒有任何簽署公文的權力,而且不得離開黃州,其實就是被軟禁了。在去黃州的路上,行至麻城境內關山,蘇軾一行人來到了春風嶺,一座古寺出現在眼前,山谷裏寺宇差參錯落,寶塔巍然聳立,松竹小徑迂迴伸展,滿山的松柏和簇簇傲寒綻放的紅梅。

初春乍寒時節,蘇軾看到此景,聯想到數個月前身陷囹圄的絕望,既傷感又有一絲欣慰和希望,有感而作,留下兩首七言絕句《梅花二首》,今天學習的是其中的第二首:

何人把酒慰深幽,開自無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

生於偏僻之地“幽谷”之中的梅,“草棘間”的荒寂環境,一如既往地“的蝶”開放,此時與被貶之人“半隨飛雪度關山”,人與花相憐相惜,儘管有“何人把酒慰深幽,開自無聊落更愁”孤寂落寞的感嘆,卻慶幸有清溪與飄零的梅花相伴、相送到黃州,在落寞無助中感到欣慰,看到希望。

字裏行間,蘇軾彷彿並不悲觀,烏臺詩案這一劫數,蘇軾歲有數月牢獄之災,但沒有魂落清溪,是不幸之中的大幸,是“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的大幸。此時不惑之年的蘇軾終於通達了,清醒了,他在長嘆一聲之後,無奈而且又不無希翼地敞開胸襟,向新的人生道路邁去。

其實以梅自喻或喻人,不只是林逋、姜夔這樣的隱士,還有很多錚錚鐵骨,慨當以慷的文人。李商隱、劉禹錫都不是隱士,他們或爲命運憔悴,或爲抱負傷懷,寫梅花,不一定真的愛梅,而是以梅花自喻。

蘇軾是否算得上隱士,很難說得清,他意志堅強,心胸廣闊,而又瀟灑風逸,高潔不羣,他用“大江東去”一句洗盡了宋詞的萎靡,還留下了“千里共嬋娟”的婉約,又有着“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 蘇軾一生中寫了六十多首梅花詩詞,可見,東坡愛梅,應該是真愛,並且不是一時之性,而是伴隨一生。

黃州的四年生活,在蘇軾人生中佔有重要地位,他從一個性情灑脫的達人變成了“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幽人。蘇東坡這個名號,就是在黃州這片土地上這裏起的。

蘇軾在黃州沒有任何權力,活動範圍還受朝廷官家約束,需要自己種地喫飯,沒有工資、沒有侍從,但他卻並沒有以此沉淪。當時黃州城東郊有塊坡地,蘇軾就在這裏種菜農耕。因爲蘇軾的偶像白居易曾經種花於東坡,所以蘇軾就給自己起名號爲東坡居士,蘇東坡自起叫響古今,東坡肉也是在這裏研製出來。

在黃州,蘇軾留下無數經典詩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被譽爲“古今絕唱”。 雖仕途黯淡,但無公務纏身也是人生的一種莫大的幸福,在黃州,他開始做一個萬事無掛於心的衆人,開闢菜園,名爲“東坡”,自築茅廬,題爲“雪堂”,時常寓居“臨皋亭”,夜聽江聲四起,生活在也是親自下廚,製作美食。此時的蘇東坡,完全是農夫生活,但他的人生寬度卻如長江出三峽一般,擴展開來了。

說起美食,那首流傳至今的《豬肉頌》,便活現出一個在人生谷底依舊嬉笑如常的蘇東坡。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 貴者不肯喫,貧者不解煮。 淨洗鍋,少着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飽食一頓,暢飲數杯,大醉之後的他則被酒行歌,放杖醉偃。綠草如茵,是他的塊枕;臨皋清宴,是他的天堂;團團素月,是他的知己;墜露溼衣,是他的欣遇。酒醒了,便蹶然而起,當着月明星稀,唱一首《歸去來兮辭》的歌: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既自以心爲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 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類似這樣的幸事,不過偶然爲之。更多的時候,他約上幾個好友,與之共泛輕舟,遊於赤壁之下而已。或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或飲酒樂甚,扣舷而自歌之。

在黃州四年多的時日裏,蘇軾可謂是歷盡了人生的億萬種歡愉之事,離開了黃州的蘇軾,再也寫不出黃州的詩,作不出黃州的文,釀不了黃州的酒。離開黃州時的蘇東坡,已經年近知命,

走出大半生涯,歸來仍是少年。有人說,蘇軾點亮了一個黯淡的黃州,也有說,黃州成就了一個世間少有的蘇東坡。沒有黃州,便沒有蘇東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