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大部分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的,能稱得上真正成功的只有兩次,分別是以劉邦和項羽爲主導的滅秦之戰,劉邦成了最終勝利者,創立漢王朝和以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明玉珍、方國珍等各方勢力爲主,最終出身義軍的朱元璋掃平各路割據勢力,創立明王朝。劉邦(公元前256年十一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漢太祖高皇帝,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

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大部分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的,能稱得上真正成功的只有兩次,分別是以劉邦和項羽爲主導的滅秦之戰,劉邦成了最終勝利者,創立漢王朝和以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明玉珍、方國珍等各方勢力爲主,最終出身義軍的朱元璋掃平各路割據勢力,創立明王朝。


劉邦(公元前256年十一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漢太祖高皇帝,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劉邦出身農家,爲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秦時任沛縣泗水亭長,因釋放刑徒而亡匿於芒碭山中。陳勝起事後不久,劉邦集合三千子弟響應起義,攻佔沛縣等地,稱沛公,不久投奔項梁,任碭郡長,被封爲武安侯,將碭郡兵馬。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軍進駐灞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鴻門宴後封爲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楚漢戰爭前期,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反敗爲勝。擊敗項羽後,統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於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公元前195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後病重不起,同年崩,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安徽鳳陽人,漢族,生於濠州鍾離(明朝建立後改爲鳳陽),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爲現名朱元璋。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爲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爲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爲應天府(今江蘇南京)。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爲口號,舉兵北伐。1368年初,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當年秋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蒙古貴族北逃,後晉割讓的幽雲十六州也被收回。又平定西南、西北、東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那麼,問題來了,爲什麼劉邦和朱元璋的農民起義爲何會成功,而其他各路起義軍均以失敗而告終呢?原因如下:


首先,目不識丁的農民素質還是要差一些的,他們不會真正指揮打仗,也不會挑選人才,甚至就連正常的人事安排都不會。比如陳勝吳廣起義時,曾派吳廣率20萬大軍去攻打滎陽,卻怎麼也拿不下來,自己還損失了不少的兵力。陳勝根本就看不出來,他的好友吳廣完全就不是帶兵的料,讓他去完成這項艱鉅的任務,那簡直就是去送人頭。結果秦軍大將章邯,只帶了十幾萬臨時武裝起來的囚徒,就將其打得大敗,然後又徹底消滅了陳勝的全部隊伍。所以說,正規軍的將領,其軍事素質還是要強於揭竿而起的農民的。


其次,農民軍的紀律性和心理素質,也都明顯不如職業正規軍,一遇到比較殘酷激烈的戰鬥,心理防線立馬就崩潰了。比如瓦崗軍,起先打了幾個大勝仗,不可一世,可後來打了敗仗,就立馬不願意堅持了,全體投降了隋朝。還有李自成的百萬農民軍,一遇到訓練有素的八旗軍時,也是一觸即潰,根本不敢戀戰。反觀正規軍的心理素質就要強太多了,岳家軍可是堅持戰鬥到最後一人的。


再之,農民起義的領袖大多不是政治老手,不會籠絡人心,也不會選拔真正忠心且有才能的部下,所以就會經常出現內訌,衆叛親離等情況。比如太平天國的洪秀全亦是如此,猜疑心太重,先是殺了最有才華的部下楊秀清,而後又懷疑石達開,導致其負氣出走,後來又大量封王,就是想讓部下互相牽制,不會危及到自己的權力,結果使得太平天國內部誰也不服誰,彼此勾心鬥角。

最後,便是農民起義軍領袖大多目光短淺,根本就沒有長遠的戰略眼光。

而朱元璋和劉邦的起義軍所倡導的思想,代表了千千萬萬百姓的心聲。真正的政治家,可以將自己的親生閨女都願意送去跟人和親的,又有一大批名臣猛將的輔佐,“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道出農民起義的精髓,想不得天下都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