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9日,有地方財政系統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北京的減量發展,以及房地產調控下契稅等稅收增速較慢等,也會影響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在減稅降費背景下,浙江財政收入仍然維持較高增長,得益於其較高的經濟增速。

原標題:地方一季度財政“賬本”: 山西收入增速領先, 浙江規模全國第三

本報記者 周瀟梟 北京報道

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以及大規模減稅降費背景下,不少地方財政收入增長面臨壓力。

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戶”,一季度財政收入僅增長2.1%、3.3%;一季度GDP增長9.2%、增速靠前的貴州,一季度財政收入則出現負增長,同比下降5.2%。

不過,也有部分省份財政收入增勢依然較好。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一季度山西、河南、浙江、河北、廣西的財政收入增速超過10%。

部分市縣財政增收承壓

經濟維持較高增長的貴州,在一季度財政收入出現負增長,無疑是少見的。

一季度貴州GDP同比增長9.2%,比全國平均(6.4%)增速高2.8個百分點,比2018年貴州全年增速高0.1個百分點。

但一季度貴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累計完成461.88億元,減收25.44億元,下降5.2%;其中,稅收收入326.39億元,下降9.6%。

主體稅種中,一季度增值稅僅增長0.7%,企業所得稅增長2%,受減稅政策影響個稅下降38.8%,契稅下降15.7%反映房地產交易不夠活躍。

分政府層級來看,省本級完成102.68億元,增收12.22億元,增長13.5%;市縣級完成359.2億元,減收37.66億元,下降9.5%。

4月29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獲悉,隨着今年4月1日增值稅減稅的落地,也有其他省份的市縣財政增收壓力增大。

值得注意的是,貴州是投資帶動明顯的經濟體,一季度投資增長13.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增長3.5%。貴州統計局貿經處在分析消費後續增長乏力時指出,地方債務償還進入高峯期,財政支出中用於支持經濟發展的財力有限,也一定程度上影響行政事業單位薪金髮放減少、沒增或還未發放到位。

京滬財政收入低增長

不僅僅是貴州感到壓力,北京、重慶、湖南、上海等地的財政收入增速也比較低。

北京一季度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607.7億元,增長2.1%。北京的主體稅種包括增值稅、企業所得稅都增勢良好(增速超10%),但整體財政收入增速只有2.1%。

4月29日,有地方財政系統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北京的減量發展,以及房地產調控下契稅等稅收增速較慢等,也會影響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

北京統計局數據顯示,北京通過疏解整治促提升,正在逐步剝掉“白菜幫”,集中培育“白菜心”。一季度北京市規模以上法人單位減少93家,近8成集中在製造業、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其中城六區減少62家。

在去年大幅負增長、低基數基礎上,一季度北京房地產銷售情況有所好轉。一季度北京市商品房新開工面積370.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4倍(上年同期下降52.7%);商品房銷售面積147.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87.2%(上年同期下降66.0%)。

上海尚未披露一季度GDP等數據,但同爲超大城市的上海,也面臨減量發展以及房地產調控。一季度上海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262.9億元,同比增長3.3%。

資源省份財政收入靠前

在工業品價格回升、基建投資等帶動作用下,部分資源省份財政收入增速較高。

一季度山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751.1億元,比上年增長23.9%,增收145.1億元。其中,稅收增長26.8%,非稅收入增長15.5%。

這與山西經濟向好的趨勢一致。一季度山西GDP同比增長7.2%,超過全年預期0.9個百分點,超過上年全年0.5個百分點,超過全國0.8個百分點,創近六年來最好開局。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司長趙茂宏指出,一季度,國際原油價格反彈,加之部分地區低溫導致採暖需求增加,能源產品價格有所上漲。

山西相關工業品產量的增長,很好地保障了財政收入的高增長。除了煤炭等傳統資源品,山西也在進行產業升級。一季度山西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1.1%;其中,汽車產業增長46.3%,新能源汽車產業增長3.3倍,重型裝備製造業增長32.7%。

不僅如此,一季度山西商品房銷售快速增長,也助推了財政收入的增長。一季度,山西商品房銷售面積345.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8.1%,增幅比全國快10.8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額247.3億元,同比增長12.2%。

不僅是山西,其他資源省份也得益於工業品價格回升。江西一季度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9.8%,其中工業稅收增長17.4%,受相關產品價格高位運行等因素影響,化工、非金屬礦物製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及廢棄資源綜合利用等傳統行業稅收保持較快增長,增幅分別達到38.4%、49.9%、63.1%和29.8%等。

  浙江繼續趕超上海

一季度浙江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278.31億元,增長13.0%。這一財政收入規模超過上海,居全國第三,僅次於廣東、江蘇。

其中,浙江省稅收收入1962.65億元,增長13.9%。主體稅種中,增值稅實現790.96億元,增長6.8%,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2.6個百分點,一系列減稅降負和支持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的政策效應開始顯現; 企業所得稅321.66億元,增長24.2%,增收主要來自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個人所得稅154.88億元,下降10.6%,比上年同期回落23.5個百分點,主要受個人所得稅提高扣除標準、六項專項附加扣除等影響,改革紅利持續釋放。

在減稅降費背景下,浙江財政收入仍然維持較高增長,得益於其較高的經濟增速。一季度浙江實現GDP13084億元,同比增長7.7%,高於全國1.3個百分點。

4月22日,浙江省統計局總統計師王美福在新聞發佈會上解釋,一季度工業經濟起了作用,這助推二產增加值增長7.9%,還要高於三產7.8%的增速。一季度工業經濟波動較大,3月的明顯拉昇除了春節因素影響外,與國家的稅率調整也有一定關係。利好政策給了浙江製造業企業實惠,也爲經濟發展增強了信心。

此外,浙江的數字經濟繼續起到牽引帶動作用。今年一季度,浙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6%。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志凱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浙江數字經濟比例在上升,工業比重也在上升,浙江經濟轉型確實取得成效。不過,一季度財政收入增長中,也存在房地產、基建帶動作用,像一季度來自房地產業的企業所得稅增長了89.5%。

王美福直言,一季度浙江經濟增速明顯高於預期,但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世界經濟弱復甦的態勢沒有改變,這對市場需求依賴度較高的浙江來說影響較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