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私下提醒臣工防变纠错:曹寅任江宁织造时经营无方亏空钱粮引得他人弹劾之时,康熙爷私下送去朱批,连写四个"留心"四个"小心":"风闻库帑亏空者甚多,却不知尔等作何法补完。嘱咐大臣去病药方:康熙四十五年,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在谢具折中说到自己患风寒误食人生而生病,康熙爷在奏折中朱批:"惟疥不宜服藥,倘毒入內,後來恐成大痳風症。

何谓朱批奏折

奏折是重要官文之一,最早出现于清朝顺治年间,是大臣向帝王进呈的一种带有私密性的报告,朱批奏折就是指奏折中皇帝用朱笔批阅过的一类。有据可考的朱批奏折从康熙三十年至宣统三年(1691-1911),约有150万件,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甚至于皇帝与大臣的闲话家常和私事。

朱批奏折与其他公文不同,由满洲八旗属人向皇帝报送请安的习俗演变而来,私密性极强,更类似于皇帝与大臣之间的私人信件往来。因此,朱批奏折只能由大臣本人亲自书写,不需经过特定机构和官员的转呈,成书后要装入特制的匣内加锁并上封条,再以包袱裹好,最后由指定的心腹之人专送入京。也因之,君臣之间出现了不少有意思的对话。

朱批奏折趣谈

康熙爷的朱批小红花

1."暖心宝贝"康熙爷

康熙爷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在位六十年间,除鳌拜,平三藩,敌沙俄,撰《康熙字典》,文治武功为康乾盛世拉开序幕。他宽厚仁义,大量起用汉臣,酷爱在奏折中朱批小红花,是个名副其实的"暖心小可爱"。

嘱咐大臣去病药方:康熙四十五年,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在谢具折中说到自己患风寒误食人生而生病,康熙爷在奏折中朱批:"惟疥不宜服藥,倘毒入內,後來恐成大痳風症。出海水外,千方不能治。小心!小心!土茯苓可以代茶,常常吃去亦好"

私下提醒臣工防变纠错:曹寅任江宁织造时经营无方亏空钱粮引得他人弹劾之时,康熙爷私下送去朱批,连写四个"留心"四个"小心":"风闻库帑亏空者甚多,却不知尔等作何法补完?留心,留心,留心,留心!" "两淮情弊多端,亏空甚多,必要设法补完,任内无事方好,不可疏忽。千万小心,小心,小心,小心!"

雍正爷的"情话朱批"

2.情话汉子雍正爷

雍正爷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在位期间力主朝政改革,大力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反对朋党之争加强中央集权;废除贱籍改善民生;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立军机处。政绩显赫的雍正爷历经九子夺嫡,性格沉稳严苛,遇事果断有城府,但却十分赏识雷厉风行、行政严猛的实干官员,这点从雍正爷写给官员的"表白情书"中可见一斑:

田镜文是雍正爷颇为钟爱的官员,雍正六年还授予其特设官职河南山东总督。在南方粮食匮乏时,时臣张廷玉和朱轼认为小米精细口感好在北方大受欢迎,建议运送部分小米至南方,但当时身为河南巡抚的田文镜认为南方人喜食小麦提出了反对意见。果真山东运去的小米在南方无人问津,使得雍正爷对田镜文大家赞赏,明面上加官进爵、赏黄金万两,私下里更是朱笔一挥强势表白:"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清朝名将年羹尧军功显赫,助平西藏乱事,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战功显赫的他深受雍正爷喜爱,我们来通过奏折看看他们的你侬我侬。

倾诉衷肠:"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

油腻表白:"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尔此等用心爱我处,朕皆体得。总之你待朕之意,朕全晓得就是矣。"

生生世世子子孙孙不变心:"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3.毒舌王子乾隆爷

乾隆爷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庙号清高宗(1711-1799),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高寿的皇帝,在位六十年间,国泰民安,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他自小受汉文化的熏陶,常以"书生"自诩,颇具诗文才学,办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一生创造诗文四万余首。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乾隆爷生于富足安定的年代,不如父亲、爷爷那般深沉老道,是个名副其实的耿直boy,活脱脱一枚"毒舌小王子"。

坚决对马屁说NO:江宁织造曹頫(《红楼梦》曹雪芹祖先)上奏汇报筹备乾隆南巡事宜并顺带拍了个马屁:"预览之后,倍显光华。"意指乾隆爷您来参观我们江宁织造,丝绸都会光华倍增。谁料乾隆嫌弃无比大笔一挥反问人家马匹拍的不着调,不惭愧脸红么:"言之不自惭乎?"

名副其实的毒舌王子:一位御史常常定时向乾隆爷请安,谁料自己的"一片丹心照汗青"换来却是乾隆爷一句四字朱批:"放你的屁。"

不留情面的耿直boy:乾隆爷嗜古成痴,尤好古玩字画,时臣王公都遍访名家真迹争相取媚于他,一日一位大臣千辛万苦在民间发现一副米芾画作,派人快马加鞭连夜送至宫中,经验老道的超级鉴宝家乾隆爷一看便知其为赝品,大笔一挥朱批五个字:"是假的,不要。"

从奏折朱批看朝堂变迁

奏折出现的200多年间,成为了君臣之间一种特定的交流方式,据文献记载,康熙年间获准具折言事的大臣有100多名,至雍正年间人数陡然增加至1000余人。能够与皇帝私下具折言事无疑受帝王倚重的殊荣,但人数的增加也无形中增加了皇帝的工作量。我们亦可从帝王的奏折朱批中看出清初至清晚的朝堂政局的微妙变化。

清早期的几位帝王朱批,康熙爷深沉亲切,雍正爷热情似火,乾隆爷直抒胸臆,都体现了当时帝王的真情流露以及对要臣的倚重关爱。他们的治世之风无疑是务实、用心而又体贴下臣的。进入清朝中晚期后,帝王的朱批用语和前朝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悬殊,同类事情的批示越来越简单。例如: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的朱批大多是责备或批评,也少有长篇大论的重点朱批,语言感情越来越淡;到了同治、光绪、宣统三朝,朱批就基本只有"知道了"、"览"、"该部知道"、"另有旨"几个干巴巴的固定用语。此时的奏折已逐渐失去帝王与臣下加深情感交流的效用,更像是流于形式的另一种公文。这不仅体现了帝王的治世能力和治世思想,更可对帝王的"懒政"之风,和清王朝的逐渐衰败体现一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