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袁世凱接受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爲了調停黨爭並穩定當時的局勢,向孫中山和黃興伸出了橄欖枝,邀請這兩位民國革命元勳前來北京晤談,共商國家大計。孫中山出身底層,對底層人民的苦難有着刻骨銘心的體會,青年時接受較多的是西方的教會學校的教育,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不斷滲透其靈魂深處,因此,當《上李鴻章書》遭冷遇後,目睹備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欺凌和封建腐朽統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慘中國,強烈的愛國激情、極大的民族義憤和救國救民的崇高理想油然而生,於是,堅定改變中國命運的信念,成立了中國資產階級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第一次在數千年封建的中國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合衆政府的新主張,意在喚醒炎黃子孫併爲之而奮鬥不息。

袁世凱接受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爲了調停黨爭並穩定當時的局勢,向孫中山和黃興伸出了橄欖枝,邀請這兩位民國革命元勳前來北京晤談,共商國家大計。爲了迎接孫中山的到來,袁世凱派出自己專用的金漆朱輪馬車前去火車站迎接孫中山,這輛專車由兩匹白色的駿馬拉着,車上飾以黃緞,富麗堂皇,在人羣中那是相當的耀眼,格外的引人注目。在前往迎賓館的路上,只見街道上軍警如林,馬車經過之時,一個個都嚴肅認真的持槍敬禮,而被維持了秩序的路上也是人山人海,可謂萬人空巷,大家都爭相前來一睹這位流傳已久的革命領袖。事實上,孫中山對於如此高規格的接待頗不自在,於是他打開車窗,向熱情的人羣頻頻揮手並一再舉帽致意。當晚,等孫中山一行人安頓好之後,袁世凱便派遣高級官員將他們迎至鐵獅子衚衕總統官邸赴宴。在孫中山快要到的時候,袁世凱還親自到廳下迎接。袁世凱在總統府舉行盛大宴會,並邀請了各部總長、參議院議長、在京的高級將領及其各界名流和滿蒙王公作陪。席間,袁世凱在歡迎辭中說:“孫先生遊歷海外二十餘年,此次來北京與我商議國家大計,各項政見初見端倪,大大有助於民國前途。孫先生這次來京,與我相談極其誠懇,可見之前的謠傳全是誤會。民國由此更加鞏固,此最可歡迎之事。”說道這裏,袁世凱向孫中山舉酒致敬,並高呼道:“中山先生萬歲!”盛情難卻下,孫中山也起立作答:“今日承大總統特開宴會,備極嘉許,實在感謝。大總統富於政治經驗,善於練兵,如今擔任國事,實在值得國人慶賀”。說完,孫中山也高呼道:“袁大總統萬歲!中華民國萬歲!五大民族萬歲!”

救國救民的吶喊者孫中山與實幹家袁世凱是如何評說對方的

孫中山是個性情中人,最初他對袁世凱的印象很好,爲了怕袁世凱爲惡,還呼籲民間不要質疑袁世凱,孫中山在北京待了25天,事後孫中山曾經對人說:“袁世凱真能辦事,氣度也不凡;雖然習慣於玩權術使詐,但也是迫於時事,不得不這樣。”“跟他剛一見面,他是至誠至真的樣子;進一步談,你會發現他話中有鋒芒,眼光四射,一般人是窺探不到他的真心思的。我是心中存疑,所以也以一派城府相對。等到日後看他做的事情,全跟說的不一樣。他真是一個魔力惑人的命世英雄啊!”

袁世凱在與孫中山的一次密談中,孫中山認爲中國要富強,首先要“人盡其才,地盡其利,貨暢其流”。而欲“貨暢其流”,修鐵路乃第一要務,並提出這樣的方案:他願專任修鐵路之責,保證在10年內修築鐵路20萬里(一說10萬英里,約合16萬公里),請袁世凱在同一時期訓練精兵百萬以強中國。談到這裏,袁世凱心裏不禁暗自好笑,想當初,我向政府籌款自建京張鐵路200公里,我們用了近五年的時間,你十年能修鐵路20萬里,簡直是天方夜譚。天津小站練兵,我用了十年,才練了7萬精兵,你讓我十年練百萬精兵,這不是滿嘴跑火車嗎?孫中山的話雖出於一位偉大愛國者的至誠,但袁世凱心裏認爲他是信口胡吹。其後,袁世凱在背後說孫中山是個“大炮”。“孫大炮”之名由此而來。我國鐵路始建於清末,至今已100多年,截止到2018年,我國鐵路總里程不過是13萬公里。孫中山當年立下宏願說在10年內修20萬里即10萬公里鐵路,的確是不切實際。袁世凱認爲孫中山只是一位單純的理想主義者,而後宴請孫中山的席間,其手下也就胡亂嚷嚷道:“孫中山是孫大炮……”等等。

袁世凱後來也以同樣規格接待了黃興。袁世凱從一士卒做起,直至巡撫、內閣總理。王親貴胄玩於掌上,革命黨人收爲心腹,宦海沉浮,閱人無數,世人稱之爲“曹操”。他在親信面前曾自信地評比孫中山、黃興:“孫氏志氣高尚,見解亦超卓,但非實行家,徙居發起人之列而已。黃氏性質直,果於行事,然不免膽小識短,易受小人之欺”。

總之,孫袁二人因家庭出身的不同,接受教育的不同,對當時社會的看法和變革社會的思維方法有着明顯的區別。

救國救民的吶喊者孫中山與實幹家袁世凱是如何評說對方的

孫中山出身底層,對底層人民的苦難有着刻骨銘心的體會,青年時接受較多的是西方的教會學校的教育,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不斷滲透其靈魂深處,因此,當《上李鴻章書》遭冷遇後,目睹備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欺凌和封建腐朽統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慘中國,強烈的愛國激情、極大的民族義憤和救國救民的崇高理想油然而生,於是,堅定改變中國命運的信念,成立了中國資產階級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第一次在數千年封建的中國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合衆政府的新主張,意在喚醒炎黃子孫併爲之而奮鬥不息。但孫中山長期旅居國外,受國際政治影響較深,所到之處,不是宣傳鼓舞民衆,就是演講募捐,撲下身子幹實事的時間爲數不多。孫中也當過領兵大元帥,但仔細想想,指揮過幾次大的戰役?打過幾次勝仗?人們都心裏有數。因此說,孫中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救國救民的吶喊者。

袁世凱出身於官宦世家,備受皇恩,青年時期接受較多的是孔孟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科舉失意,並沒有讓他一蹶不振,而是堅定志向,從士卒(基層)做起,恭謙而勤勉,又得嗣父好友吳長慶(晚晴著名將領)的提攜,和李鴻章(晚清重臣)的器重,在坎坷中步步升遷,以“小站練兵”起家,而後“振長策而御宇內”,成爲名副其實的北洋軍閥領袖。當他的官做到能在朝中說話的時候,積極投身於“戊戌變法”,想通過君主立憲,使國家能像日本“明治維新”一樣走向強盛。至於後來“戊戌變法”的失敗,又有諸多歷史的因素,不是一兩句能說得清的。但從他督練北洋新軍、向政府籌款自建京張鐵路、與張之洞聯手廢除科舉興辦新學等諸多有利於國家之事來看,袁世凱是一個現實主義者-----是實幹家。

救國救民的吶喊者孫中山與實幹家袁世凱是如何評說對方的

相關文章